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艳宾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郝艳宾 |
郝艳宾,男,河北盐山人,中共党员,1963年10月生,研究员,核桃育种专家[1]。1986年7月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获得学士学位。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北京农林科学院林业果树研究所从事果树栽培和育种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2001年被评为首都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2000年被评为北京市经济协作工作先进个人,2005年被评为全国科普工作先进个人,多次被评为院级、所级先进个人[2] 。
基本信息
人物说明----核桃育种专家
出生日期----1963年10月
出生地点----河北盐山
民 族----汉
国籍 ---- 中国
职业 ---- 研究员
毕业院校----北京林业大学
政治面貌----中共党员
人物简介
参加工作以来,共主持部、市级科研和推广项目28项(其中科技部项目3项、国家林业总局项目1项、市科委项目16项、市农委项目6项、北京市地方标准1项,国家外专局出国培训项目1项),参加部、市级项目11项。作为项目主持人,共获得科技成果三项:其中北京市科技进步叁等奖1项、北京市星火科技叁等奖1项、北京市林业局和北京市果树学会果树技术创新成果贰等奖1项;作为项目主要完成人,获得科技成果4项:其中北京市科技进步叁等奖2项、北京市星火科技贰等奖1项、北京市推广壹等奖1项。共发表论文40余篇,主编科技著作2部,参编科技著作1部。
1995年11月份任核桃课题组长以来,共收集到国内外具有特异遗传性状的核桃种质资源149份。另外,还进行了核桃属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SSR分子标记,从分子水平对核桃属种间的遗传关系进行分析;为SSR标记应用于核桃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奠定了良好基础。2000年,利用南方良种核桃果仁颜色较白的遗传特性,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北方良种核桃(仁色较深、抗性强、丰产,作母本)与铁核桃系良种核桃(仁色浅、作父本)种间杂交的研究工作,育出适合北方生长的果仁颜色较浅、口感风味较好、丰产以及抗性较强的早实薄壳核桃良种,已选出了12个优株。
该同志善于将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善于做基点工作,善于抓住生产当中的难点问题进行研究。在国内,率先解决了长期困绕核桃实现品种化、集约化栽培的三大技术难题:第一为核桃嫁接技术;第二为良种核桃的越冬防寒技术;第三为良种核桃的早、密、丰配套栽培技术(此三项技术获2000年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作为技术依托单位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近3.5万亩的核桃良种生产基地,达到了3年生亩产67kg、4年生亩产120kg、5年生亩产150kg的生产水平,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项目组形成了科研、开发和推广的良性循环。
1999年以来,针对核桃营养丰富、深加工潜力巨大、具有极大的市场发展空间的现状,对核桃的深加工技术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筛选出了有利于核桃渣综合利用的核桃提油工艺,确定了核桃仁的最佳脱脂率,研究出了核桃油的防氧化、保鲜新技术,研制出了脱脂核桃乳和脱脂核桃粉两个极有开发前景的新产品。此外,还进行了“核桃仁自身抗氧化酸败机理研究”、“加工高质量粉末核桃油关键技术研究”、“核桃仁脱皮技术”的研究。与国内同行比较,核桃深加工技术的研究我们起步较早,研究较为深入,处于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