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鏖战河口闯新路 青山绿水慰英魂(杨秀廷)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鏖战河口闯新路 青山绿水慰英魂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网

《鏖战河口闯新路 青山绿水慰英魂》中国当代作家杨秀廷的散文。

作品欣赏

鏖战河口闯新路 青山绿水慰英魂

清水江,是一条流淌着红色历史的河流。瑶光这片深情的土地,深深浸润了红色基因。

“红军河口战斗纪念碑”耸立在瑶光上寨古树环护的小山头上。一九三四年十二月,节气来到大雪时节,历史的烽烟照亮了大山里沉寂的日子。

红军长征进入贵州后,于一九三四年十二月十八日在黎平县城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中央红军长征途中第一次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会议采纳了毛泽东同志提出“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川黔边区进军,建立川黔革命根据地”的正确主张,从而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黎平会议开启了红军长征走向胜利的序幕。

为了保障黎平会议胜利召开,红军先头部队在十二月十四日攻占黎平县城后即挥师锦屏,随后在锦屏县铜鼓(锦屏老县城)和河口与守敌展开激战,特别是河口战斗,红军突破了乌下江和清水江天险,打了一场漂亮仗,歼敌两百余人,并在瑶光建立了红色革命政权“瑶光镇苏维埃政府”,彻底粉碎了敌人妄图在锦屏拖住红军以待追兵赶到后对红军进行夹击的阴谋,为黎平会议胜利召开扫清了障碍,疏通了红军西进贵州的重要通道,闯出了一条进军遵义,通向陕北的新路。

河口战斗是红军长征在黔东南的一场经典之战,红军河口战斗的英雄气概,在黔东南红色革命的辉煌历史上矗立了一座丰碑。

一九三四年十二月十八日,红军先头部队兵分三路向瑶光寨脚的河口挺进。

河口在瑶光寨脚清水江支流乌下江汇入清水江的当口,一渡两江三上岸,东岸是清代木商姚百万临江砌筑的姚家坪,南面是纵深切割的河谷,西、北两岸均为壁陡岩山。瑶光寨坐落在清水江之南、乌下江之西的山腰上,地势十分险要,两面临江,守可封锁两江,控制河口,退可隐身后山密林,两条大江成了瑶光守敌的天然防线,易守难攻,是锦屏、黎平等黔东地区通往贵州腹地的咽喉之地。黔军王家烈部杜肇华等第五团、第六团早已在河口乌下江西岸和清水江北岸设防,妄图凭此天险将红军阻拦,以待后面追军将红军夹击。守敌将河口乌下江的木桥拆毁,并将河边的木船、排筏和可以搭桥的各种木料全部收缴,在乌下江西岸和清水江北岸依托树林和山岩峭壁构筑防御工事以作第一道防线,在瑶光寨脚密林间修筑雕堡和战壕作第二道防线,架重机枪以控制红军必经的塘东坡,对整个河口形成密集的火力网。

红军先头部队从塘东下到半坡,即遭到对面瑶光寨脚火力的阻击,便在山凹处赶挖战壕架炮与敌对打。守敌凭借坚固的碉堡和战壕,有恃无恐,边打边叫骂。不久,红军后援部队赶到,分兵两路进攻,用山炮继续向对面碉堡猛攻,轰坍碉堡,将敌阵火力压下。同时组织力量从两侧树林间潜下河口,占据姚家坪,攻击对岸敌阵。由于敌军占据有利地形,红军的进攻很困难。恰在这时,沿清水江北岸上来的红九军团小股先头部队赶到塘东对面的北斗坡,由高处侧面向清水江北岸山腰和江对面瑶光的守敌进攻。红军力量大增,枪炮声、喊杀声震彻河谷,江面上硝烟弥漫,对岸敌阵的火力很快被打压下去。不多时,乌下江西岸的守敌坚持不住,边打边往山上撤退。红军转而猛攻清水江北岸的守敌,并搬来木材下河边搭浮桥。战士们不顾河水冰冷刺骨,跳下水里捆扎木头。很快,一座简易的浮桥建成,红军迅速从桥上通过追赶逃敌。山腰的守敌仍在抵抗,突然听见敌人阵地里有人大喊:“不要打了,快跑,瑶光寨已经被占领了。”原来,趁山腰守敌与塘东半坡红军对打激烈时,红一军团另一部分从韶霭渡口渡过乌下江后,沿乌下江而下,从党艾上山纡行到瑶光寨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瑶光寨拿下,然后如下山猛虎扑攻山腰守敌。山腰守敌见上下受敌,慌忙沿清水江向剑河县南嘉方向溃逃。清水江北岸守敌见大势已去,往后山彦洞方向逃窜。红军分小部队渡清水江追赶上彦洞,大部队沿清水江追赶至剑河县南嘉堡。

河口一战,是中央红军进入贵州后的一场激烈战斗。翻阅《长征日记》《绿色锦屏的红色记忆》《红军长征过瑶光调查实录》等红色史料,字里行间,八十多年前红军长征中艰苦卓绝、英勇战斗的历史画面,一帧一帧,鲜活如初。 [1]

作者简介

杨秀廷,贵州省锦屏县委政研室原主任,贵州省作协会员,202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第二期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培训班学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