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文海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厦门大学教授
邹文海 |
中文名:邹文海 |
邹文海(1908年2月10日一1970年1月5日),江苏无锡人[1],字景苏,幼与钱钟书为小学同窗;1929年清华大学毕业后[2],留校任助教五年;1935年留学英国,入伦敦政治经济学院;1937年抗战爆发前回国,历任上海沪青中学校长、湖南大学教授、江苏省立江苏学院政治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厦门大学教授、暨南大学教务长及法学院长;1949年去台湾,历任政治大学教授、教务长、系主任、法学院长等职,病逝于台北。著有《自由与权力》、《代议政治》、《各国政府与政治》、《比较宪法》等[3]。
中文名:邹文海
外文名 :zouwenhai
代表作品:自由与权力、比较宪法、各国政府与政治
民族:汉族
出生日期:1908年2月10日
逝世日期:1970年1月5日
性别:男
别名:字景苏
国籍:中国
职业:法学家
主要成就:西洋政治思想及制度造诣甚深
展开 目录 1人物生平 2出版著作
人物生平
邹文海(1908-1970)
邹文海(1908-1970),字景苏,1908年2月10日生于江苏省无锡县泰伯乡(今硕放)竹桥头。
父邹仲怡为晚清秀才。兄弟4人,他排行第二,幼年过继于伯母为嗣子。
1920年,邹文海毕业于城内东林小学,同年秋考入江阴南菁中学,由于他聪颖好学,校长董伯豪先生十分器重,亲自授以英文。
1926年毕业后考入清华大学政治学系,1930年毕业,因成绩优异留校任助教,后于1935年被保送留学英国,入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师从拉斯基和怀纳等专攻西洋政治思想与制度;在英国伦敦期间,他每天至大英博物馆研读,曾六个月无一日缺席。
1937年夏,抗日战争爆发,邹文海因国家多难而放弃学业,自英返国,途经法国、比利时、德国、波兰、苏联诸国,沿路考察各国政情民意。
归国后,他抱着“教育救国”的理想,初任上海私立沪清中学校长,1939年底转任湖南大学教授。1940年秋再赴闽北武夷山,受聘为苏皖联立临时政治学院(1941年8月更名为苏皖联立技艺专科学校)教授,同时兼任政治学系主任、训育主任等职。
1942年夏,邹文海应中正大学校长胡先骕之邀,假道闽西长汀拟赴江西泰和任教;厦门大学校长萨本栋得知后,盛情邀其晚宴;由于萨校长乃属清华大学师长辈,邹难却美意;席间,萨校长告知厦门大学政治学系已是真空,师资极度匮乏,故竭力劝说邹文海留下帮忙,并声言如不应允,将“强行扣留”,时任法学院院长黄开禄教授也在一旁从中说项;于是,邹文海受聘为厦门大学政治学教授,同时兼任政治学系主任。
1945年夏,邹文海辞去厦门大学教职,前往上海,受聘为暨南大学教授,同时先后兼任经济学系主任、法学院院长、教务长等职。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邹文海去往台湾,初在花莲的测量学校任教,后任台湾省立行政专科学校教务主任及改制后的法商学院(今中兴大学)教授。
1955年,政治大学在台湾复校,邹文海被聘任教授,并先后兼任副教务长、教务长、政治学系主任、法学院院长及政治研究所主任等职。
1970年1月5日,邹文海因肺癌在台北病逝,终年62岁。
邹文海过世后,长女捐出邹文海遗著和学生募集,成立奖学基金,以纪念先人;该基金在台湾地区与邹文海家乡江苏无锡设立“邹文海奖学金”,用以嘉奖优秀学子。
2出版著作编辑 邹文海学识渊博,著述甚丰;主要著作有《自由与权力》、《比较宪法》、《各国政府与政治》、《西洋政治思想史稿》、《政治学》、《代议政治》等,后来辑成《邹文海先生政治科学文集》问世。
词条标签: 行业人物人物
视频
参考来源
- ↑ 邹文海(1908年2月10日一1970年1月5日),江苏无锡人,个人简历网 - www.gerenjianli.com/M...- 2022-4-8
- ↑ 字景苏,幼与钱钟书为小学同窗;1929年清华大学毕业后,搜狐 - www.sohu.com/a...- 2018-9-4
- ↑ 著有《自由与权力》、《代议政治》、《各国政府与政治》、《比较宪法》等,搜狐 - www.sohu.com/a...- 201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