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叶荚蒾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皱叶荚蒾(学名:Viburnum rhytidophyllum Hemsl.)是忍冬科,荚蒾属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可达4米;叶片革质,卵顶端稍尖或略钝,基部圆形或微心形,全缘或有不明显小齿,上面深绿色有光泽,下面有凸起网纹,叶柄粗壮;聚伞花序稠密,总花梗粗壮,花生于第三级辐射枝上,无柄;萼筒筒状钟形,萼齿微小,宽三角状卵形,花冠白色,辐状,裂片圆卵形,果实红色,4-5月开花,9-10月结果。[1]
分布于中国陕西南部、湖北西部、四川东部和东南部及贵州。生于山坡林下或灌丛中,海拔800-2400米。
该种茎皮纤维可作麻及制绳索。欧洲常栽培供观赏。
形态特征
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达4米;幼枝、芽、叶下面、叶柄及花序均被由黄白色、黄褐色或红褐色簇状毛组成的厚绒毛,毛的分枝长0.3-0.7毫米;当年小枝粗壮,稍有棱角,二年生小枝红褐色或灰黑色,无毛,散生圆形小皮孔,老枝黑褐色。
叶革质,卵状矩圆形至卵状披针形,长8-18(-25)厘米,顶端稍尖或略钝,基部圆形或微心形,全缘或有不明显小齿,上面深绿色有光泽,幼时疏被簇状柔毛,后变无毛,各脉深凹陷而呈极度皱纹状,下面有凸起网纹,侧脉6-8(-12)对,近缘处互相网结,很少直达齿端;叶柄粗壮,长1.5-3(-4)厘米。
聚伞花序稠密,直径7-12厘米,总花梗粗壮,长1.5-4(-7)厘米,第一级辐射枝通常7条,四角状,粗壮,花生于第三级辐射枝上,无柄;萼筒筒状钟形,长2-3毫米,被由黄白色簇状毛组成的绒毛,长2-3毫米,萼齿微小,宽三角状卵形,长0.5-1毫米;花冠白色,辐状,直径5-7毫米,几无毛,裂片圆卵形,长2-3毫米,略长于筒;雄蕊高出花冠,花药宽椭圆形,长约1毫米。
果实红色,后变黑色,宽椭圆形,长6-8毫米,无毛;核宽椭圆形,两端近截形,扁,长6-7毫米,直径4-5毫米,有2条背沟和3条腹沟。花期4-5月,果熟期9-10月。
近种区别
该种可凭其粗壮的体型,全体被厚绒毛,形大革质、上面呈明显皱纹状的叶等特征而与同组内的其他种区分开。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800-2400米,山坡林下或灌丛中。
皱叶荚蒾喜温暖、湿润环境,喜光,亦较耐阴,喜湿润但不耐涝。对土壤要求不严,在沙壤土、素沙土中均能正常生长,但以在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土壤中生长最好。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陕西南部、湖北西部、四川东部和东南部及贵州。模式标本采自湖北巴东。
繁殖方法
皱叶荚蒾的繁殖可采取播种、扦插、压条、分株等方法。播种、扦插易于操作,且一次可获得大量的小苗,故较为常用。
播种
果实成熟后,选取树形优美、长势健壮且无病虫害的植株作采种母株。果实采集后用木棒击碎,然后用水冲洗,取得纯净的种子。种子晾干后置于背阴处沙藏,并保持湿润。翌年春季种子有30%以上露白后可进行播种。播种可采取条播,播种后覆土踩实并灌水,注意保持苗床湿润,20天左右苗子可出齐。
扦插
皱叶荚蒾的扦插繁殖一般采用嫩枝扦插,多在6月中旬进行,插穗长12厘米左右,每个插穗可保留1对叶片,扦插前可速蘸100毫克/升ABT1号生根剂液,扦插后可搭设拱棚并覆盖遮阳网。管理过程中,每天喷雾3至4次,使拱棚内湿度保持在85%以上,每周喷一次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一般40天生根。
栽培技术
皱叶荚蒾喜肥,充足的肥料可使其枝繁叶茂、花多果丰。春季栽植时应施入经腐熟发酵的牛马粪作基肥,6月份少量追施尿素,可促其枝叶生长,8月下旬追施一次磷钾肥,促其新生枝条木质化,秋末结合浇冻水,浅施一次腐叶肥或牛马粪。翌年结合浇解冻水追施一次尿素,7月下旬追施一次三要素复合肥,秋末按头年方法进行施肥。第三年按第二年方法施肥。从第四年起,初春施用尿素,秋末施用农家肥即可。
皱叶荚蒾喜湿润环境,移栽时要浇好头三水,此后每月浇一次透水,秋末要浇足封冻水。一年早春及时浇解冻水,此后每月浇一次透水。第三年起除浇好解冻水及封冻水外,在天气干旱时要及时浇水。每次施肥后要及时浇水。皱叶荚蒾对土壤的通透性要求较高,每次浇水后要及时松土保墒。
主要价值
茎皮纤维可作麻及制绳索。欧洲常栽培供观赏。
皱叶荚蒾又叫枇杷叶荚蒾,栽培容易,耐修剪。树姿优美,叶色浓绿,秋果累累。适于设计栽植在园区小气候条件或大树下。其绿叶之美尽展于经冬雪而不变。在北方园林景观中,是不可多得的常绿灌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