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鄧耀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鄧耀,祖籍广东三水县(现佛山市三水区),是香港上市公司百麗國際現任主席及創辦人,當過小鞋坊的學徒、皮鞋采購商,辦過鞋廠和鞋店,還成為香港知名的鞋款設計師。 2011年4月鄧耀曾中風入院,但很快鄧耀重掌百麗國際。在2013年福布斯香港富豪榜中,鄧耀及其家族以50億美元凈資產排名第10位[1]。另外,他有「鞋王」的稱號。

动态

7月27日,百丽正式宣布退市!北京时间2017年7月27日下午四点,“一代鞋王”百丽国际控股有限公司正式宣布退出香港联合交易所。 时移势易,由于鞋履市场的不景气加上电商转型失败等多重因素,最终让这位昔日的王者日渐没落。

创始人,CEO套现百亿离场!早在4月末,百丽国际公告称收到私有化通知,要约人所计划的私有化价格为6.3港元/股,公司总估值为531亿港元。这与市值巅峰时的1500亿港元相比,市值缩水近2/3! 最终,中国最大的鞋业企业百丽国际(港股代码1880)在7月27日收盘完成了私有化。百丽的两位创始人,董事长邓耀和CEO盛百椒均没有参加此次收购,宣布出售全部的百丽股份。而根据最新资料显示,邓耀和盛百椒总共占据25.74%的百丽股份,也就意味着最终以套现百亿而离场,百丽从此不再是“百丽”!此次百丽高达531亿港元的收购金额,也刷新了港交所的最高纪录![2]


视频











创业经历

1、邓耀-70年代:营商的“秘密武器”

1974年至1976年间,内地正值“文革”时期,商业活动几近停顿,当时在香港拥有鞋厂和鞋店的邓耀,在行内已颇有地位。他抱着“天不怕地不怕”的心态,接受内地的邀 请,两年间走遍差不多半个中国,将最新的造鞋信息带回内地。“当时跟内地无任何生意来往,只是抱着对祖国的贡献,将外国鞋业信息及设计跟不同地方的有关人士分享。”这些毫无功利的交流工作,使邓耀建立了良好的人脉关系,成为了他日后在内地发展的秘密武器。 上世纪70年代末内地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国家的发展重点转向经济。当时,有内地官员建议邓耀以港资公司的身份,到内地采购皮鞋,转销香港及其他地方。邓耀说当时跟内地官员接触,持的是一种平和及诚恳的态度。“当时向内地的鞋厂订鞋,接触的也是国家机构,我欢迎他们为我的订单生产,也可多研究我提供的款式,再自行生产转卖到别的地方,比如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但与此同时,不要赚我太多钱。”于是,他开始提供设计给内地工厂,制成后再购回香港售卖。当时,他是除国货公司以外,唯一跟内地工厂买鞋的香港人,而Belle(百丽)这个品牌,也在1979年于香港面世。

2、邓耀-80年代:不要权力只要赚钱

上世纪80年代,内地出现合资、三资等企业,但邓耀继续专注于买鞋转销的生意。虽然内地造鞋业不断发展,但从前邓耀由提供款式至内地工厂出货的作业模式,需要一年的时间,已经不能迎合香港变化迅速的鞋款潮流。所以,1987年,他决定在深圳自设厂房生产,将从设计到出货的时间缩短到3个月。 当时,技术人员是由一直有合作的一间上海鞋厂提供,厂房是蛇口招商局的,而设计、开发及销售则由邓耀的公司负责。牵涉到三方面的合作关系,邓耀承认情况比较复杂。他申明,各方面要能合作无间,才能有好的成果。“我一向抱着‘合作赢得辉煌’的宗旨来跟各方面相处。”比如在工厂的管理上,邓耀虽然是股东之一,但他并没有要求做董事长,反而让中方代表出任。“当时,内地人觉得权力最重要,而那时不少香港人与内地人就是在权力分配上出现问题,所以我不要权。

3、邓耀-90年代:做生意只是竞争不是对抗

随着内地消费市场的发展,邓耀在1992年开始发展百丽品牌的内销市场。当时,不少在内地设厂的港商,最多只能争取到10%至15%内销权,但邓耀是第一个早年将外国经验带回内地的港人,他能为工厂争取到30%的内销权,加速了他全力发展内销市场的步伐。起初在深圳和广州以批发的模式,卖货给来自各地的批发商,但好景不常,冒牌假货立即出现。“有些假货甚至在卖真货的商店门前售卖,也有些讹称来自台湾。”为了保护品牌,1994年他决定开设专卖店,并以特许经营模式发展销售网络,杜绝市场上假货的销售途径。[3]

个人语录

1.看清目标

2.抱合作态度,令各方面各得所需

3.事事以理先行 “我不要权力,但是我规定工厂生产的货品要有高品质,同时不可为其他公司生产,我是工厂的唯一买家。这样做,我的权力还不够吗?我的目标只为赚钱,谁来做董事长,又有何关系?”[4]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