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淮安印记(卫晓雷)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重拾淮安印记》是中国当代作家卫晓雷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重拾淮安印记
屈指一算,离开淮安不觉已30载。惊诧之余,感慨万千,叹岁月无情,叹时光易逝。然立足的城市、过往的人和事又怎能忘怀?岁月的年轮已重重地烙下了这段值得回味和留恋的印记。
初六,晨,雪后初霁,阳光普照,淮城银装素裹,天地一色。今天是我早就盘算好的,准备用大半天时间与暌别30载的淮安亲密接触,用脚丈量城市距离,用心倾听城市脉搏,用眼观察城市风貌,了解她的变化变迁以及成长,还有我曾熟悉不熟悉的记忆痕迹以及触动我神经的往事。
记忆中的北门桥是城市桥梁中常见的样式,貌不惊人,而今,非同寻常,桥两头建有4个亭子,有亭名,配对联,陡增文化气息。站在桥头远眺,古运河河水微澜,汩汩绵延,昼夜不息;水门桥上车水马龙,人群熙熙。沿着人民路一直往南,见西大街、公园百货大楼(现乐天玛特)、城南公园(现清晏园)。城南公园曾去过多次,然已没有什么印象了,这次再去,心情五味杂陈,门前足足停了2分钟,跨进园内,但见亭、桥、楼、阁、院、园、庙,各现特色。走进荷芳书院,瞥见的满是书画精品,驻足一一品读,屏后的女琴师深情的演奏着《真的好想你》,如醉如痴,听来觉着拨动了自己的心弦,契合了我30年后再游淮阴的心情;走进叶园,看了叶挺将军的生平特别是千古奇冤的皖南事变,顿生敬意;来到关帝庙,看着介绍才知道,淮安是全国唯一武庙在城里文庙在城外的城市,有点不明觉厉。走出清晏园,继续南行,看到老图书馆、解放淮阴纪念碑、妇幼保健院,稔熟而亲切。短短的一条人民路,记录了我曾经难忘的岁月和一段段有故事的往事。遗憾的是,人民剧场、周恩来少年读书处和清江电影院都已拆除,图书馆虽在,却已成了培训机构和商家的场所。文化少了,生意多了,得耶?失耶?
按原路折返,进西大街。西大街不宽,呈东西走向,店家大多保持了原先的味道,有些店面更换了门庭,商业气息浓。往东,过淮海路,进入东大街,路口的胜利饭店已没了痕影,一向热闹的街道已成服装鞋帽一条街,一些摊位搬到了路上,这大大出乎我的意料。曾多次到过东大街,这里曾是淮阴最热闹的街道,30年下来变成目前这副样子,似乎有点反常,有点不可思议。
淮海路曾是淮安最热闹的主干道,长而宽,北与淮阴县城王营镇相通,往南过水门桥,与东西大街相连。八十年代初,路两旁没什么高楼,名气大点的有清江商场、清江中学、汽车站、体育馆、新华书店等,路中央种有雪松,淮海广场中间是个大转盘,大转盘中间有个球形的标志性建筑。这条路与我原工作单位(财校)所在地大治路相交,平时上街或晚上散步一般都会走到淮海路。现路中的雪松已移走,广场中间的转盘已改为红绿灯,交通明显改观。
在淮阴的4年,与大治路伴了4年。印象中的大治路,晴天尘雾飞扬,雨天泥泞湿滑。今日大治路,已焕然一新,几路公交车穿梭般往来,电视台已长高,财校隔壁的省淮海剧团依旧挂着原来的牌子,令人遗憾的是曾经工作的单位已被夷为平地,不见寸草,据说学校已升格,并搬到了大学城,但愿一切安好。
吃了4年的教书饭,收获了人生中不薄的精神财富。为抓逃犯“二王”,曾通宵值守;年级会计学科考试,所教班级得了个第一;为教师权益,与年轻教师同校领导据理力争;参加财政部教材编写,拿到的稿费比我一年工资还高……
从淮阴到淮安,30年,城市嬗变,淮海路、水渡口、清江浦,已成淮安名片。只是步子还需加快,改革还需发力,因为淮安无论是经济还是教科文卫在全国还处于中游,在全省还处于下游,加油,淮安!
作者简介
卫晓雷,高级会计师,从事经济管理相关工作。业余时间写写小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