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鄒逸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鄒逸麟
復旦大學首席教授、博士生導師
出生 1935年8月31日
  上海市
逝世   2020年6月19日
國籍 中國
母校 山東大學
職業 教育科研工作者

鄒逸麟(1935年8月31日-2020年6月19日),男,浙江寧波人,生於上海市, 1956年畢業於山東大學歷史系。中國歷史地理學家[1]復旦大學首席教授、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原所長。

1984年經國家教委特批為教授、博士生導師[2],1988年國務院授予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3]

2020年6月19日,鄒逸麟教授逝世,享年86歲[4]

生平簡介

鄒逸麟:男,1935年8月31日生於上海,祖籍浙江寧波。1956 年畢業於山東大學。

歷史系。同年秋分配至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任實習研究員。

1957年初,隨譚其驤教授來上海參加《中國歷史地圖集》編纂工作。1962年轉入復旦大學歷史系任助教,1978任講師。1980年晉升為副教授。

1982年任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副所長。1984年國家教委特批為教授、博士生導師。1986年任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所長。1988年國務院授予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

1991年獲國務院頒發政府特殊津貼[5]。1992、1997 年受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聘為第三、 四屆學科評議組成員。1993、1998年被選為第八、九屆全國政協委員。1994年被聘為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成員。

1996年辭去研究所所長職務,同年被復旦大學聘為歷史學博士後流動站站長,首席教授。1998年繼聘為首席教授。現任中國史學會理事、中國地理學會歷史地理專業委員會主任、《歷史地理》主編、上海社聯委員、上海史志學會會長、上海地名學會副會長、上海中山學社副社長。民盟中央委員、上海市副主委、復旦大學主委。講授有《歷史地理學的學術意義和現實意義》等講座。

社會兼職

1998年繼聘為首席教授。曾任中國史學會理事、中國地理學會歷史地理專業委員會主任、《歷史地理》主編、上海社聯委員、上海史志學會會長、上海地名學會副會長、上海中山學社副社長。1994年加入民盟,曾任民盟第七屆中央委員、上海市副主委、復旦大學主委。講授有《歷史地理學的學術意義和現實意義》等講座。 《中國歷史大辭典》歷史地理卷副主編、《辭海》第七版編委會副主任。從事過歷史經濟地理和河渠水利研究。撰有論文《從地理環境角度考察中國運河的歷史作用》等,合編《中國歷史地圖集》。

學術成就

鄒逸麟1956年畢業於山東大學歷史系。當時的山大歷史系名師薈萃,他有幸問學於楊向奎、童書業、張維華、鄭鶴聲、黃雲眉、王仲犖等諸位名師。畢業後他被分配到中國社科院歷史研究所,1957年初便和王文楚先生一道,隨譚其驤先生回到上海,參加《中國歷史地圖集》的編繪工作。 以一個本科生的起點參與編繪歷史地圖,起初自然難以擔當重任,好在一切有譚其驤先生悉心指點。而且,譚先生的指點讓鄒先生一直享受了30餘年。譚先生從指點最基本的入門典籍着手,先是指導鄒先生編繪最基本的某朝代政區表,後又指導他撰寫專題研究論文,將一個生手培養成了一個歷史地理研究的專家。

鄒先生終身沒機會接受正規的研究生教育,但在追隨譚先生從事大型集體項目的過程中,他受到了極嚴格、正規的專業訓練。他從1959年開始發表論文,這與他的同輩人相比算很早的。從《論稿》中收錄的這篇《從唐代水利建設看與當時社會經濟有關的兩個問題》來看,尚不無稚嫩粗糙之處,但時隔3年,他便發表了《唐宋汴河淤塞的原因及其過程》。

由於《中國歷史地圖集》是毛澤東主席親定的項目,其編繪自1966年6月初被迫中止,到1969年6月便恢復了工作。就是說,文革10年,當中國絕大多數學者被迫接受肉體苦刑和精神磨難的時候,鄒先生參與的這個項目組只有3年的時間與業務絕緣。

鄒逸麟從1963到1974整整12年的時間裡,也就是他28-39歲的人生黃金時段,沒有發表過一篇文章。鄒先生在這部《論稿》的自序中沉痛地寫道:"在這十二年裡我沒有寫出過一篇東西,大家隨便翻翻國內其他一些學者的着作目錄,就可知這是中國大多數學者普遍的現象。"

因而,當1978年舉國上下都在撥亂反正、都在為落實知識分子政策而忙碌的時候,鄒先生已經在發表《論定陶的興衰與古代中原水運交通的變遷》等重要論文了;進入80年代,當同輩人有些還在苦讀研究生之際,鄒先生已經憑藉《黃河下遊河道變遷及其影響概述》等大製作成為了中國歷史地理研究的一線中堅力量。

研究領域

80年代中葉以後,鄒先生將研究範圍逐漸拓展到歷史時期的產業、經濟、都市以及與此相關的區域、環境、人地關係等地理問題,因而《論稿》中接下來的幾組論文都是這些方面的專題研究,凡16篇。

鄒逸麟學術成就主要集中在運河史、黃河史以及歷史經濟地理領域等三個方面。

運河史研究

從上世紀60年代就開始從事運河史方面的研究。1962年,他先後在《光明日報》和《復旦大學學報》上發表了一系列論文,對隋唐時期開鑿的汴河即通濟渠的流經問題,作了詳細的考訂,對以往研究作了糾正;同時對汴河的水源、泥沙、通航和淤廢過程等一系列歷史地理問題,都作了深入的研究。對宋代著名漕運四渠之一的惠民河的流經和淤廢問題的考訂,填補了運河史上的空白,1978年發表在《開封師範學院學報》上,此後凡提及惠民河的論文均以此為據。對京杭大運河中最複雜的一段會通河的河道變遷、壩閘設置、沿運湖泊的變遷的研究,是中國最早研究山東運河的論文,發表在1982年《歷史地理》創刊號上。發表在《中國史研究》(1982年)上的《從地理環境考察中國運河的歷史作用》一文,對中國歷史上運河的作用,提出了獨到的看法,認為對歷史上運河的經濟作用,不能估計過高,其對社會經濟資源的消耗,沿運環境的惡化等負面作用不能忽視。

鄒逸麟
鄒逸麟先生

黃河史研究

上世紀70年代末,為參加中國科學院主持的《中國歷史自然地理》一書的編寫,鄒逸麟開始從事黃河史研究。他在大量閱讀有關黃河的歷史文獻、前人的研究成果和實地考察的基礎上,細緻分析了不同時期黃河流域的自然和社會背景,黃河泥沙、洪水發展變化的規律,黃河下游決口、改道的特點和規律,黃河不斷地決口改道對下游平原的影響等等情況,最終寫成了5萬字的初稿。當《中國自然地理·歷史自然地理》一書出版後,反映很好,引用頻率很高,幾乎以後凡講到黃河歷史變遷的論文或着作都引此為據。他還對歷史上黃河變遷的分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對造成歷史上黃河屢屢變遷的洪水、泥沙問題都進行了細緻分析,對宋、金、元、明時代黃河的變遷均有專文論述。此後,他應香港中華書局之約,在此項研究的基礎上,寫了《千古黃河》一書,並於1990年出版。

歷史環境變遷和區域經濟研究

上世紀80年代後期,鄒逸麟開始轉向歷史環境和經濟區域的研究,寫出了《歷史時期華北大平原湖沼變遷述略》、《明清時期北部農牧過渡帶的推移和氣候寒暖變化》、《明清流民與川陝鄂交界地區的環境問題》、《中國環境變化的歷史過程及其特點初探》、《中國水資源變遷的歷史回顧--以黃河流域為例》、《災害與社會研究芻議》等論文,引起學術界的廣泛重視。在區域經濟方面有《中國古代經濟區的劃分原則及其意義》、《中國早期經濟區的形成--春秋戰國至漢武帝時期》等,試圖對歷史上經濟區的形成和變遷作規律性的探索。其中《黃淮海平原歷史地理》一書出版後獲得了同行的高度評價,並在1995年獲得國家教委首屆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

治學經驗

鄒逸麟分析問題,從來不簡單地就事論事,總是着眼於當時整個的歷史地理背景--歷史的、地理的,然後從中提出個人的發現,進而分析原因、探討影響。

鄒逸麟回顧了自己的治學歷程,也總結了一些為學的體會。他敘述個人經歷,從不吹噓自己天才英縱,或者本來魯鈍異常而後濟以非人的勤奮,他只是質樸地講述他走過的路程,以及當中他的感受:有辛酸,有幸福,有收穫,有遺憾。他反覆告誡年輕人:"應珍惜現在的大好時光"。他的語調是懇切的,懇切得一如他在每次開學或畢業典禮上的致辭。而每次提及自己的成績,他都是謙抑地打着折說話。

其實還不光述學的文字,鄒先生在他的研究論文中,同樣懷着深深的誠心敬意。他的文字樸素、平實,既不擺設技巧,也不兜售機伶,總是着意於將複雜問題簡單化、條理化,降低讀者理解的難度。古代文章學理論中有一條原則"立言以誠",很多人以為那只是泛泛的對文學語體文章的要求,其實對科學語體的文章來說,又何嘗不當如是。

鄒逸麟說:"1959年復旦大學成立歷史地理研究室。文革前,我跟譚先生好像還有點距離,老師麼,非常尊敬,不敢隨便的。1969年回工作室,譚先生和我坐面對面,天天上班,隨時都可以請教。我是跟譚先生作地圖集時開始才真正接觸歷史地理的,都從非常基礎的工作做起。譚先生教育,凡事要認真。被他抓住"小辮子",的臉都紅了。"

做學問得走出書齋

鄒逸麟說:"編《自然地理》這部書的時候。譚先生對我說,"你去寫黃河"。我就全身心地去寫,想把問題搞搞清楚。那時候我跑了不少地區,開封鄭州啊。黃淮平原啊。水利局、民政局、地方政府,特別是黃河水利委員會。譚先生也陪跑。"

培養人責任重大

鄒逸麟說:"現在歷史地理學界六七十歲的人,差不多都參加了這個圖的編纂。青年人搞研究,一定要有大的任務帶動比較好,要有立足點。大科研項目,能帶動一大批學者,非常要緊,一個人在那裡搞,畢竟作用不會太大。"

職業榮譽

鄒逸麟先後擔任復旦大學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首席教授、博士生導師,歷史地理研究所副所長、所長,《歷史地理》雜誌主編;兼任中國地理學會歷史地理專業委員會主任、上海地方史志學會會長、上海地名學會副會長、上海中山學社副社長。

鄒逸麟現任復旦大學歷史學博士後流動站站長。是第八、九、十屆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三、四屆歷史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成員。

1988年被國務院人事部授予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1991年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2000年獲全國100篇優秀博士論文指導獎。2001年獲上海市育才獎。着有《千古黃河》、《中國歷史地理概述》、《椿廬史地論稿》等。

近年來又注意傳統歷史地理文獻的研究,有《禹貢錐指》點校和《漢書溝洫志箋釋》等。發表學術論文100餘篇。其點校的《禹貢錐指》1998年獲華東地區古籍整理圖書一等獎,2000年獲國家圖書獎二等獎。

鄒逸麟
  鄒逸麟教授

主要著作

《中國歷史地圖集》八冊,譚其驤主編 地圖出版社。 1986

年獲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成果特等獎 本人為主要編審人員之一

《中國自然地理.歷史自然地理》 科學出版社 1982年。1986 年獲中國科 學院科技進步一等獎 本人為主要撰稿人之一

《千古黃河》 香港中華書局 1990年

《中國歷史地理》 刊《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地理卷》11萬字

《從青龍鎮到外高橋》(二人合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1年

《中國歷史地理概述》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3年 1999年再版

《黃淮海平原歷史地理》 主編 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3年 。1995年獲首屆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成果一等獎

《中國歷史大辭典.歷史地理分典》 第一副主編 1996年

清胡渭《禹貢錐指》點校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年。1998年獲華東地區古籍整理圖書一等獎,2000年全國圖書一等獎。

主要論文

從唐代水利建設看與社會經濟有關的兩個問題 歷史教學 1959年12期

隋唐汴河考 光明日報 1962年7月4日

唐宋汴河淤塞的原因及其過程 復旦大學學報(社科版) 1962年第1期

從含嘉倉的發掘談隋唐時期的漕運與糧倉 文物 1974年2期

試論定陶的興衰與古代水運交通的變遷 中華文史論叢 第8輯 1978年

宋代惠民河考 開封師範學院學報 1978年5期

上海地區最早對外貿易港_青龍鎮 1980年第1輯

金明昌五年河決算不上一次大改道 社會科學戰線輯刊 1980年第2輯

黃河下遊河道變遷及其影響概述 復旦學報歷史地理專輯 1980年

唐代碎葉城 二人合作 復旦學報歷史地理專輯 1980年

譚其驤論地名學 地名知識 1982年2期

從地理環境考察我國運河的歷史作用 中國史研究 1982年3期 1986 年獲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論文獎

山東運河歷史地理問題初探 歷史地理 創刊號 1982年

北宋黃河下游橫隴北流諸道考 文史 第12輯 1982年

試論我國運河的歷史變遷 歷史教學問題 1982年3期

關於上海歷史地理的幾個問題 二人合作 1982年2期

萬恭和《治水荃蹄》 歷史地理 第三輯 1984年

回顧建國以來我國歷史地理學的發展 復旦學報 1984年5期

歷史時期黃河流域水稻生產的地域分布與環境制約 復旦學報 1985年3期

漢書溝洫志箋釋 歷史地理研究 第一輯 1986年

遼代西遼河流域的農業開發 遼金史論叢 第二輯 1987年

歷史時期華北大平原湖沼變遷述略 歷史地理 第五輯 1987年

從歷史角度討論黃河下遊河道綜合治理問題 1987年中國科學院地學部第二次學部委員大會文集

鄒逸麟
鄒逸麟

淮河下游南北運口的變遷和城鎮興衰 歷史地理 第六輯 1988年

廣德湖考 中國歷史地理論叢 1988年第3輯

東漢以後黃河下游出現長期安流局面問題的再認識 人民黃河 1989 年第2期

潘季馴 中國歷代地理學家評傳(中) 山東教育出版社 1990年

元代河患與賈魯治河 紀念顧頡剛學術論文集 巴蜀書社 1990年

一絲不苟 精益求精_學習季龍師的工作態度和治學精神 歷史地理第九輯 1990年

略論歷史上交通運輸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關係 復旦學報 1991年第1期

胡渭 中國歷代地理學家評傳(下) 山東教育出版社 1991年

輿地紀勝的流傳及其價值 古籍整理與研究 第七輯 1992年8月

古都洛陽研究的新篇章 河洛史志 1993年1-2期

上海港的歷史地理 二人合作 自然雜誌 1993年2期

博約精微 嘉惠學林_評《中華古文獻大辭典.地理卷》 地理研究 1993年6月

重視歷史地理學在經濟建設中的作用 二人合作 求是 1993年7期

清代江南三大政與蘇北城鎮的盛衰變遷 二人合作 慶祝王鍾輸先生八十壽辰學術論文集 遼寧大學出版社 1993年

陳學文著 明清時期杭嘉湖市鎮史研究序 群言出版社 1993年

先秦兩漢時期黃淮海平原的農業開發與地域特徵 歷史地理 第11輯 1993年

也談安陽是否夠資格列為中國歷史上的大古都 陝西師範大學學報 1994年 1期

從歷史地理角度看交通運輸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地位 二人合作 中國西部地區交通運輸發展戰研究 測繪出版社 1994年

試論鄴都興起的歷史地理背景及其在古都史上的地位 中國歷史地理論叢 1995年1期

明清時期北部農牧過渡帶的推移和氣候寒暖變化 復旦學報 1995年1 期 1996年獲上海市人文、社會科學優秀論文一等獎

春秋秦漢鄴城古址考辨 殷都學刊 1995年2期

關於歷史氣候文獻資料的收集利用和辨析問題 二人合作 歷史自然地理 1995年2期

歷代正史河渠志淺析 復旦學報 1995年3期

追念恩師譚季龍教授 歷史地理 第12輯 1995年

安徽史地漫談 中國方域 1995年5期

文煥然等著 中國歷史時期植物與動物變遷研究序 重慶出版社 1995年

許作民著 鄴都佚志輯校注序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6年

再談安陽是否能稱得上大古都 中國方域 1996年5期

沖田一與上海地名志 上海地名 1996年

從中國歷史上經濟發展軌跡看21世紀的中國經濟 歷史地理 第13輯 1996年

矻矻十年磨一劍__評王育民《中國人口史》 博覽群書 1996年10期

何業恆著中國虎與中國熊的歷史變遷序 湖南師大出版社 1996年

讀新編蚌埠市志有感 蚌埠市志評論文集 黃山出版社 1996年

讀《〈尚書虞夏書〉新解》之《禹貢》篇之一得 社會科學戰線 1997 年2期

個中甘苦自我知 中華讀書報 1997年2月5日

歷史城市地理研究的重大成果 中國史研究動態 1997年3期

對當前古籍整理工作的幾點淺見 古籍整理出版情況簡報 1997年5期

胡渭和他的《禹貢錐指》 人民政協報 1997年10月6日

中國歷史地理學的發展與成就 人文地理 1997年增刊

《洛陽市志》第三卷《城市建設志。交通志。郵電志》讀後幾點感想 河洛史志 1997年4期

評新編《寧波市志》 中國地方志 1997年第6期

明清流民與川陝鄂交界地區的環境問題 復旦學報 1998年4 期。

《宋史河渠志》浙江海塘西湖篇箋釋 中華文史論叢 第五十七輯 1998年 。

關於加強人地關係歷史研究的思考 光明日報 史林 1998 年11 月6 日。新華文摘1999年1 期轉載

戴鞍鋼《港口、城市、腹地》序 復旦大學出版社,1998年。

劉統《唐代羈糜府州研究》序 西北大學出版社,1998年。

對21 世紀中國環境問題的思考 《地理學與國土研究》,1998年11 月第14卷4 期

我國古代的環境意識和環境行為棗以先秦兩漢時期為例 《慶祝楊向奎先生教研六十年論文集》 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新編《黃河志》是一部認識黃河研究黃河的百科全書 《黃河史志資料》1998年4 期。

學術生涯之回顧與展望 《與歷史同行》,復旦大學出版社,1998年。

略論長江三角洲生態環境和經濟發展的歷史演變及規劃策略 城市研究 1998年6 期。

江淮平原與人生 謝覺民主編《自然、文化、人地關係》,科學出版社,1999年3 月

以古鑒今椃此既說毓叵抵??? 《辭海新知》1999年3 期。

藍勇著《古代交通生態研究與實地考察》序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9年8月

20 世紀中國歷史地理學發展管窺 刊《中國地理學90年發展回憶錄》,學苑出版1999年

我與中國歷史地理學 《學林春秋》三編下冊 朝華出版社 2000年

《歷史學教問題》2000年1 期

澳門話古今 《上海地名》 2000年1 期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