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郎窑红釉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郎窑红釉
来自搜狐的图片
郎窑红釉

中文名称 :郎窑红釉

特 点 :红而鲜艳,晶莹光亮

实 在 :名贵铜红釉中色彩最鲜艳的一种

起 源 :明代

郎窑红,是我国名贵铜红釉中色彩最鲜艳的一种,它的特点是:色彩绚丽,红艳鲜明,且具有一种强烈的玻璃光泽。由于釉汁厚,在高温下产生流淌,所以成品的郎红往往于口沿露出白胎,呈现出旋状白线,俗称"灯草边"。而底部边缘釉汁流垂凝聚,近于黑红色。为了流釉不过底足,工匠用刮刀在圈足外侧刮出一个二层台,阻挡流釉淌下来,这是郎窑红瓷器制作过程中一个独特的技法,世有"脱口垂足郎不流"之称。

文物历史

朗窑红为我国名贵的传统红釉之一,因其于十八世纪始产于清朝督陶宫郎廷极所督烧的郎窑,故称"郎窑红"美人醉釉。又称粉红釉、孩儿脸釉、 豇豆红釉、桃花片釉等,初创于明代,清代有很大发展。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社会经济比较繁荣,制瓷工艺达到我国历史高峰。凡是明代已有的品种不仅都能烧造,而且大多有所提高或创新。由于乾隆皇帝酷爱艺术,在他的倡导下,郎红器比康熙更成熟和多有极精的产品问世。另有,乾隆时期郎红中的薄釉器,色如鸡血,称为"鸡血红";釉层较厚,色彩深艳,犹如初凝的牛血,称为"牛血红"。郎红釉是以铜为着色剂,用1300℃高温烧成。由于对烧成的气氛、温度要求很严,烧制一件成功的产品非常困难。因此当时有民谚说:"若要穷,烧郎红。"所以郎红器在当时就很昂贵。高温铜红最早出现在唐代的长沙窑,另在唐长沙窑和宋代均窑中还作纹饰使用过。真正烧成浑然一色的铜红釉瓷器始于元代的景德镇窑,釉色为暗红色。它为后世铜红釉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到明早期的永乐、宣德年间景德镇窑才真正烧成通体鲜红的高温铜红釉瓷器。可是到明代中期这种烧造技术就失传了。直到200多年前的清代康熙朝,在郎窑中才又成功地烧制出高温铜红釉瓷器。要想成功烧制高温铜红釉,需要对烧成气氛有非常苛刻的控制,难度非常大。在不惜工本的烧制过程中,郎廷极成功地烧制出另外一种釉面流动性大、具有大片裂纹、色调浓艳的红釉瓷器,即郎窑红。[1]

特征

郎窑红是铜红釉中较鲜艳的一种,其釉面光洁透亮,有玻璃质感,开纹片并有牛毛纹,釉色深浅不一。色深者红艳,有""明如镜、润如玉、赤如血""的特征,其釉色莹澈浓艳,仿佛初凝的牛血一般猩红,光彩夺目。色浓者泛黑,色浅者粉红,色淡者暗褐。清代康熙时,著名督窑官郎廷极,在瓷都景德镇龙珠阁御窑厂用铜红釉仿照明朝永乐,宣德二代精美红釉瓷器,烧制出又一新品种,获得巨大成功,使铜红釉烧得更加出色。从此,自明朝中期铜红釉烧造失传的技术,在200年后的康熙朝重新获得了生产,并且各方面都有进一步的发展。后人为纪念其功绩,并把其窑产品以姓氏名义加以称誉,史称"郎窑"。清代乾隆皇帝是古瓷器收藏狂热的痴迷者,对唐宋名贵瓷器大肆收罗,再陈设于宫廷,日夜相伴赏鉴。对郎红器也情有独钟,曾赋诗赞美:"晕如雨后霁霞红,出火带加微炙工。世上朱砂非所拟,西方宝石致难同。插花应使花羞色,比尽翻嗤画是空"。郎窑红是模仿明宣德时期宝石红釉特征烧制的。釉凝厚,玻璃感强,佳品呈鲜红色。传世品以瓶较多,常见的有观音瓶、棒棰瓶(棰口直颈者为硬棒棰,撇口圆肩者为软棒棰)、直颈扁腹瓶;盘碗也为数不少,有通体呈菊瓣形的。郎窑红器皿的口部多为白色,与宣德红釉瓷器的灯草口特征相似,器皿的底部有白色、米黄色者称为米汤底,浅绿色者称为苹果绿。郎窑红瓷器底部书写年款的有"大明宣德年制"、"大清康熙年制"两种,但数量不。郎窑红是铜红釉中较鲜艳的一种,其釉面光洁透亮,有玻璃质感,开纹片并有牛毛纹,釉色深浅不一。色深者红艳,有""明如镜、润如玉、赤如血""的特征,其釉色莹澈浓艳,仿佛初凝的牛血一般猩红,光彩夺目。色浓者泛黑,色浅者粉红,色淡者暗褐。

郎窑红器里釉有米黄色、微青色、白色三种,均开有纹片。郎窑红器足底釉有米汤色,苹果青色,均显露红色的斑晕,偶然也有红釉底和白釉底。郎窑红器有单层釉和双层釉两种。双层釉是没有""脱口""现象的,单层釉者其口沿釉在高温中往往下垂流,使口沿显露胎骨之色,一般呈白色、米黄色、浅红色或淡青色,形成了""脱口""。由于釉逐渐垂流,使器物上半部釉色浅淡,下半部釉色深艳,形成了""垂釉""。但因为制作工艺精湛和掌握好火候,使郎窑红器垂釉一般均不过足,称之""郎不流""。统称""脱口、垂釉、郎不流"",这是郎窑红器的鉴定要点。但是""郎不流""也不尽然,根据耿宝昌先生的调查统计,约有15%是流釉过足而稍加修整的,但与后世窑变釉的斩足现象又有程度不同的区别。郎窑红釉器,在其他方面也都具有康熙朝的时代特征。一是胎骨洁白细密而坚硬,足底露胎处有火石红;二是口沿涂有粉质的粉白釉或浆白釉,且多有破泡;三是修足有平切式、平切棱角略园式、滚园式或为里收外斜削的二层台式;四是器身红釉与足除露胎处有一条白色线;五是器型独特如观音樽、油锤瓶,笠式碗等都是康熙时极为流行的造型;六是大多数无款,偶有青花""福""、""寿""、""大清年制""款。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铜是一种很活跃的元素,在不同的烧制气氛下,铜的呈色是不一样的。正常的铜红是在还原气氛下的呈色,但由于古代窑火、窑温等控制并不是很精密,常常会出现烧制失败。如果气氛控制失误,使窑内呈氧化气氛,则铜则会呈层次不同的青绿色,郎窑同样也存在这样的问题。传世的郎窑器有所谓的""郎窑绿""或称""绿郎窑"",又有一种器里釉为红色而器外呈浅绿色的称为""反郎窑"",这些就是当时流传下来的郎窑红器的变异类。""郎窑绿""器的特点与郎窑红器基本上是一致的,可以用相同的原则加以鉴定,而""反郎窑""器则多为水盂等小型器,数量极其稀少。

分类

郎窑的产品除郎窑红外,还有郎窑绿,郎窑兰釉及描金、郎窑青花、五彩等。而郎窑的最大成就是恢复了明中期失传的铜红釉烧造技术,成功地烧成著名的郎窑红。以铜原料作为着色剂,早在汉代的铅绿釉陶器上就使用过,铅绿釉就是铜在低温氧化焰中的呈色。高温铜红最早出现在唐代的长沙窑,另在唐长沙窑和宋代均窑中还作纹饰使用过。真正烧成浑然一色的铜红釉瓷器始于元代的景德镇窑,釉色为暗红色。它为后世铜红釉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到明早期的永乐、宣德年间景德镇窑才真正烧成通体鲜红的高温铜红釉瓷器。可是到明代中期这种烧造技术就失传了。直到200多年前的清代康熙朝,在郎窑中才又成功地烧制出高温铜红釉瓷器。[2]

辨别真伪

红釉瓷与郎窑红

中国清代景德镇窑红釉瓷。系因江西巡抚郎廷极在景德镇监造瓷器而得名,另外还有豇豆红和霁红。郎廷极是在康熙四十四年至五十一年(1705~1712)任职中烧制郎窑红的。郎窑一名最早见于刘廷玑《在园杂记》,书中载有"近复郎窑为贵,紫垣中丞公开府西江时所造也。仿古暗合,与真无二,比摹成、宣、黝水颜色,桔皮棕眼,款字酷肖,极难辨认"。紫垣为郎廷极的别号,他在任期间监督匠师模仿宣德、成化时期瓷器,能达到乱真的程度。由于康熙郎窑红釉瓷器的珍贵,物罕而价昂,因此后世仿造者比较多,有些仿得很高超,几乎可以乱真。但仿品是无法摆脱它的时代特征的,与真品是不同的。通常""郎窑红""仿品多为民国时仿制,也有采用雍正时的仿哥釉器再加绿釉或干脆加彩来仿康熙各色郎窑器的。 其仿品一是釉面多出现白色星点;二是上半部釉色与下半部釉色反差较大,不协调;三是胎质较松不甚密;四是分量过轻或过重;五是器型没有康熙时的典雅端庄;六是口沿和圈足的工艺不一样。只要细心观察对照,仿品和真品还是可以区分的。[3]

相关视频

郎窑红,真正的中国红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