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邹逸麟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邹逸麟
复旦大学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
出生 1935年8月31日
  上海市
逝世   2020年6月19日
国籍 中国
母校 山东大学
职业 教育科研工作者

邹逸麟(1935年8月31日-2020年6月19日),男,浙江宁波人,生于上海市, 1956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历史系。中国历史地理学家[1]复旦大学首席教授、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原所长。

1984年经国家教委特批为教授、博士生导师[2],1988年国务院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3]

2020年6月19日,邹逸麟教授逝世,享年86岁[4]

生平简介

邹逸麟:男,1935年8月31日生于上海,祖籍浙江宁波。1956 年毕业于山东大学。

历史系。同年秋分配至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任实习研究员。

1957年初,随谭其骧教授来上海参加《中国历史地图集》编纂工作。1962年转入复旦大学历史系任助教,1978任讲师。1980年晋升为副教授。

1982年任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副所长。1984年国家教委特批为教授、博士生导师。1986年任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1988年国务院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1991年获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5]。1992、1997 年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聘为第三、 四届学科评议组成员。1993、1998年被选为第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1994年被聘为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成员。

1996年辞去研究所所长职务,同年被复旦大学聘为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站长,首席教授。1998年继聘为首席教授。现任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历史地理》主编、上海社联委员、上海史志学会会长、上海地名学会副会长、上海中山学社副社长。民盟中央委员、上海市副主委、复旦大学主委。讲授有《历史地理学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等讲座。

社会兼职

1998年继聘为首席教授。曾任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历史地理》主编、上海社联委员、上海史志学会会长、上海地名学会副会长、上海中山学社副社长。1994年加入民盟,曾任民盟第七届中央委员、上海市副主委、复旦大学主委。讲授有《历史地理学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等讲座。 《中国历史大辞典》历史地理卷副主编、《辞海》第七版编委会副主任。从事过历史经济地理和河渠水利研究。撰有论文《从地理环境角度考察中国运河的历史作用》等,合编《中国历史地图集》。

学术成就

邹逸麟1956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历史系。当时的山大历史系名师荟萃,他有幸问学于杨向奎、童书业、张维华、郑鹤声、黄云眉、王仲荦等诸位名师。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1957年初便和王文楚先生一道,随谭其骧先生回到上海,参加《中国历史地图集》的编绘工作。 以一个本科生的起点参与编绘历史地图,起初自然难以担当重任,好在一切有谭其骧先生悉心指点。而且,谭先生的指点让邹先生一直享受了30余年。谭先生从指点最基本的入门典籍着手,先是指导邹先生编绘最基本的某朝代政区表,后又指导他撰写专题研究论文,将一个生手培养成了一个历史地理研究的专家。

邹先生终身没机会接受正规的研究生教育,但在追随谭先生从事大型集体项目的过程中,他受到了极严格、正规的专业训练。他从1959年开始发表论文,这与他的同辈人相比算很早的。从《论稿》中收录的这篇《从唐代水利建设看与当时社会经济有关的两个问题》来看,尚不无稚嫩粗糙之处,但时隔3年,他便发表了《唐宋汴河淤塞的原因及其过程》。

由于《中国历史地图集》是毛泽东主席亲定的项目,其编绘自1966年6月初被迫中止,到1969年6月便恢复了工作。就是说,文革10年,当中国绝大多数学者被迫接受肉体苦刑和精神磨难的时候,邹先生参与的这个项目组只有3年的时间与业务绝缘。

邹逸麟从1963到1974整整12年的时间里,也就是他28-39岁的人生黄金时段,没有发表过一篇文章。邹先生在这部《论稿》的自序中沉痛地写道:"在这十二年里我没有写出过一篇东西,大家随便翻翻国内其他一些学者的着作目录,就可知这是中国大多数学者普遍的现象。"

因而,当1978年举国上下都在拨乱反正、都在为落实知识分子政策而忙碌的时候,邹先生已经在发表《论定陶的兴衰与古代中原水运交通的变迁》等重要论文了;进入80年代,当同辈人有些还在苦读研究生之际,邹先生已经凭藉《黄河下游河道变迁及其影响概述》等大制作成为了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的一线中坚力量。

研究领域

80年代中叶以后,邹先生将研究范围逐渐拓展到历史时期的产业、经济、都市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环境、人地关系等地理问题,因而《论稿》中接下来的几组论文都是这些方面的专题研究,凡16篇。

邹逸麟学术成就主要集中在运河史、黄河史以及历史经济地理领域等三个方面。

运河史研究

从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从事运河史方面的研究。1962年,他先后在《光明日报》和《复旦大学学报》上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对隋唐时期开凿的汴河即通济渠的流经问题,作了详细的考订,对以往研究作了纠正;同时对汴河的水源、泥沙、通航和淤废过程等一系列历史地理问题,都作了深入的研究。对宋代著名漕运四渠之一的惠民河的流经和淤废问题的考订,填补了运河史上的空白,1978年发表在《开封师范学院学报》上,此后凡提及惠民河的论文均以此为据。对京杭大运河中最复杂的一段会通河的河道变迁、坝闸设置、沿运湖泊的变迁的研究,是中国最早研究山东运河的论文,发表在1982年《历史地理》创刊号上。发表在《中国史研究》(1982年)上的《从地理环境考察中国运河的历史作用》一文,对中国历史上运河的作用,提出了独到的看法,认为对历史上运河的经济作用,不能估计过高,其对社会经济资源的消耗,沿运环境的恶化等负面作用不能忽视。

邹逸麟
邹逸麟先生

黄河史研究

上世纪70年代末,为参加中国科学院主持的《中国历史自然地理》一书的编写,邹逸麟开始从事黄河史研究。他在大量阅读有关黄河的历史文献、前人的研究成果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细致分析了不同时期黄河流域的自然和社会背景,黄河泥沙、洪水发展变化的规律,黄河下游决口、改道的特点和规律,黄河不断地决口改道对下游平原的影响等等情况,最终写成了5万字的初稿。当《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一书出版后,反映很好,引用频率很高,几乎以后凡讲到黄河历史变迁的论文或着作都引此为据。他还对历史上黄河变迁的分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对造成历史上黄河屡屡变迁的洪水、泥沙问题都进行了细致分析,对宋、金、元、明时代黄河的变迁均有专文论述。此后,他应香港中华书局之约,在此项研究的基础上,写了《千古黄河》一书,并于1990年出版。

历史环境变迁和区域经济研究

上世纪80年代后期,邹逸麟开始转向历史环境和经济区域的研究,写出了《历史时期华北大平原湖沼变迁述略》、《明清时期北部农牧过渡带的推移和气候寒暖变化》、《明清流民与川陕鄂交界地区的环境问题》、《中国环境变化的历史过程及其特点初探》、《中国水资源变迁的历史回顾--以黄河流域为例》、《灾害与社会研究刍议》等论文,引起学术界的广泛重视。在区域经济方面有《中国古代经济区的划分原则及其意义》、《中国早期经济区的形成--春秋战国至汉武帝时期》等,试图对历史上经济区的形成和变迁作规律性的探索。其中《黄淮海平原历史地理》一书出版后获得了同行的高度评价,并在1995年获得国家教委首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治学经验

邹逸麟分析问题,从来不简单地就事论事,总是着眼于当时整个的历史地理背景--历史的、地理的,然后从中提出个人的发现,进而分析原因、探讨影响。

邹逸麟回顾了自己的治学历程,也总结了一些为学的体会。他叙述个人经历,从不吹嘘自己天才英纵,或者本来鲁钝异常而后济以非人的勤奋,他只是质朴地讲述他走过的路程,以及当中他的感受:有辛酸,有幸福,有收获,有遗憾。他反复告诫年轻人:"应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他的语调是恳切的,恳切得一如他在每次开学或毕业典礼上的致辞。而每次提及自己的成绩,他都是谦抑地打着折说话。

其实还不光述学的文字,邹先生在他的研究论文中,同样怀着深深的诚心敬意。他的文字朴素、平实,既不摆设技巧,也不兜售机伶,总是着意于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条理化,降低读者理解的难度。古代文章学理论中有一条原则"立言以诚",很多人以为那只是泛泛的对文学语体文章的要求,其实对科学语体的文章来说,又何尝不当如是。

邹逸麟说:"1959年复旦大学成立历史地理研究室。文革前,我跟谭先生好像还有点距离,老师么,非常尊敬,不敢随便的。1969年回工作室,谭先生和我坐面对面,天天上班,随时都可以请教。我是跟谭先生作地图集时开始才真正接触历史地理的,都从非常基础的工作做起。谭先生教育,凡事要认真。被他抓住"小辫子",的脸都红了。"

做学问得走出书斋

邹逸麟说:"编《自然地理》这部书的时候。谭先生对我说,"你去写黄河"。我就全身心地去写,想把问题搞搞清楚。那时候我跑了不少地区,开封郑州啊。黄淮平原啊。水利局、民政局、地方政府,特别是黄河水利委员会。谭先生也陪跑。"

培养人责任重大

邹逸麟说:"现在历史地理学界六七十岁的人,差不多都参加了这个图的编纂。青年人搞研究,一定要有大的任务带动比较好,要有立足点。大科研项目,能带动一大批学者,非常要紧,一个人在那里搞,毕竟作用不会太大。"

职业荣誉

邹逸麟先后担任复旦大学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地理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历史地理》杂志主编;兼任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上海地方史志学会会长、上海地名学会副会长、上海中山学社副社长。

邹逸麟现任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站长。是第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四届历史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成员。

1988年被国务院人事部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1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2000年获全国100篇优秀博士论文指导奖。2001年获上海市育才奖。着有《千古黄河》、《中国历史地理概述》、《椿庐史地论稿》等。

近年来又注意传统历史地理文献的研究,有《禹贡锥指》点校和《汉书沟洫志笺释》等。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点校的《禹贡锥指》1998年获华东地区古籍整理图书一等奖,2000年获国家图书奖二等奖。

邹逸麟
  邹逸麟教授

主要著作

《中国历史地图集》八册,谭其骧主编 地图出版社。 1986

年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成果特等奖 本人为主要编审人员之一

《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 科学出版社 1982年。1986 年获中国科 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 本人为主要撰稿人之一

《千古黄河》 香港中华书局 1990年

《中国历史地理》 刊《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地理卷》11万字

《从青龙镇到外高桥》(二人合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1年

《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3年 1999年再版

《黄淮海平原历史地理》 主编 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3年 。1995年获首届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

《中国历史大辞典.历史地理分典》 第一副主编 1996年

清胡渭《禹贡锥指》点校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年。1998年获华东地区古籍整理图书一等奖,2000年全国图书一等奖。

主要论文

从唐代水利建设看与社会经济有关的两个问题 历史教学 1959年12期

隋唐汴河考 光明日报 1962年7月4日

唐宋汴河淤塞的原因及其过程 复旦大学学报(社科版) 1962年第1期

从含嘉仓的发掘谈隋唐时期的漕运与粮仓 文物 1974年2期

试论定陶的兴衰与古代水运交通的变迁 中华文史论丛 第8辑 1978年

宋代惠民河考 开封师范学院学报 1978年5期

上海地区最早对外贸易港_青龙镇 1980年第1辑

金明昌五年河决算不上一次大改道 社会科学战线辑刊 1980年第2辑

黄河下游河道变迁及其影响概述 复旦学报历史地理专辑 1980年

唐代碎叶城 二人合作 复旦学报历史地理专辑 1980年

谭其骧论地名学 地名知识 1982年2期

从地理环境考察我国运河的历史作用 中国史研究 1982年3期 1986 年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论文奖

山东运河历史地理问题初探 历史地理 创刊号 1982年

北宋黄河下游横陇北流诸道考 文史 第12辑 1982年

试论我国运河的历史变迁 历史教学问题 1982年3期

关于上海历史地理的几个问题 二人合作 1982年2期

万恭和《治水荃蹄》 历史地理 第三辑 1984年

回顾建国以来我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 复旦学报 1984年5期

历史时期黄河流域水稻生产的地域分布与环境制约 复旦学报 1985年3期

汉书沟洫志笺释 历史地理研究 第一辑 1986年

辽代西辽河流域的农业开发 辽金史论丛 第二辑 1987年

历史时期华北大平原湖沼变迁述略 历史地理 第五辑 1987年

从历史角度讨论黄河下游河道综合治理问题 1987年中国科学院地学部第二次学部委员大会文集

邹逸麟
邹逸麟

淮河下游南北运口的变迁和城镇兴衰 历史地理 第六辑 1988年

广德湖考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1988年第3辑

东汉以后黄河下游出现长期安流局面问题的再认识 人民黄河 1989 年第2期

潘季驯 中国历代地理学家评传(中)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0年

元代河患与贾鲁治河 纪念顾颉刚学术论文集 巴蜀书社 1990年

一丝不苟 精益求精_学习季龙师的工作态度和治学精神 历史地理第九辑 1990年

略论历史上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复旦学报 1991年第1期

胡渭 中国历代地理学家评传(下)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1年

舆地纪胜的流传及其价值 古籍整理与研究 第七辑 1992年8月

古都洛阳研究的新篇章 河洛史志 1993年1-2期

上海港的历史地理 二人合作 自然杂志 1993年2期

博约精微 嘉惠学林_评《中华古文献大辞典.地理卷》 地理研究 1993年6月

重视历史地理学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二人合作 求是 1993年7期

清代江南三大政与苏北城镇的盛衰变迁 二人合作 庆祝王钟输先生八十寿辰学术论文集 辽宁大学出版社 1993年

陈学文著 明清时期杭嘉湖市镇史研究序 群言出版社 1993年

先秦两汉时期黄淮海平原的农业开发与地域特征 历史地理 第11辑 1993年

也谈安阳是否够资格列为中国历史上的大古都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1994年 1期

从历史地理角度看交通运输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二人合作 中国西部地区交通运输发展战研究 测绘出版社 1994年

试论邺都兴起的历史地理背景及其在古都史上的地位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1995年1期

明清时期北部农牧过渡带的推移和气候寒暖变化 复旦学报 1995年1 期 1996年获上海市人文、社会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

春秋秦汉邺城古址考辨 殷都学刊 1995年2期

关于历史气候文献资料的收集利用和辨析问题 二人合作 历史自然地理 1995年2期

历代正史河渠志浅析 复旦学报 1995年3期

追念恩师谭季龙教授 历史地理 第12辑 1995年

安徽史地漫谈 中国方域 1995年5期

文焕然等著 中国历史时期植物与动物变迁研究序 重庆出版社 1995年

许作民著 邺都佚志辑校注序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6年

再谈安阳是否能称得上大古都 中国方域 1996年5期

冲田一与上海地名志 上海地名 1996年

从中国历史上经济发展轨迹看21世纪的中国经济 历史地理 第13辑 1996年

矻矻十年磨一剑__评王育民《中国人口史》 博览群书 1996年10期

何业恒著中国虎与中国熊的历史变迁序 湖南师大出版社 1996年

读新编蚌埠市志有感 蚌埠市志评论文集 黄山出版社 1996年

读《〈尚书虞夏书〉新解》之《禹贡》篇之一得 社会科学战线 1997 年2期

个中甘苦自我知 中华读书报 1997年2月5日

历史城市地理研究的重大成果 中国史研究动态 1997年3期

对当前古籍整理工作的几点浅见 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 1997年5期

胡渭和他的《禹贡锥指》 人民政协报 1997年10月6日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与成就 人文地理 1997年增刊

《洛阳市志》第三卷《城市建设志。交通志。邮电志》读后几点感想 河洛史志 1997年4期

评新编《宁波市志》 中国地方志 1997年第6期

明清流民与川陕鄂交界地区的环境问题 复旦学报 1998年4 期。

《宋史河渠志》浙江海塘西湖篇笺释 中华文史论丛 第五十七辑 1998年 。

关于加强人地关系历史研究的思考 光明日报 史林 1998 年11 月6 日。新华文摘1999年1 期转载

戴鞍钢《港口、城市、腹地》序 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

刘统《唐代羁糜府州研究》序 西北大学出版社,1998年。

对21 世纪中国环境问题的思考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8年11 月第14卷4 期

我国古代的环境意识和环境行为枣以先秦两汉时期为例 《庆祝杨向奎先生教研六十年论文集》 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新编《黄河志》是一部认识黄河研究黄河的百科全书 《黄河史志资料》1998年4 期。

学术生涯之回顾与展望 《与历史同行》,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

略论长江三角洲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历史演变及规划策略 城市研究 1998年6 期。

江淮平原与人生 谢觉民主编《自然、文化、人地关系》,科学出版社,1999年3 月

以古鉴今椃此既说毓叵抵??? 《辞海新知》1999年3 期。

蓝勇著《古代交通生态研究与实地考察》序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9年8月

20 世纪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管窥 刊《中国地理学90年发展回忆录》,学苑出版1999年

我与中国历史地理学 《学林春秋》三编下册 朝华出版社 2000年

《历史学教问题》2000年1 期

澳门话古今 《上海地名》 2000年1 期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