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佛草·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金佛草,中药名。为菊科植物旋覆花,或欧亚旋覆花的干燥头状花序。
别 称:金佛花,金佛草、六月菊,白芷胡、旋复梗、黄花草、毛柴胡、黄柴胡
入药部位
植物的干燥头状花序。
性味
味苦、辛、咸,性微温。[1]
归经
归肺、脾、胃、大肠经。
具有降气,消痰,行水,止呕。
主治
用于风寒咳嗽,痰饮蓄结,胸膈痞闷,喘咳痰多,呕吐噫气,心下痞硬。
用法用量: 3~9g,包煎。
禁忌: 阴虚痨嗽,风热燥咳者禁服。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短,横走或斜升,有多少粗壮的须根。
茎单生,有时2-3个簇生,直立,高30-70厘米,有时基部具不定根,基部径3-10毫米,有细沟,被长伏毛,
或下部有时脱毛,上部有上升或开展的分枝,全部有叶;节间长2-4厘米。基部叶常较小,
在花期枯萎;中部叶长圆形,长圆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长4-13厘米,宽1.5-3.5稀4厘米,
基部多少狭窄,常有圆形半抱茎的小耳,无柄,顶端稍尖或渐尖,边缘有小尖头状疏齿或全缘,
上面有疏毛或近无毛,下面有疏伏毛和腺点;中脉和侧脉有较密的长毛;上部叶渐狭小,线状披针形。
头状花序径3-4厘米,多数或少数排列成疏散的伞房花序;花序梗细长。
总苞半球形,径13-17毫米,长7-8毫米;总苞片约6层,线状披针形,近等长,
但最外层常叶质而较长;外层基部革质,上部叶质,背面有伏毛或近无毛,有缘毛;
内层除绿色中脉外干膜质,渐尖,有腺点和缘毛。舌状花黄色,较总苞长2-2.5倍;
舌片线形,长10-13毫米;管状花花冠长约5毫米,有三角披针形裂片;冠毛1层,白色有20余个微糙毛,与管状花近等长。
瘦果长1-1.2毫米,圆柱形,有10条沟,顶端截形,被疏短毛。花期6-10月,果期9-11月。
生长环境
旋覆花喜温暖、湿润气候,以土层深厚、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质的沙质壤土栽培为宜;
重黏土及过于干燥地不宜栽培,忌连作;适应性强,耐热、耐寒,不耐旱,生长快、自繁能力强、耐瘠薄。
生长于海拔150-2400米的山坡路旁、湿润草地、河岸和田埂上。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北部、东北部、中部、东部各省,极常见,在四川、贵州、福建、广东也可见到。在蒙古、朝鲜、苏联西伯利亚、日本都有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