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鉴赏 | |
---|---|
鉴赏,是对文物、艺术品等的鉴定和欣赏。人们对艺术形象进行感受,理解和评判的思维活动和过程。人们在鉴赏中的思维活动和感情活动一般都从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出发,实现由感性阶段到理性阶段的认识飞跃,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丰富。运用自己的视觉感知、过去已经有的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
词语概念
基本解释
[appreciate] 对文物、艺术品等的鉴定和欣赏。
引证解释
1.犹识别,辨识。 [1]
《晋书·王戎传》:"族弟 敦 有高名, 戎 恶之。 敦 每候 戎 ,辄托疾不见。 敦 后果为逆乱。其鉴赏先见如此。"
2. 谓赏识。
唐李翱《答韩侍郎书》:"其鉴赏称颂人物,初未甚信,其后卒享盛名为贤士者,故 陆歙州 、 常简州皆是也。"
宋黄庭坚《和答莘老见赠》:"儿曹被鉴赏,许以综九流。"
明徐渭《送俞生之入楚》诗:"归来逢鉴赏,几度抹山窗。"
明 谢肇淛 《五杂俎·地部一》:" 东山 之 圣泉 , 金陵 蒋山 之 八功德泉 , 摄山 之 珍珠泉 ,皆甘冽异常,其它难以枚举;但在穷乡遐僻,无人鉴赏耳。"
3. 鉴定欣赏。多用于艺术品、文物等。[2]
明陶宗仪《辍耕录·淳化阁帖》:"《淳化阁帖》,非精于鉴赏者,莫能辨其真伪。"
明文徵明《咏次明》:"寄情时有樗蒲乐,博物咸推鉴赏家。"
清张庚《国朝画征录·袁枢传》:"枢(袁可立子)博学好古,精鉴赏,家富收藏。"
鲁迅《集外集拾遗·文艺的大众化》:"文艺本应该并非只有少数的优秀者才能够鉴赏,而是只有少数的先天的低能者所不能鉴赏的东西。"
基本含义
鉴赏,是对文物、艺术品等的鉴定和欣赏,即人们对艺术形象进行感受,理解和评判的思维活动和过程。人们在鉴赏中的思维活动和感情活动一般都从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出发,实现由感性阶段到理性阶段的认识飞跃,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丰富。不同阶段、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人乃至同一时代、不同民族、不同阶段的人,由于思想感情、生活习惯、经历以及艺术修养、艺术感受能力的异同,在鉴赏上也常常出现相异、相反和某些相同、相近的感受和评价。离开人们的鉴赏,文艺作品便无从发挥作用了。
文物鉴赏
中国古代文物是一个大的概念,细细划分则种类繁多,比较重要的门类有陶瓷、铜器、玉器、书法、绘画、图书、钱币、印章、家具等项,对中国古代文物会有个概括的了解。文物的历史艺术价值与鉴赏知识的介绍并重,了解文物发展的源流,认识其历史价值的同时,也获得如何赏析其艺术特点,以及怎样判别文物的时代,鉴别真伪的基本常识。
艺术品鉴赏
美国经济学家哥德哈伯指出:"如果你用美元数量测量一个艺术家的生产力,你会发现,最引人注意的艺术家最赚钱。"他认为,艺术的目的就是吸引注意力。成功地吸引注意力是艺术存在的全部意义。这就是说,从某种意义上讲,影响艺术品价格的决定性因素,实际上并不仅仅是艺术品本身所具有的艺术价值以及艺术品的存世数量,而是艺术品所能吸引的注意力。 艺术品的艺术价值对艺术品价格的影响,并没有人们通常想象中的那样大。
哥德哈伯对艺术品的理解确实是入木三分。他指出,"艺术主要是诉诸情感的,一旦注意力被吸引,理智就会不知不觉退隐到背后。
尽管人们一般并不使用"注意力"这个词来分析影响艺术品价格的因素。但是,他们实际上无不深知艺术家的知名度,艺术品所涉及的题材之类的因素对艺术品价格的决定性影响。艺术品所能吸引的注意力在很大程度上是影响艺术品价格的决定性因素。
书画鉴赏
书画鉴赏与收藏,古人称之为鉴藏。它包括鉴定、欣赏收藏、流传、著录等方面,是十分广泛而又具有相当研究的课题。高明的鉴定家必定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然而,判断真伪与优劣有时又是两回事。艺术水准好的书画作品并不一定是真迹,如有些代笔的作品;而有些艺术水准较差的
作品,也不一定是伪作,如一些不善书画艺术的名人墨迹。但高超的艺术家,其作品再差也不至于差到那里去。同时,鉴定着重于笔墨内涵、个性风格、文献考证等,而欣赏则重在艺术论析、气韵意境、审美价值等。因而,鉴定家未必能对作品做出较深的论断、欣赏家未必能对作品的真伪做出判断。
收藏,主要包括收藏、流传、著录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眼力,又有财力收藏,从事这方面研究,并藏有一定数量的历代优秀作品者可称为收藏家。历代许多著名收藏家,其眼力、收藏与著录总是连在一起的,这类人应称鉴藏家。象宋代的米芾、明代的项子京、清代的安岐等,经他们之手所评定的作品真伪,绝大多数是可靠的,这对后代的收藏与考证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欲做收藏家,必须先学做鉴定,眼力不锐、修养不高,必然收罗不少赝品,这不但劳民伤财,其藏品也肯定无多大得价值。
由上可见,中国书画的鉴赏与收藏学问很深,范围很广。它以鉴定真伪为中心,旁涉欣赏、收藏、著录、考证等诸范畴,并已成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书画鉴定学。
陶瓷鉴赏
一、根据各期陶瓷胎质、釉色的特点来判断
一般来说,从胎质、釉色可以看出其年代和窑口。例如,距今4000年前的商周时代的青釉瓷器,又称原始青瓷,是青瓷的低级阶段,其胎为灰白色和灰褐色,胎质坚硬,瓷化程度较高;其釉色青,釉层较薄,厚薄不均。这是因为当时采用沥釉方法进行施釉的缘故。 二、从各朝代陶瓷的纹饰去判断
鉴定陶瓷,除了看其器皿的胎骨和釉色之外,纹饰的鉴定也很重要。瓷器上的纹饰就象一个人的衣冠,它有明显的民族性和时代性。我们鉴定古陶瓷时千万不要忽视它。
中国古代陶瓷纹饰繁多,但按类别可分为人物、动物、植物和装饰四大类。纹饰本身有它的时代性,它是当时社会文化的反映。例如,明代中期,正德年间,道教、佛教和伊斯兰教在社会广泛兴起,所以,瓷器上出现了八仙、八宝图、真武大帝、花捧回文、书写回文、仙人朝圣图等图案。又如,清代康熙皇帝吸取明亡的教训,对"尚武"和"习文"极为重视。所以,在瓷器图案中,"尚武"方面有各样的刀马人物和清装射猎图等出现;在"习文"方面,在瓷器上大量书写诗词,以文字作为图案装饰。
作纹饰鉴定时,对不同时代要掌握其不同纹制手法。例如我们最常见的云纹,元、明、清就有不同的"朵云",只要细心研究,不难发现,每个时期都有其特定绘制方法。
三、从各朝代陶瓷的造型去判断
陶瓷鉴定,造型是一个重要依据。它有明显的时代性,直接反映出不同社会时期人们的审美观。饭碗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器皿,一般人对它也许注意不多。其实,它的造型也是不断地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的。唐代的饭碗,一般是深腹,直口,实平足,胎厚,体重。明代的碗,口外撇,腹深而丰满,圈足较高,给人以古拙稳重之感。入清以后,特别是康熙时期,碗口外撇,但弧度没有明代大,腹深但显得瘦小,圈足开始变矮。
到雍正以后,其圈足最下处,一改明代的平齐而向圆形(俗称"泥鳅背")演变。又如,我们常见的口小、肩丰、圈足的梅瓶,它也随着不同时代而变化。宋代的梅瓶造型是小撇口,短颈,肩特别丰,身体修长,圈足,给人以古朴秀美之感。到元代,则改宋代时的小撇口为板唇口,短颈加高,从直统式小颈改为喇叭状,下身加粗,体形变大。
到了明代早期,其口又改为卷唇口,肩丰而斜,下身略胖,改变了宋代的秀长身形,向平稳实用发展,这是梅瓶造型最美的时期。发展到清代雍正时的梅瓶,它以明代早期为式样,但其口往往略高于明代,和颈相接处象欠一定弧度似的,没有明代早期那么好看。这时期的梅瓶,虽然丰肩,但肩的上部不是忽平就是下斜,下身又有所加粗,造型呆板,失去线条美。到清代后期,其造型更加呆板,更加粗糙,艺术欣赏价值也就更差了。 四、从历代陶瓷的款识来判别
款识也叫年款,是在一件瓷器的器皿底中央、器皿心里,身的中部或口缘等部位,书写上某某皇帝的年号,如"大明成化年制"等字样,以表示年记。这种年款,有一部分是专为宫廷烧制的,叫"官窑"款;有一部分是民间烧制的,叫"民窑"款。除了记年款,还有殿名款(如体和殿)、堂名款(如中和堂,这是康熙皇帝在圆明园居住过的殿堂)、齐名款、轩名款、赞誉款、吉祥款、陶工款、供养款、干支款(如康熙辛亥中和堂制)、花样款(如白兔、双鱼、折枝花朵等),等等。这些都称为款识,是表示某个朝代生产的器物。款识的识别,是古陶瓷鉴定中较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玉器鉴赏
中国文化学上的玉,内涵较宽,并不止其在矿物学上的
意义。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玉,石之美兼五德者。所谓五德,即指玉的五个特性。凡具坚韧的质地,晶润的光泽,绚丽的色彩,致密而透明的组织,舒扬致远的声音的美石,都被认为是玉。按此标准,古人心目中的玉,不仅包括软玉,还包括蛇纹石、绿松石、孔雀石、玛瑙、水晶、琥珀、红绿宝石等彩石玉。
欣赏玉器须领会十个字:山川之精英,人文之博大。山川之精英,讲的是材质美,每件玉器先要弄清它是角闪石还是翠玉,或是绿松石、玛瑙、蛇纹石、水晶等彩石玉,进一步还要探讨它的产地。人文之精美,指的是玉器的造型美和雕琢美,以及影响造型美雕琢美的工艺、社会诸因素。由于历代玉材的不同,琢玉工具和琢玉技巧的不同,加上审美情趣和风俗习惯的不同,玉器的用途和所扮演的角色不同,每个时期玉器的造型及主题风格也是各不相同的,千姿百态,竞相争艳。
雕塑鉴赏
中国的古代雕塑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在这块广阔的土地上,创作了众多的精美的雕塑艺术品。这些作品造型生动活泼,形象逼真传神,处处反映着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技巧,不愧是我国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古代的雕塑艺术品中的佛教雕塑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后,由于当时社会政治上的动荡,民族之间矛盾时起,经济基础不稳定,因而佛教能以澎湃之势漫透到整个社会。伴随着佛教的传播,佛教艺术几乎在全国各地盛行起来。佛教造像在各个时代,在形象与内容方面都有着不同的特点。道教的造像在历代遗留下来的很少,除在造像的形象上同佛教不同外,在其雕刻手法、艺术风格上几乎都与佛教造像一致。
在进行鉴定、鉴赏的时候,要加以对佛教造像的雕刻手法、艺术风格进行对比,只有注重参考同时代的佛教的特点才会对佛教造像的时代特征、艺术风格、雕刻手法有着较深刻的影响,进而达到鉴定鉴赏的目的。值得指出的是:道教造像不但真品遗留很少,就仿制品也极少,相对而言真假的鉴别工作也较容易。
此外,作为佛教造像艺术品它本身是一件文物,作为文物它凝聚着它所处那个历史时期所特定的内涵,其内涵包括那个时期人们的审美观点,工艺水平,质地构成,经济发展状况,人们的文化教育素质的高低。只有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代,才会产生那个时代所特有的产品。
后世的人们对其进行仿制,不管外表多么相似,但是我们只要从上述内涵所包括的五个方面去进行观察研究,就会找出不同点,进而完成鉴定的任务。这是因为经过几百年乃至上千年的历史发展,人们的精神面貌,审美观点,工艺水平,质地构成等方面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任何逼真的仿制品,都有着上述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存在破绽。可能在某点上,仿制品作的十分逼真,不容易让人识别,但是如果我们把仿制品同文物放在一起进行研究分析,我们就一定能够发现它的作伪处,从而达到识别的目的。
金银器鉴赏
金与银都属于稀有的贵重金属。它们具有美丽的光泽,质地柔软,易于加工,因而成为工艺匠人最受欢迎的加工材料。与其他材料相比,这种易于加工的特点,使金银器还能够加工改制、花样翻新,从而形成多种形式的金银制品。比如,我们可以按已所好,将一条金链再加工改制,以形成项圈、手镯或戒指、耳环等其他所需饰品。
但另一方面,由于金银质软,其制品便容易在挤压或碰撞后变形或损坏。此外,与其他一般金属材料比,金、银又都具有耐大气氧化和腐蚀的特性,可以历经千年,都仍然新亮如初。
所以不少金银制品历代相传,成为传世之宝。特别是黄金,这种特性更佳,既不会锈蚀,又不易失去光泽。与金相比,银的这种性能则稍差。潮湿的臭氧会使银表面氧化,这是我们所见到的,银制品使用或搁置时久了,其色泽会由白亮转达为灰或黑色的原因。另外,银抗硫化物腐蚀的特性也不及金。
金银器的真伪鉴别,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其材料质地的鉴别,二是对其制造年代的鉴别。 根据科学技术手段,对金、银器质地的鉴别已能做出比较精确的测定。比如器物金银含量的成色测定,对金银器内所含其他金属的成分及其含量的测定,甚至对一件金银器不同部位的金银含量,亦能分别做出测定。
如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战国金器,经测定。其含金量均在85%以上,并含有少量银和微量铜。又如浙江龙游县石佛乡出土的明代金杯,其上部含金量为73%,足与把含金量却只有60%,此外,其足为空足,为使金杯内盛放液体后,不至于重心不稳,空足内还加铁以配重。再如河北满城汉墓中出土的银器,经测定,含银量为66.10%,铜27.8%,锡、铅各2.5%。这种银铜合金,具有银铜共晶组织最低熔点。由此可知,当时对银铜合金已有较深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