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邓秀新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邓秀新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
出生 1961年11月
湖南宜章
国籍 中国
职业 教授、博士导师

邓秀新,男,汉族,1961年11月生,湖南宜章人。1988年8月加入民盟,1995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7年12月在华中农业大学获博士学位。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1]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现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2],民盟中央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兼)。

人物履历

1978.02-1981.12 湖南农业大学(原湖南农学院)园艺系果树学专业,获学士学位

1982.02-1984.12 华中农业大学(原华中农学院)园艺系果树学专业,获硕士学位

1985.02-1987.12华中农业大学园艺系果树学专业,获博士学位

1987.12-今在华中农业大学工作,历任讲师、副教授(1990年晋升)、教授(1992年晋升)、博士生导师(1993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遴选)(其间:

1989.07-1990.07 美国佛罗里达大学柑橘研究及教育中心,访问学者;1993.01-1993.07 美国佛罗里达大学柑橘研究及教育中心,高级访问学者;

1996.10-1996.11 美国佛罗里达大学植物病理系合作研究)

1993.05-1995.05 任华中农业大学园艺系主任

1993.07 任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1995.05-2002.03 任华中农业大学副校长

2001.10-2006.10 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2007.05延安干部学院学习

2007.06-2018.10 任华中农业大学校长 (其间:2007.12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09.03 -2009.07 中央党校中青一班26期三支部学员;2011.05延安干部学院院士专家理论研讨班)

2012.04 湖北省科协第八届委员会副主席

2016.06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2017.02 中国民主同盟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

2018年6月,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

学术兼职

2004/2-2008/10,国际柑橘学会执行主席

国家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973”项目)首席科学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首席科学家

2007/10- 现代农业(柑橘)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

邓秀新 (15张)

2005/11-中国园艺学会副理事长

1998/4-2009/11,中国柑橘学会理事长

农业部科技委员会委员

2008/10- 农业部果树顾问专家组组长

2000/5- 农业部种植业专家顾问组成员

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园艺植物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1998-中国植物学会细胞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园艺学科组成员

2002/5-热带农业大学客座教授

华中农业大学柑橘研究所所长

SCI杂志《Scientia Horticulturae》共同主编(Joint editor)

2003- 《果树科学》副主编

《园艺学报》(1999-)、《世界农业》(1999-)、《遗传》(2001-)、《亚热带植物科学》(2000-)编辑委员会委员

邓秀新

获得荣誉

1989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1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1年“柑橘异源四倍体创造及其在生产柚子瘪籽果实中的应用“获湖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2003年“调整、优化贵州柑橘品种结构示范研究”获贵州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二完成人)

2006 年“柑橘优异种质资源发掘、创新与新品种选育和推广”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1990年被农业部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中青年专家”称号;

199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教委授予他“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称号;

1992年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奖(研究类二等奖)”和中国科协第三届“青年科技奖”;

1994年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4年获“湖北省十大杰出青年”称号;

1995年获国家教委“跨世纪人才基金”资助;

1996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成为中国园艺界首次获得此项资助的学者,

2001年当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已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和农业部“神农计划”

2004年被中国教科文卫体委员会授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称号

2005年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授予“全国农村科普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2006年被国家外国专家局授予“全国引智先进个人”称号

2007年被遴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7年获农业部“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称号

2007年获湖北省人民政府“全省科普先进个人”称号[3]

2007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华全国总工会)

2011年 获美国园艺学会杰出国际园艺学奖:“杰出国际园艺学家”称号(ASHS Outstanding International Horticultural Award)

2012年11月 被授予国际柑橘学会会士称号(ISC Fellow )。

指导的博士研究生先后有三人荣获年度“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

研究方向

细分领域

柑橘细胞工程与遗传改良

柑橘种质资源挖掘

邓秀新 (11张)

果实品质的形成与调控

主究课题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7项,重点项目2项,此外还主持国家“973”、国家“863”、农业部科技攻关、农业部“948”、国家移民局等各类科学项目近30项,还有国际合作等课题的研究。

申请发明专利1项,已审定品种2个,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已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国家果树脱毒种质室内保存中心,2000-2002,农业部,主 持

国家柑橘育种中心,2002-2003,农业部,主 持

三峡库区柑橘品种试验示范,2000-2003,国家移民局重大项目,主 持

教育部创新团队(IRT0548),2006-2008,教育部创新团队,主 持

甜橙果肉红色性状形成的分子基础 30830078,2009-2012,重点项目,主 持

园艺作物种质资源研究与遗传改良 30921002,2010-2014,创新群体项目,主 持

柑橘模式化栽培与贮藏技术研究nyhyzx07-023,2007-2010,农业部行业专项,主 持

柑橘加工关键技术、良种引进与示范(2007-G29),2007-2010,948专项重点滚动项目,主 持

柑橘产业技术体系-柑橘首席专家、岗位科学家 CARS-27,2007-------,农业部/财政部,主 持

重要园艺植物果实品质形成机理与调控 2011CB100600,2011-2015,科技部973计划,主 持

邓秀新

代表文章

⒈ Zeng Y,Pan Z,Ding Y,Zhu A,Cao H,Xu Q,Deng X. (2010) A proteomic analysis of the chromoplasts isolated from sweet orange fruits [Citrus sinensis (L.) Osbeck]. J Exp Bot. doi:10.1093/jxb/err140

⒉ Lijun Chai,Xiaoxia Ge,Qiang Xu,Xiuxin Deng. CgSL2,an S-like RNase gene in ‘Zigui shatian’ pummelo (Citrus grandis Osbeck),is involved in ovary senescence .Mol Biol Rep,(2011) 38:1–8

⒊ Xu Q,Liu YL,Deng XX (2010) Discovery and comparative profiling of microRNAs in a sweet orange red-flesh mutant and its wild type. BMC Genomics 11: 246

⒋ Biswas MK,Baig MNR,Cheng YJ,Deng XX. (2010) Retro-transposon based genetic similarity within the genus Citrus and its relatives. Genet Resour Crop Ev 57: 963-972

⒌ Xu Q,Yu KQ,Zhu AD,Ye JL,Liu Q,Zhang JC,Deng XX (2009) Comparative transcripts profiling reveals new insight into molecular processes regulating lycopene accumulation in a sweet orange (Citrus sinensis) red-flesh mutant. BMC Genomics,10:540

⒍ Pan ZY,Liu Q,Yun Z,Guan R,Zeng WF,Xu Q,Deng XX (2009) Comparative proteomics of a lycopene-accumulating mutant reveals the important role of oxidative stress on carotenogenesis in sweet orange (Citrus sinensis [L.] Osbeck). Proteomics,9: 5455-5470

⒎ Zhang JC,Tao NG,Xu Q,Zhou WJ,Cao HB,Xu J,Deng XX (2009) Functional characterization of Citrus PSY gene in Hongkong kumquat (Fortunella hindsii Swingle). Plant Cell Rep 28: 1737-1746

⒏ Liu Q,Zhu AD,Chai LJ,Zhou WJ,Yu KQ,Ding J,Xu J,Deng XX (2009) Transcriptome analysis of a spontaneous mutant in sweet orange. J Exp Bot,60:801-813

⒐ Baig MNR,Yu A,Guo WW,Deng XX (2009) Construction,characterization of two Citrus BAC libraries and identification of clones containing Phytoene synthase gene. Genome,52:484-489

⒑ Liu Q,Xu J,Liu YZ,Zhao XL,Deng XX,Guo LL and Gu JQ. A novel bud mutation that confers abnormal patterns of lycopene accumulation in sweet orange fruit (Citrus sinensis L. Osbeck) J Exp Bot,2007,58; 4161–4171

主要贡献

一、建立起细胞融合、培养及再生技术体系

在中国率先建立起柑橘原生质体培养技术,建立起柑橘原生质体融合再生和杂种的分子鉴定技术;完善了化学和电诱导融合技术方法,建立起非对称融合的实验技术;成功地将现代的分子标记技术(RAPD、AFLP、SSR、SCAR、MSAP等)应用于融合再生植株的遗传分析中,这些研究在技术上构成了中国果树乃至整个木本植物最为完善的细胞融合技术体系。迄今,已建立起包含世界主要种类和品种70余个基因型的胚性愈伤组织库,获得柑橘属与金柑、九里香、黄皮等属间及属内种间体细胞杂种30余个以及一批胞质杂种,丰富了中国柑橘育种材料,同时为改良中国品种提供了宝贵的亲本。

二、柑橘细胞工程技术及育种实践

柑橘细胞工程技术及由此产生的材料直接应用于育种实践

将获得的体细胞杂种与中国一些地方品种杂交,经过胚胎抢救获得了体细胞杂种与沙田柚、本地早橘等8个组合的200余株三倍体后代,有望选育出无籽的三倍体无核柚子类型。在体细胞杂种的有性杂交过程中,发现杂交后的果实胚败育,从而提出“应用体细胞杂种的花粉授予二倍体柚子,当年实现种子败育,生产瘪籽柚,从而提高柚子品质”的新思路,不仅为种子多的柚子品种提高品质找到了一条途径,同时,为植物体细胞杂种的应用开拓了一个新领域。此外,建立起柑橘、苹果等果树成年态及幼年态的材料离体保存(低温和超低温)技术体系,在柑橘成年态的离体培养再生方面取得突破,在保存过程中发现逆境处理可以提高保存材料的再生能力。

三、分子标记与种质资源评价

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对中国主要的柑橘种类和品种进行评价,建立起251份资源的RAPD指纹图谱、29份种类的AFLP和SSR指纹图谱,为中国柑橘资源保存、引进和育种提供了参考,受到国际种质资源研究所(IPGRI)高度重视。

四、品种选育与服务产业

利用国际合作和国家“948”项目的支持,经过10年试验,已筛选出适合中国长江流域栽培的“红肉脐橙”、“HB柚”等品种,引进、示范、推广了一批柑橘新品种和配套技术,建立了无病毒良种繁育基地,目前正在湖北、湖南、江西等7个省(市)种植推广,示范推广面积达45万亩。这些年来,他扎根农村,足迹遍布三峡库区、江西、湖北、湖南、四川、云南等中国的主要柑橘产区,为柑橘主产区提供脐橙、柑橘、柚子等良种达60余个,无病毒种苗或接芽60余万株(个),培训干部3.余万人,农民10万余人。其推广的品种已在湖北、江西、湖南等地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

五、培养研究生15名,博士生15名。

主要成绩

在中国首次建立起柑橘原生质体分离、培养、融合、再生等技术;获得了30多个柑橘属间和种间体细胞杂种,其中柑橘属与金柑属的体细胞杂种为世界首例。

1、在中国率先建立起柑桔原生质体分离、培养及再生技术体系,获得锦橙等品种原生质体再生植株。

2、建立起柑桔原生质体融合及杂种再生技术体系,获得金柑属(Fortunella crassifolia)、黄皮属(Clausena)、九里香(Murraya)等与柑桔属(Citrus sinensis)的30个属间及种间组合的体细胞杂种植株。

3、与常规育种方法结合,将四倍体融合杂种的花粉授予柚子等有籽柑桔种类,经幼胚培养再生植株,获得8个组合200余棵品质得到改良的三倍体植株,为培育无籽柑桔提供了一条新途径和新材料,也为研究体细胞杂种的遗传规律提供了试材。

视频

邓秀新院士“把脉”赣南脐橙产业

邓秀新校长的讲话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