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郭象」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added Category:西晋人物 using HotCat
Xym對話 | 貢獻
 
行 1: 行 1:
 郭象,字子玄,河南洛阳人。西晋玄学家。少有才理,好《老》、《庄》,能清言,常闲居。辟司徒掾,稍迁黄门侍郎。东海王司马越引为太傅主簿,甚见亲委。任职专权,为时论所轻。尝以向秀《庄子注》为己注,述而广之。一说窃注之事,恐未必信。力倡“独化论”,主张名教即自然,为当时玄学大师。
+
{{Infobox person
 +
| 姓名    = 郭象
 +
| 圖像    =
 +
[[File:Gx.jpg|缩略图|center|[https://image.baidu.com/search/detail?ct=503316480&z=0&ipn=d&word=%E9%83%AD%E8%B1%A1&step_word=&hs=0&pn=34&spn=0&di=1760&pi=0&rn=1&tn=baiduimagedetail&is=0%2C0&istype=0&ie=utf-8&oe=utf-8&in=&cl=2&lm=-1&st=undefined&cs=2230349905%2C15683823&os=1235810277%2C2078370010&simid=3254431895%2C4116580414&adpicid=0&lpn=0&ln=222&fr=&fmq=1569412720846_R&fm=&ic=undefined&s=undefined&hd=undefined&latest=undefined&copyright=undefined&se=&sme=&tab=0&width=undefined&height=undefined&face=undefined&ist=&jit=&cg=&bdtype=0&oriquery=&objurl=http%3A%2F%2Fimgtu.5011.net%2Fuploads%2Fcontent%2F20160224%2F1570661456297997.jpg&fromurl=ippr_z2C%24qAzdH3FAzdH3Fooo_z%26e3Bca88_z%26e3BgjpAzdH3FgjofAzdH3Fcnm8b_z%26e3Bip4s&gsm=&rpstart=0&rpnum=0&islist=&querylist=&force=undefined 原图链接] 
 +
| 出生日期 =  252年
 +
| 逝世时间 =  312年
 +
| 出生地点 = 河南洛阳
 +
| 國籍    = 中国
 +
| 職業    = 玄学家、官员
 +
| 知名原因 = 独化、玄冥、物各有性
 +
| 知名作品  = 《庄子注》(篡夺)
 +
}}
 +
 
 +
[[ 郭象]] ,字子玄,河南洛阳人。[[ 西晋]] 玄学家。少有才理,好《老》、《庄》,能清言,常闲居。辟司徒掾,稍迁黄门侍郎。东海王司马越引为太傅主簿,甚见亲委。任职专权,为时论所轻。尝以向秀《庄子注》为己注,述而广之。一说窃注之事,恐未必信。力倡“独化论”,主张名教即自然,为当时玄学大师。
 
 西晋末年的《 庄子注 》 中第一次精炼提出这种思想的“ 双遣” 、 “ 三翻”的典型表述,从而形 成 以“ 双 遣 ” 、 “ 三 翻 ” 为特征的重玄理论 ,后为佛学理论所吸收, 同时也为道教义理所摄取。
 
 西晋末年的《 庄子注 》 中第一次精炼提出这种思想的“ 双遣” 、 “ 三翻”的典型表述,从而形 成 以“ 双 遣 ” 、 “ 三 翻 ” 为特征的重玄理论 ,后为佛学理论所吸收, 同时也为道教义理所摄取。
 +
 +
==人物生平==
 +
西晋玄学家,官至黄门侍郎、太傅主簿。好老庄,善清谈。有《庄子注》,别成一书,“儒墨之迹见鄙,道家言遂盛焉”。流传至今。在中国封建时代成为《庄子》的标准注解,实际上这不是《[[庄子]]》这部书的注解,这是一部原创的哲学著作。<br>
 +
太尉王衍每云:“听象语,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州郡辟召,不就。常闲居,以文论自娱。后辟司徒掾,稍至黄门侍郎。东海王越引为太傅主簿,甚见亲委,遂任职当权,熏灼内外,由是素论去之。永嘉末病卒,著碑论十二篇。先是,注《庄子》者数十家,莫能究其旨统。向秀于旧注外而为解义,妙演奇致,大畅玄风,惟《秋水》、《至乐》二篇未竟而秀卒。秀子幼,其义零落,然颇有别本迁流。象为人行薄,以秀义不传于世,遂窃以为己注,乃自注《秋水》、《至乐》二篇,又易《马蹄》一篇,其余众篇或点定文句而已。其后秀义别本出,故今有向、郭二《庄》,其义一也。<br>
 +
据《晋书·郭象传》记载,他“少有才理,好老庄,能清言”《世说新语·文学篇》说他“才甚丰赡”,曾与善辩名士裴遐辩论。在社会上很有声望,“时人咸以为王弼之亚”。当时一些清谈名士都很推崇他,如太尉王衍常说:“听象语,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郭象早年不受州郡召,闲居在家,“以文论自娱”。后应召任司徒椽,迁黄门侍郎。又为东海王司马越所招揽,任命为太傅主簿,深得赏识和重用,“任职当权,熏灼内外”,遭到了一些清谈名士的鄙视和非议。<br>
 +
郭象解《庄》有明确的诠释进路:“庄子推平于天下,故每寄言以出意”(《山木注》)。这是说,庄子学说的内容本质上是“内圣外王之道”(《庄子注序》),而解《庄》的方法则应当是“要其会归而遗其所寄” (《逍遥游注》),即超越表达手段(所寄)以把握精神实质(会归)。这可以说是王弼“得意忘言”说的发挥与应用。<br><ref>[http://www.guoxue123.com/shibu/0101/00jsj/049.htm  卷五十 列传第二十,国学导航[引用日期2016-11-13]</ref>
 +
 +
==主要成就==
 +
《郭象与魏晋玄学》向、郭哲学是道家发展阶段。向、郭哲学有一个是“独化”,一个是“玄冥”。前者继承了先秦[[道家]]自生自化论,后者有关心灵境界的讨论,而这两点正是道家哲学的主题所在之一。体现了道家「先秦至东晋」此一历史长河中概念演变及发展脉络。 <br>
 +
魏晋玄学从何晏﹑王弼至郭象,发生了不少变化,但贯串其中的有一个共同的、而又非常现实的问题,即“名教”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玄学]]理论形式的变化,是围绕着这个问题展开的。<br>
 +
“名教”是指封建的等级名分和道德规范,“自然”是指所谓人的本初状态或自然本性,同时也指天地万物的自然天性与状态。<br>
 +
何晏、王弼等“以无为本”的“贵无论”,开始提出自然无为、名教本于自然的观点,期望以自然统率名教,使名教复归于自然。<br>
 +
到了阮籍、嵇康那里,由于政治斗争的复杂原因,他们突出地强调以自然为本的思想,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口号,在相当程度上冲击了名教的规范。
 +
到了西晋,清谈名士﹑“贵族子弟”却“任自然”来骄奢淫逸﹑放荡无耻的生活乐广对这种情况提出批评说:“名教内自有乐地,何必乃尔﹗”<br>
 +
裴頠则著《崇有论》,从理论上用以有为本批判以无为本,提倡有为,否定无为,推崇名教,排斥自然。向秀在此之后进一步从理论上重新把名教与自然调和统一了起来却被郭象夺其名作,取而代之。<br>
 +
 +
==主要著作==
 +
《[[老子]]》《隋书·经籍志》载存郭象着《论语体略》2卷;又着录郭象撰《论语隐》1卷,亡。在梁代皇侃《论语义疏》中引有郭象注九则,清代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中有辑本。观其文意,与《庄子注》互相发明,对研究郭象思想很有价值。《道藏》中题为齐顾欢撰《道德真经疏》﹑李霖《道德真经取善集》等书中,均列郭象注《老子》,并引有郭象注文若干条,但全文已不存。《唐书经籍志》著录象文集五卷,(《隋书志》作二卷)传于世。《旧唐书·艺文志》仍著录《郭象集》5卷,今均已佚失。<br>
 +
《晋书》本传记郭象著《碑论》12篇,《文选》刘孝标《辨命论》一文中提到郭象撰有关于论“命”的著作,唐李善注说:“郭子玄作《致命由己论》,言吉凶由己。”这些可能都是《郭象集》中的内容。象著有《碑论》十二篇。关于郭象哲学思想的特征和基本倾向,学术界有不同看法。一种观点认为郭象哲学思想的特征是“崇有论”;另一种观点认为是“独化论”。有的学者认为郭象哲学的基本倾向是唯物主义的,有的认为基本上是唯心主义的;再深入分析,又分别得出了主观唯心主义或客观唯心主义的不同结论。这些分歧意见表明郭象哲学思想的复杂性。<br>
 +
 +
==参考资料==
 +
 +
  
 
[[Category:西晋人物]]
 
[[Category:西晋人物]]

於 2019年9月25日 (三) 20:07 的最新修訂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郭象 | 圖像 = [[File:Gx.jpg|縮略圖|center|原圖鏈接 | 出生日期 = 252年 | 逝世時間 = 312年 | 出生地點 = 河南洛陽 | 國籍 = 中國 | 職業 = 玄學家、官員 | 知名原因 = 獨化、玄冥、物各有性 | 知名作品 = 《莊子注》(篡奪) }}

郭象,字子玄,河南洛陽人。西晉玄學家。少有才理,好《老》、《莊》,能清言,常閒居。辟司徒掾,稍遷黃門侍郎。東海王司馬越引為太傅主簿,甚見親委。任職專權,為時論所輕。嘗以向秀《莊子注》為己注,述而廣之。一說竊注之事,恐未必信。力倡「獨化論」,主張名教即自然,為當時玄學大師。 西晉末年的《 莊子注 》 中第一次精煉提出這種思想的「 雙遣」 、 「 三翻」的典型表述,從而形 成 以「 雙 遣 」 、 「 三 翻 」 為特徵的重玄理論 ,後為佛學理論所吸收, 同時也為道教義理所攝取。

人物生平

西晉玄學家,官至黃門侍郎、太傅主簿。好老莊,善清談。有《莊子注》,別成一書,「儒墨之跡見鄙,道家言遂盛焉」。流傳至今。在中國封建時代成為《莊子》的標準註解,實際上這不是《莊子》這部書的註解,這是一部原創的哲學著作。
太尉王衍每云:「聽象語,如懸河瀉水,注而不竭。」州郡辟召,不就。常閒居,以文論自娛。後辟司徒掾,稍至黃門侍郎。東海王越引為太傅主簿,甚見親委,遂任職當權,熏灼內外,由是素論去之。永嘉末病卒,著碑論十二篇。先是,注《莊子》者數十家,莫能究其旨統。向秀於舊注外而為解義,妙演奇致,大暢玄風,惟《秋水》、《至樂》二篇未竟而秀卒。秀子幼,其義零落,然頗有別本遷流。象為人行薄,以秀義不傳於世,遂竊以為己注,乃自注《秋水》、《至樂》二篇,又易《馬蹄》一篇,其餘眾篇或點定文句而已。其後秀義別本出,故今有向、郭二《莊》,其義一也。
據《晉書·郭象傳》記載,他「少有才理,好老莊,能清言」《世說新語·文學篇》說他「才甚豐贍」,曾與善辯名士裴遐辯論。在社會上很有聲望,「時人咸以為王弼之亞」。當時一些清談名士都很推崇他,如太尉王衍常說:「聽象語,如懸河瀉水,注而不竭。」郭象早年不受州郡召,閒居在家,「以文論自娛」。後應召任司徒椽,遷黃門侍郎。又為東海王司馬越所招攬,任命為太傅主簿,深得賞識和重用,「任職當權,熏灼內外」,遭到了一些清談名士的鄙視和非議。
郭象解《莊》有明確的詮釋進路:「莊子推平於天下,故每寄言以出意」(《山木注》)。這是說,莊子學說的內容本質上是「內聖外王之道」(《莊子注序》),而解《莊》的方法則應當是「要其會歸而遺其所寄」 (《逍遙遊注》),即超越表達手段(所寄)以把握精神實質(會歸)。這可以說是王弼「得意忘言」說的發揮與應用。
[1]

主要成就

《郭象與魏晉玄學》向、郭哲學是道家發展階段。向、郭哲學有一個是「獨化」,一個是「玄冥」。前者繼承了先秦道家自生自化論,後者有關心靈境界的討論,而這兩點正是道家哲學的主題所在之一。體現了道家「先秦至東晉」此一歷史長河中概念演變及發展脈絡。
魏晉玄學從何晏﹑王弼至郭象,發生了不少變化,但貫串其中的有一個共同的、而又非常現實的問題,即「名教」與「自然」的關係問題。玄學理論形式的變化,是圍繞着這個問題展開的。
「名教」是指封建的等級名分和道德規範,「自然」是指所謂人的本初狀態或自然本性,同時也指天地萬物的自然天性與狀態。
何晏、王弼等「以無為本」的「貴無論」,開始提出自然無為、名教本於自然的觀點,期望以自然統率名教,使名教復歸於自然。
到了阮籍、嵇康那裡,由於政治鬥爭的複雜原因,他們突出地強調以自然為本的思想,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口號,在相當程度上衝擊了名教的規範。 到了西晉,清談名士﹑「貴族子弟」卻「任自然」來驕奢淫逸﹑放蕩無恥的生活樂廣對這種情況提出批評說:「名教內自有樂地,何必乃爾﹗」
裴頠則著《崇有論》,從理論上用以有為本批判以無為本,提倡有為,否定無為,推崇名教,排斥自然。向秀在此之後進一步從理論上重新把名教與自然調和統一了起來卻被郭象奪其名作,取而代之。

主要著作

老子》《隋書·經籍志》載存郭象着《論語體略》2卷;又着錄郭象撰《論語隱》1卷,亡。在梁代皇侃《論語義疏》中引有郭象注九則,清代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中有輯本。觀其文意,與《莊子注》互相發明,對研究郭象思想很有價值。《道藏》中題為齊顧歡撰《道德真經疏》﹑李霖《道德真經取善集》等書中,均列郭象注《老子》,並引有郭象注文若干條,但全文已不存。《唐書經籍志》著錄象文集五卷,(《隋書志》作二卷)傳於世。《舊唐書·藝文志》仍著錄《郭象集》5卷,今均已佚失。
《晉書》本傳記郭象著《碑論》12篇,《文選》劉孝標《辨命論》一文中提到郭象撰有關於論「命」的著作,唐李善注說:「郭子玄作《致命由己論》,言吉凶由己。」這些可能都是《郭象集》中的內容。象著有《碑論》十二篇。關於郭象哲學思想的特徵和基本傾向,學術界有不同看法。一種觀點認為郭象哲學思想的特徵是「崇有論」;另一種觀點認為是「獨化論」。有的學者認為郭象哲學的基本傾向是唯物主義的,有的認為基本上是唯心主義的;再深入分析,又分別得出了主觀唯心主義或客觀唯心主義的不同結論。這些分歧意見表明郭象哲學思想的複雜性。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