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鏖戰河口闖新路 青山綠水慰英魂(楊秀廷)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鏖戰河口闖新路 青山綠水慰英魂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鏖戰河口闖新路 青山綠水慰英魂》中國當代作家楊秀廷的散文。

作品欣賞

鏖戰河口闖新路 青山綠水慰英魂

清水江,是一條流淌着紅色歷史的河流。瑤光這片深情的土地,深深浸潤了紅色基因。

「紅軍河口戰鬥紀念碑」聳立在瑤光上寨古樹環護的小山頭上。一九三四年十二月,節氣來到大雪時節,歷史的烽煙照亮了大山里沉寂的日子。

紅軍長征進入貴州後,於一九三四年十二月十八日在黎平縣城召開了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中央紅軍長征途中第一次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會議採納了毛澤東同志提出「改向敵人力量薄弱的川黔邊區進軍,建立川黔革命根據地」的正確主張,從而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黎平會議開啟了紅軍長征走向勝利的序幕。

為了保障黎平會議勝利召開,紅軍先頭部隊在十二月十四日攻占黎平縣城後即揮師錦屏,隨後在錦屏縣銅鼓(錦屏老縣城)和河口與守敵展開激戰,特別是河口戰鬥,紅軍突破了烏下江和清水江天險,打了一場漂亮仗,殲敵兩百餘人,並在瑤光建立了紅色革命政權「瑤光鎮蘇維埃政府」,徹底粉碎了敵人妄圖在錦屏拖住紅軍以待追兵趕到後對紅軍進行夾擊的陰謀,為黎平會議勝利召開掃清了障礙,疏通了紅軍西進貴州的重要通道,闖出了一條進軍遵義,通向陝北的新路。

河口戰鬥是紅軍長征在黔東南的一場經典之戰,紅軍河口戰鬥的英雄氣概,在黔東南紅色革命的輝煌歷史上矗立了一座豐碑。

一九三四年十二月十八日,紅軍先頭部隊兵分三路向瑤光寨腳的河口挺進。

河口在瑤光寨腳清水江支流烏下江匯入清水江的當口,一渡兩江三上岸,東岸是清代木商姚百萬臨江砌築的姚家坪,南面是縱深切割的河谷,西、北兩岸均為壁陡岩山。瑤光寨坐落在清水江之南、烏下江之西的山腰上,地勢十分險要,兩面臨江,守可封鎖兩江,控制河口,退可隱身後山密林,兩條大江成了瑤光守敵的天然防線,易守難攻,是錦屏、黎平等黔東地區通往貴州腹地的咽喉之地。黔軍王家烈部杜肇華等第五團、第六團早已在河口烏下江西岸和清水江北岸設防,妄圖憑此天險將紅軍阻攔,以待後面追軍將紅軍夾擊。守敵將河口烏下江的木橋拆毀,並將河邊的木船、排筏和可以搭橋的各種木料全部收繳,在烏下江西岸和清水江北岸依託樹林和山岩峭壁構築防禦工事以作第一道防線,在瑤光寨腳密林間修築雕堡和戰壕作第二道防線,架重機槍以控制紅軍必經的塘東坡,對整個河口形成密集的火力網。

紅軍先頭部隊從塘東下到半坡,即遭到對面瑤光寨腳火力的阻擊,便在山凹處趕挖戰壕架炮與敵對打。守敵憑藉堅固的碉堡和戰壕,有恃無恐,邊打邊叫罵。不久,紅軍後援部隊趕到,分兵兩路進攻,用山炮繼續向對面碉堡猛攻,轟坍碉堡,將敵陣火力壓下。同時組織力量從兩側樹林間潛下河口,占據姚家坪,攻擊對岸敵陣。由於敵軍占據有利地形,紅軍的進攻很困難。恰在這時,沿清水江北岸上來的紅九軍團小股先頭部隊趕到塘東對面的北斗坡,由高處側面向清水江北岸山腰和江對面瑤光的守敵進攻。紅軍力量大增,槍炮聲、喊殺聲震徹河谷,江面上硝煙瀰漫,對岸敵陣的火力很快被打壓下去。不多時,烏下江西岸的守敵堅持不住,邊打邊往山上撤退。紅軍轉而猛攻清水江北岸的守敵,並搬來木材下河邊搭浮橋。戰士們不顧河水冰冷刺骨,跳下水裡綑紮木頭。很快,一座簡易的浮橋建成,紅軍迅速從橋上通過追趕逃敵。山腰的守敵仍在抵抗,突然聽見敵人陣地里有人大喊:「不要打了,快跑,瑤光寨已經被占領了。」原來,趁山腰守敵與塘東半坡紅軍對打激烈時,紅一軍團另一部分從韶靄渡口渡過烏下江後,沿烏下江而下,從黨艾上山紆行到瑤光寨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將瑤光寨拿下,然後如下山猛虎撲攻山腰守敵。山腰守敵見上下受敵,慌忙沿清水江向劍河縣南嘉方向潰逃。清水江北岸守敵見大勢已去,往後山彥洞方向逃竄。紅軍分小部隊渡清水江追趕上彥洞,大部隊沿清水江追趕至劍河縣南嘉堡。

河口一戰,是中央紅軍進入貴州後的一場激烈戰鬥。翻閱《長征日記》《綠色錦屏的紅色記憶》《紅軍長征過瑤光調查實錄》等紅色史料,字裡行間,八十多年前紅軍長征中艱苦卓絕、英勇戰鬥的歷史畫面,一幀一幀,鮮活如初。 [1]

作者簡介

楊秀廷,貴州省錦屏縣委政研室原主任,貴州省作協會員,2022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魯迅文學院第二期少數民族文學創作培訓班學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