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郝沛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郝沛1

中文名称;郝沛

出生日期;1958年

职业;中国地质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代表作品;《高原迎亲》、《高原湿地》、

         《塔吉克人》

性别;男

主要拍摄对象;新疆地质风光、

             矿业资源民俗文化

郝沛,男,1958年生,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地质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签约摄影师。作为职业摄影人,主要拍摄对象为新疆地质风光、矿业资源及民俗文化。近年来,曾多次深入天山托木尔峰、木扎尔特冰川及喀喇昆仑山脉乔戈里峰等摄影空白区。[1]

郝沛的摄影之路

1976年,郝沛进入新疆地矿局第一区调大队当美术老师,但郝沛认为自己没有绘画天赋,因为爱好摄影,1983年,郝沛调入刚筹建不久的新疆地质矿产陈列馆(现名为新疆地质矿产博物馆)搞摄影。那时对摄影没什么概念,只要把照片拍出来就行,但这样的生活似乎太平淡了一些。1985年,郝沛停薪留职,一边拍照片,一边做起了生意,郝沛在商海一帆风顺,也正是有了这个基础,才有了郝沛以后的职业摄影生涯。

1992年,郝沛从朋友那儿看到了一本《国家地理》,他决定退出商海,成为一名职业摄影人。1997年,郝沛完全辞去公职,开办了"金石文化公司"。

那期的《国家地理》上有一篇文章,详细介绍了美国摄影师索非里在亚马逊河的拍摄过程,其中一段让郝沛尤其难忘:在一个河汊子地带,他与一头美洲豹遭遇,但即使在危急时刻,索非里依然镇定自若地按下了快门。那张照片给郝沛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索非里跑动时溅起的水花,美洲豹张开的大口……震撼,只有震撼才能形容,谈起这些郝沛现在依然激动不已。而索非里对亚马逊河流域居民原生态生活的记录,更是让他对摄影有了崭新的认识:单纯地做一个风光摄影人没多大意义,而人的生活,人是怎样生存的,才是更重要的,因为这是在记录历史。

郝沛一下子买了两套德国摄影设备,一套15万元,一套17万元,2000年,又买了一辆越野吉普车,几年下来,已经跑了20多万公里,跑遍了新疆所有的矿区,所有的地质勘探队,他是从地矿局出来的,他首先想拍摄的就是地矿勘探人的生活。

郝沛--用镜头思考的摄影人

2002年,新疆地矿博物馆筹划要搞一个全疆地矿工作成就展,郝沛成了当然的人选。从策划、拍摄到布展,郝沛一手操办。就是那两年,郝沛跑遍了新疆的所有矿区和地矿勘探队。2004年摄影展结束之后,郝沛又产生了一个新想法:用这些图片搞一本画册。说干就干,他很快拿出了一个方案,地矿局领导看后非常满意。画册的基本设计理念是:矿业的开发是人类发展的基石。这本画册被定名为《宝地》,后来,他又编辑过一本《新疆地矿》的画册。

自从决定走职业摄影人的道路以后,郝沛一年有四分之三的时间在野外。"我要在乌鲁木齐连续呆6天不出去,就一定会生病。我并不觉得苦,一个自由的职业摄影人可以享受到许多别人享受不到的大自然奇观。"有一次在奇台五彩城碰到下雨天,对于摄影人来说,那简直就是奇迹。所以,吃过午饭后他和两个伙伴开着车就赶了过去,结果却迷路了,天黑了,车又坏了,3个人当时头发都炸了起来。后来决定把车扔在那儿,徒步走出去。他们把相机埋藏在沙石中,怕被打猎的人抢去。干粮和水都没有带,他只带上了自己的睡袋和两公斤多拍好的胶片。

"从不模仿别人",这是郝沛给自己的定位。秋天的胡杨林一片金黄,这是很多摄影师的选择。但是,郝沛拍冬季的胡杨林。"雪后的胡杨林,那种美,是很多人没有体会过的。"听见天气预报有大雪,零下30多摄氏度,他常常开车就走。

2003年,郝沛在兰新铁路线的红柳村到尾亚之间,看到很多废弃的旧枕木被护路工人们拿来树立在铁道两旁阻挡风沙,在浩瀚的戈壁沙漠上,像一条条长龙伸向远方,他被这些枕木的美感动了,于是拍摄了一组叫"退役的枕木"的照片。这组照片在新疆的一个摄影展上连入选都不行,有同行甚至嘲笑他,"拍一片旧枕木有什么意思"。但他们后来却连获第十一届佳能杯"亚洲风采"华人摄影比赛(人与自然类)铜奖和第二十一届全国摄影艺术展(纪实类)优秀作品奖。其他如《高原迎亲》《高原湿地》《塔吉克人》等作品,都有他对人的生存环境与生存状态的思考在里边。

"现在新疆摄影人面临的问题是一窝蜂地去拍风光,没有多少人关注人的生存状态,人文的东西太少。风光任何时候都可以拍,任何时候都大同小异,而人的生活却是各种各样的。"所以,他去拍冬窝子里的人,去拍喀纳斯的图瓦人,去拍那些小巷里的生活。郝沛在《中国国家地理》等全国各类杂志上就发表近600幅照片。

相关视频

书香天山云讲堂|郝沛《极限秘境》第一集

参考资料

  1. 郝沛 - 简介 , 名人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