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的胡杨林(吴地子竹)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金色的胡杨林》是中国当代作家吴地子竹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金色的胡杨林
按行程从敦煌石窟出来,就去机场飞兰州了,心里却更是惦记着看胡杨林。
一踏上敦煌的土地,导游就介绍了胡杨林,激发起了一睹它风采的欲望。早从资料上得知胡杨林是在十分恶劣的干旱荒漠地区唯一能生存的乔木树种,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号称“沙漠三千岁”,即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腐。它耐高温又耐寒,可在正负39度的气温条件下生存;耐干旱,可在降水50毫米以下条件下生长;耐盐碱,抗风沙,可抵御每秒26米的大风。林中伴生着梭梭,柽柳,甘草,骆驼刺等沙生植物,与野生动物共同组成一个特殊的生态系统。并且千百年来,胡杨以顽强的意志抗击着沙漠的侵蚀,其形状千姿百态,有的似鲲鹏展翅,有的象骏马扬蹄,还有的如纤纤少女。有诗写道:“矮如龙蛇数变形,蹲如熊虎踞高岗。嬉如神狐掉九尾,狞如夜叉牙爪张”。如此神妙的原始树种,被称为“森林之母”至今却还无缘看见。在敦煌的两天里,一路走来看得最多的是笔直的白杨或戈壁的红柳、骆驼剌。于是,看胡杨林成了这次敦煌之行的又一大愿望。
我执意要去看胡杨林,恰巧到机场时离登机还有一段时间,导游就如我愿把我们带到机场附近的一个胡杨林。原本以为这胡杨林长在路边可以随意欣赏,没想到也要三十元的门票,一时有点尴尬。就我一个人想看胡杨林,却把一个团队都拉了过去。
车停在胡杨林的一百米处,一条便道进去,路过一小片由高高的白杨树包围的棉花地,几个棉农弯着腰背着我们在摘棉花。西北的棉花由于日照和土壤的原因长得十分矮小,矮小得如同江南的月季,让人难以置信。疑虑中大家稍驻足了一下,惊动了棉农,引得他们停住了采摘,回头观望着我们。脚步还是顺着小道朝里走,期盼的目光扫向前方的树林,忽然在路的左边出现了金色的树林,一片惊呼声错落响起:“哇!太漂亮了!这就是胡杨林吗?”。
眼前的这片胡杨林在夕阳下金色一片,如绫罗绸缎般地鲜亮,刺激着我的双眼,我把这鲜亮的金黄收进瞳孔,又立即想起了江南的银杏在深秋季节也是金色一片,蔚为壮观。但显然不能与这胡杨叶相貔美了。这胡杨叶要比银杏叶薄透得多,犹如一张张形态各异的金铂,挂在树的枝枝丫丫上。在太阳光的照射下,胡杨的叶是金色的,树杆是木蜡黄色的,眼前只觉得熠熠生辉。忍不住快步跨过栅栏门,走进林子,扑面而来的竟又是一股惊人的原始气息,一幅原古的画,跳动着原始生命的韵律。一棵棵高大的胡杨,铁干虬树,虎踞龙盘。又见这金黄色的剔透晶亮的胡杨叶,在艳蓝的苍穹下如同大海里航行的扁扁金帆,大气磅礴,壮美。独傲在左前方的那棵象是身披黄金甲的沙漠勇士,守候着这片土地。
敦煌的天气要比江南冷得多,这片历经风雨沧桑的胡杨林有的已落叶稀疏了。然而落叶的胡杨露出铁骨铮铮的树干更是显得雄伟、苍健。走在松软的胡杨叶铺满的金色地毯上,在这古老而又生机昂然的古树林中穿梭,上下左右,前后尽是金碧辉煌,此时我仿佛走进了紫金城的“金銮殿”,跨进了一座天然艺术宫殿,又象穿越了时光隧道,进入了千年古城。这胡杨林一定见过征战的疆马在沙漠上激起尘土飞扬时的威武,看到丝绸之路商贸繁荣的景象和文成公主别离的泪水,听到茶马古道上马帮的铃响。一番心情一声感叹,不由得从心里发出了:在胡杨树下,人生是何等的短暂与渺小。
在这片古老的林中,我举着相机象如获至宝似的一个人在其中不停地穿梭。在胡杨的眷顾下,我从头到脚也披满了金色,心中脑海灌满了愉悦,以至于不知不觉已离队逗留林中。这全因胡杨的美!在这样一个秋季,这样一个蓝天,这样一个夕阳西照的时光,这样一片胡杨林中,胡杨的美在我的眼里是惊世的,是完美无瑕的,是任何美都无法比拟的。它的美除了这99纯金的颜色外,更在于外表的坚毅秀拔,内在的不屈不饶,透出的一股浩然正气,才能成为“沙漠三千岁”神灵。于是,让我思考着,它的美是值得人类永世称颂的,敬重的。此时此刻,能与这美景邂逅,怎不叫人迷恋至极!
回来后,我把那张如一排出征的勇士一样的胡杨林照片放在了电脑的桌面上,让它时时映入我的眼中,嵌入我的心里。今天离开那片胡杨林已整整一个月了,打开文件夹翻看着那几十张照片,如同再度穿梭在了那片金色的胡杨林中……
写于2010、11、22[1]
作者简介
吴地子竹,女,出生于198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