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郝诒纯(1920 09.01 - 2001 06.13),湖北咸宁人,地质学与古生物学家。1943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学系,1946年清华大学地层古生物学研究生毕业,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郝诒纯长期致力于生物地层学、古生物学和微体古生物学科研和教学。主持完成《松辽平原白垩-第三纪介形虫》、《西宁民河盆地中侏罗世-第三纪地层及介形虫、轮藻化石》、《塔里木盆地西部晚白垩世-第三纪地层及有孔虫》、《中国的白垩系》、《有孔虫》等重要著作。开展微体古生物的古海洋学及海洋地质学研究,主持完成《冲绳海槽第四纪微体古生物群及其地质意义》、《西沙北海槽第四纪微体生物群及其地质意义》和《南海珠江口盆地第三纪微体古生物及古海洋学研究》等专著。

目录

经历

  • 1920年(中华民国九年)9月1日,郝诒纯出生于出生于湖北武昌一个老同盟会员的家庭,郝诒纯从5岁起,就经常看见父亲为反对北洋军阀的统治在家里召开秘密会议,母亲在门口望风放哨。她的父亲是清末秀才,随她祖父学习中医,后加入同盟会,第一次大革命期间曾出任武汉政府湖北省司法厅厅长兼高等法院院长。1930年(民国十九年),郝诒纯随父母于迁到北平。她在北京师范大学女附中上初中期间,成绩优秀,后因参加“一二·九”爱国运动,被学校除名,后考入北平市立女一中高中部。
  • 1938年(中华民国二十七年),考取西南联合大学,她先学历史,后改学地质学。
  • 1943年(民国三十二年),大学毕业,在云南地质调查所任技士,同时在云南大学矿冶系兼课。同年,考取清华大学地学系研究生。
  • 1946-1952年在北京大学任教。
  • 1952年,中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她调到北京地质学院先后任讲师、副教授,讲授普通地质学、古生物学和地史学、微体古生物学和微体古生态学等课程,曾任普通地质学教研室副主任和古生物教研室副主任和主任。
  • 1954年,她带领生产实习队给山西某生产单位填制了两幅半1:5万地质图,提交了4个煤田的详查报告,全部一次通过验收,受到地质部的表扬。
  • 1956年,她与杨遵仪、陈国达两教授合编了中国第一本高等学校《古生物学》教材。
  • 1957年,郝诒纯被派往前苏联进修,专业是微体古生物学。
  • 1959年秋,回国她用俄文写出题为《苏联克拉斯诺达尔边区诺沃罗西斯克一带白垩-第三纪有孔虫及其地层意义》的科学论文,在莫斯科大学学术委员会上宣读,与会的莫斯科大学和前苏联科学院的专家们一致认为:郝诒纯的论文是对工作地区白垩-第三纪地层和有孔虫动物群第一次系统的总结,提出了地层划分和对比的正确方案。
  • 1963年,中国与古巴签定了技术援助协议,郝诒纯作为专家,被派到古巴帮助开展白垩-第三纪地层和海相微体生物的研究,指导地下水勘探和石油普查。两年工作期间她跑遍了古巴的五个省,不仅完成了原定任务,还帮助古巴培训了一批从事地质测量、古生物地层工作和有孔虫研究的专门人才。
  • 1973年,她应聘到中国地质科学院主持对中国白垩系进行系统总结,主编了《中国地层概论》中的白垩系部分。
  • 1974年,她与几位年轻同生产部门合作,先后到塔里木盆地和大港油田开展科学研究,被人诬蔑为用科研压迁校。
  • 1980年,她与曾学鲁、林甲兴等编著的《有孔虫》专着,全面总结了当时国内外的有孔虫化石资料及其生物地层学与石油勘查的意义。
  • 1987年,她把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微体古生物学的科研和教学,筹建了几个门类的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完成了新生代浮游有孔虫的自动化鉴定软件,已被中国部分石油生产单位采用,提高了工作效率,创造了经济效益。
  • 1993年2月,郝诒纯组织了在北京召开的第十届亚洲人口与发展会议,在会上作了题为“中国妇女运动与人口的关系”的发言。
  • 1994年,在开罗召开的“世界人口与发展”国际首脑会议和1995年在中国召开的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她还率代表团或参加代表团访问或顺访了斯里兰卡、马来西亚、日本、越南、巴西、委内瑞拉、阿根廷、澳大利亚和瑞士等国,开展人民外交,促进了各国妇女和议员间的友谊与交流。[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