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金山郊野公园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金山郊野公园

图片来自myhktour

金山郊野公园(Kam Shan Country Park)是香港的一个郊野公园,位置由九龙西北部伸延至新界西南部,占地达3.37平方公里。金山郊野公园以公园内的最高峰金山命名,金山一带以经常有猕猴出没著名,故又名马骝山(“马骝”在粤语的意思是猴子)。

石屋厕所

金山郊野公园于1977年6月24日划定,是香港首三个郊野公园之一。公园主入口设于大埔公路琵琶山段、沙田岭段及金山路交界,即狮子山郊野公园琵琶山路入口对面。公园主体范围位于新界沙田区,西面与葵涌为邻,南面入口与九龙深水埗区接壤,北为九龙水塘及金山一带。公园内共有4个水塘,包括1910年建成的九龙水塘、1925年建成的石梨贝水塘、1926年建成的九龙接收水塘及1931年建成的九龙副水塘

郊游设施

金山郊野公园内辟有晨运园地,而烧烤及郊游地点分布在大埔公路金山路九龙水塘和近孖指径等地。在九龙水塘以北设有“金山家乐径”;环绕九龙接收水塘及石梨贝水塘各设有一条缓跑径;另设有“金山树木研习径”。麦理浩径第六段及卫奕信径第六段亦途经公园范围。

此外,金山郊野公园是电台及数码电视广播讯号发射站所在地。

猕猴群

山中的猕猴从哪里来一直众说纷纭,当中有一个较可信的说法是当年香港政府想在附近兴建一个水塘,可是周边有一种名叫马钱的有毒植物会影响、污染水质。于是政府便引入一些很爱吃马钱的生物——猕猴来将其吃掉。它们完成任务后便在金山郊野公园落地生根,演变成今天庞大的猕猴群。另一个说法就是一位居于新界的陈姓海员,于1920年在这里放生从外地带回港饲养的猕猴,之后它们便在水塘植林区迅速繁殖,山林间处处猴踪,至今生生不息。

早前苹果日报的考证,指1910年时港府在金山兴建九龙水塘,因山上生长马钱,因马钱果有毒,为怕果实跌落水塘影响水质,英国人从印度引入喜吃马钱果实的恒河猴来保护水质。其后又指有人于水塘落成后放生10多只长尾猕猴,以及“西藏短尾猴”(又称“藏酋猴”),各式猴群在水塘生活,形成一个多层次的猴子王国,加上猴子无天敌,猴群数量得以几何级增加。 [1]

在此聚居的猕猴有数种,其中以原产于香港及华南一带的恒河猴居多。其他则是由多年来放生、源自各地的猕猴杂交而成,如原产东南亚的长尾猕猴及中国西部的藏酋猴。雌猴每年可产一只小猴,经母亲悉心照料,小猴在三岁左右便有繁殖能力。这些猕猴应可能是原始野生猕猴的后代。现时,一般相信这些原始野生猕猴因为香港市区的发展,而在港岛的林区中慢慢的消失。

由于有人非法喂饲猴子,使它们变得不怕人类,甚至具侵略性,抢夺游人食物。其实,林中有过百种植物的嫩叶及果实可供猕猴食用,游人绝对无须因担心食物不足而加以喂饲,此举不但触犯法例,还会令原来野生的猴子失去在大自然觅食的本能,对它们和整个生态环境均有害无益。

渔护署估计,野猴数量由2006年的1,600只剧增至2007年约2,100只,数量以每年5%高速增长,远高于自然界水平的3%。渔护署于1999年实施禁喂猴子法例,由2006年开始替野猴做绝育手术,至2011年8月超过七成野猴已避孕或绝育,幼猴出生率下跌,猕猴数目亦开始回落[2]

邻近景点

公园以北的走私坳又名孖指径,该处尚存有战时军事阵地遗迹,包括有战壕碉堡多处,且有地道互通,是醉酒湾防线最重要的一部分。建于1930年代中期的孖指径防御阵线碉堡,虽已有逾七十年历史,遍布蔓藤荒草,仍然可以看见战争岁月留下来的痕迹。

交通

参考文献

  1. 分半钟话你知金山大圣爷起源. 苹果日报. 2016-02-09 [2019-0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15). 
  2. 港控野猴生育 去年数目减9%. 苹果日报. 2012-07-30 [2012-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