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郎士宁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郎士宁(1688-1766)清代著名画家。意大利人。原名约瑟·迦斯底里阿纳。康熙五十四年(西元1715年)归化中国,他一面传道,一面以画清廷,为清代内廷供奉的画家。善写生,工画人家、禽兽、花鸟。时准噶乐进贡大宛马,清帝命名旭意骢,并令郎士宁作画 ,极为神似。著名的《香妃像》也是他的手笔,他与当时宫廷内中外画家合作的画颇多,如《万树园赐宴图》、《马术图》、《格登鄂斫营图》等。其作品流传至今的有:《白猿图》、《松鹤图》、《竹阴西 图》等。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郎世宁

外文名称 约瑟·迦斯底里阿纳

国籍 意大利

出生地 意大利 米兰

出生日期 1688年

逝世日期 1766年7月16日

职业 传教士,宫廷画家

信仰 天主教

代表作品 《聚瑞图》、《嵩献英芝图》、《百骏图》等。

人物简介

郎世宁[1] (Giuseppe Castiglione‎,1688-1766)是意大利人,原名朱塞佩·伽斯底里奥内,生于米兰, 清康熙帝五十四年(1715)作为天主教耶稣会的修道士来中国传教,随即入宫进入如意馆,成为宫廷画家,曾参加圆明园西洋楼的设计工作。[2]

成就及荣誉

历任康、雍、干三朝,在中国从事绘画达50多年。

由于郎世宁带来了西洋绘画技法,向皇帝和其他宫廷画家展示了欧洲明暗画法的魅力,他先后受到了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的重用。

他是一位艺术上的全面手,人物、肖像、走兽、花鸟、山水无所不涉、无所不精,成为雍正帝、乾隆帝时宫廷绘画的代表人物。

他的代表作品有《聚瑞图》、《嵩献英芝图》、《百骏图》(见插图)、《弘历及后妃像》、《平定西域战图》等。

理解

幼从学沈德潜,豁达识体,不参与皇权之争。且又聪明持重,政绩斐然。他死后,乾隆帝深 爱新觉罗·允礼像感若失股肱。工书法,善诗词,好游历,四川名山大川皆布其足迹,留有遗踪。

雍正帝胤禛(zhēn)即位后,为避名讳,除自己外,其他皇兄弟都避讳"胤"字而改为"允"字排行。因此又作"允礼"。

曾秘密奏请蠲免江南诸省民欠漕粮、芦课、学租、杂税,允准,因而获"秉性忠直"、"存心宽厚"之赞誉。乾隆元年(1736),因罢双俸。三年卒,谥毅。著有《春和堂集》、《静远斋集》、《奉使纪行诗集》、《工程做法》等书。

=延伸 上谕宗人府:"果郡王为人直朴谨慎,品行卓然。朕即位以来,命王办理理藩院及三旗事务数年,王失志忠诚,毫不顾及己私,执持正理,概不瞻徇,赞襄朕躬,允称笃敬。王微有弱疾,虽偶尓在家调养,而一切交办事件仍然尽心料理。今承我圣祖皇考六十余年至圣至神,化洽宇宙之恩,普天共享生平,固无庸似者年诸王效力于其间。朕以为若能尽心为国,备极忠诚,恪守臣子恭顺之道。其人为尤甚,其事为尤难,着将王晋封亲王,为朕之子弟及世世子孙之表范。"

生平详考

康熙三十六年丁丑三月初二日寅时生(公元1697年3月24日)。

雍正评价皇十七子胤礼:"实心为国""尽心竭力""操守亦甚清廉"。

胤礼从康熙四十四年,九岁开始随驾巡幸,至康熙谢世无封。

雍正元年四月初三日雍正帝给礼部谕:"景陵办理修饰甚好,十七阿哥、孙渣齐、萨尔那甚属尽心,敬谨效力。十七阿哥封郡王……"十六日正式"封十七阿哥允礼为多罗果郡王……"管理藩院事。

五月二十七日,雍正命"以果郡王署右翼前锋统领"。隶属前锋营。

七月初六日,著果郡王允礼管理正黄旗蒙古都统事务。七月二十七日,著果郡王允礼管理镶蓝旗汉军都统事务。如此,胤礼兼任两个旗的都统事务。

九月三十日,雍正赐胤礼白银一万两。

雍正二年正月十七日,伊尔拜革职。胤礼正式出任镶蓝旗汉军都统。

五月初八日,雍正谕:"以果郡王允礼管理镶红旗满洲都统,仍兼管镶蓝旗汉军都统。"

雍正二年八月初八日祭大社大稷,胤礼往替皇帝行礼。初九日,胤礼代皇帝祭孔。

八月二十七日,雍正谕宗人府:"著加怡亲王俸银一万两,果郡王著照亲王给与俸银俸米。"[2]

郎世宁1715年他以传教士的身份远涉重洋来到中国,就被重视西洋技艺的康熙皇帝召入宫中,从此开始了长达五十多年的宫廷画家生涯。

在绘画创作中,郎世宁融中西技法于一体,形成精细逼真的效果,创造出了新的画风,因而深受康熙、雍正、乾隆器重。

尽管如此,洋画家郎世宁也必须遵守作画前绘制稿本,待皇帝批准后再"照样准画"的清宫绘画制度,目前保留在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郎世宁《百骏图》稿本就说明了这一点。

郎世宁还将欧洲的绘画技法传授给中国的宫廷画家,使得清代的宫廷绘画带有"中西合璧"的特色,呈现出不同于历代宫廷绘画的新颖画貌和独特风格。

郎世宁原系来华传教的耶稣会教士,但他在清廷官封三品,一直忙于为皇帝作竟没有机会传教。

他擅于采纳中国绘画技巧而又保持西方艺术的基本特点。

今日全球各大博物馆都有他的作品陈列。[2] 社会评价 他为二百多年前中国与欧洲的文化艺术交流作出了重要和积极的贡献。

由于郎世宁的一生几乎都是在中国度过的,他的艺术创作也都以中国的人和事为题材,所以郎世宁的生平和艺术,已经成为了中国美术史的一个组成部分来加以叙述和评价了。

郎世宁在宫廷内作画,获得了许多荣耀,不但超过了其他欧洲传教士画家,而且令众多供奉宫廷的中国画家也无法望其项背。

但郎世宁在为中国皇帝服务时,其身份仅是一个宫廷画家而已,并无优越条件。

他的欧洲伙伴王致诚曾在写往欧洲的信件中说起他们作画的情形:"吾人所居乃一平房,冬寒夏热。

视为属民,皇上恩遇之隆,过于其他传教士,但终日供奉内廷,无异囚禁……作画时颇受挚肘,不能随意发挥。"其作画场所及条件都十分艰苦,郎世宁的荣誉来之不易。

郎世宁于1766年去世,年78岁,丧礼备极哀荣,葬于城外数公里御赐的一块土地上,乾隆还亲撰墓志铭,

以示对这位高年教士永远怀念。[2]

个人其它信息

对中国绘画的贡献

聂崇正认为,虽然郎世宁的绘画可谓中西合璧,实际上主要的画法还是西方的,

只是根据中国人的审美习惯在光线利用上进行了调整。

欧洲的肖像画,比如荷兰的伦勃朗,经常将人物置于侧光环境中,人脸就会半明半暗,但这在当时,中国人是接受不了的,认为是"阴阳脸",被画脏了脸。

郎世宁就借鉴中国人像写真,让人脸尽量接受正面光,避免侧面光,同时在人物的鼻翼两侧、鼻子、脖子下,稍稍加重,这样五官就更清晰、立体。

郎世宁对于透视法在中国的引进也起了很大作用。

雍正时期的学者、大名鼎鼎的总督年羹尧的哥哥年希尧写过中国最早介绍透视法的著作《视学》,文中就曾提到该书是和朗学士多次交谈、探讨才写成。

里面附有很多介绍欧洲透视法的木刻图。

在还没有照相机的年代,郎世宁还用他的画笔记录了很多重要人物和重要事件,如乾隆皇帝在承德避暑山庄接见归顺的少数民族头领的场景。

郎世宁和西洋楼

对美术不熟悉的人可能不太熟悉郎世宁,但他参与设计的圆明园西洋楼可谓无人不知。

聂崇正认为,曾被英法联军掠走,前几年被购回的大水法12生肖部分兽头,有些极可能出自郎世宁之手。

虽然没有任何资料可以证明这一点,但很多地方都明显看到"郎式风格"。

郎世宁作品市场

聂崇正介绍,现存郎世宁的作品分为两种,一种是有明款的,

画上题有"臣"字,都是为皇帝画的,

大概有六七十幅;另外还有一部分作品虽然没有他的题款,但西洋风格很浓,

也能达到郎世宁绘画水平。

两者加起来可以过百。

郎世宁的作品现主要存于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江西省博物馆、镇江市博物馆、

沈阳故宫、天津艺术博物馆也藏有一两幅。

美国克里夫兰博物馆、德国柏林的东亚美术馆也藏有个别作品。

聂崇正此前曾为马晋收藏的《百骏图》稿本进行鉴定,目前该作品正在皇城艺术馆展出、并将于6月15日-17日上拍北京鸿正春季书画拍卖会。

聂崇正介绍,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也藏有同样一件稿本。

在古代,重要作品都要先画图稿经皇帝过目才能正式创作,所以档案里常有"成稿预览"的记载。

聂崇正说,郎世宁的作品在艺术品市场上的价格很不规律,但总的来说,升值的空间很大,因为郎世宁的作品流失在民间和海外的很少。

几年前,《苹野鸣秋》、《秋林群鹿》两幅作品在海外拍出了很好价格,自己曾为之鉴定。

法国也拍过一幅半身妃子像,但因为没有明款,成交价很低。[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