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邓国军,男,汉族,毕业于湘潭大学,现任湘潭大学教授。

邓国军
出生 1976年
湖南宁乡
国籍 中国
职业 湘潭大学教授
知名于 2004年获理学博士学位。2004年-2009年先后在德国、美国和加拿大做博士后,合作导师为:L.J.Goossen教授和李朝军教授。

邓国军[1]

目录

人物经历

1976年出生于湖南宁乡,1999年本科毕业于湘潭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并被保送到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硕博 连读,师从范青华研究员和黄志镗院士,2004年获理学博士学位。2004年-2009年先后在德国、美国和加拿大做博士后,合作导师为:L.J.Goossen教授和李朝军教授。

2009年3月通过湘潭大学"学科带头人"的人才引进计划,任化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环境友好的C-C键与C-杂键生成反应方法研究和不对称催化反应研究。2010年入选湖南省百人计划和湖南省121人才工程,2011年遴选为湖南省普通高校学科带头人培育对象并获得湖南省杰出青年基金,2011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

2010年 入选湖南省百人计划,聘为湖南省特聘专家;

2009年3月起 湘潭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8年至2009年,加拿大McGill大学,博士后;

2005年至2008年,美国Tulane大学,博士后;

2004年至2005年,德国马普碳化所,博士后;

1999年至2004年,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博士;

1995年至1999年,湘潭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本科。

主讲课程

金属有机化学,有机化学实验。

研究方向

有机合成方法学:C-C键与C-杂键生成反应研究 不对称催化反应研究。

主要贡献

迄今已经发表包括Science,Angew.Chem.Int.Ed.,J.Am.Chem.Soc.,Org.Lett,Chem.Eur.J.,Adv.Synth.Catal.,Chem.Commum.在内的SCI论文50余篇(其中影响因子超过5.0的24篇),论文他引次数超过900次;获中国发明专利授权1项,申请国际专利1项,美国专利1项,中国专利1项;撰写中文论著1部,英文论著2部(均为德国Wiley出版社出版)。

在研项目

1. 环境友好的C-C键与C-杂键生成方法研究 2009.04

2. 酰胺合成反应新方法研究 2010.01

发表论文

1. Lukas J. Goossen*, Guo-Jun Deng, Laura M. Levy, Science 2006, 313, 662. . ,

2. Guo-Jun Deng; Liang, Zhao; Chaojun, Li*, Angew. Chem. Int. Ed. 2008, 47, 6278.. . ,

3. Fuhong Xiao, Qi Shuai, Feng Zhao, Olivier Basle, Guo-Jun Deng*, Chao-Jun Li, Organic Letters 2011, 13, 1614.. . ,

4. Xianya Zhou, Jiaying Luo, Jing Liu, Shengming Peng, Guo-Jun Deng*, Organic Letters 2011, 13, 1432.. . ,

5. Chao Feng, Yong Liu, Shengming Peng, Qi Shuai, Guo-Jun Deng*, Chao-Jun Li, Organic Letters 2010, 12, 4888.. . ,

6. Xiangyu Guo, Guo-Jun Deng*, Chao-Jun Li*, Adv. Synth. Catal. 2009, 351, 2071.. . ,

7. Guo-Jun, Deng; Chaojun, Li*, Organic Letters, 2009, 11, 1171.. . ,

8. Guo-Jun Deng; Wenwen, Chen; Chaojun, Li*, Adv. Synth. Catal. 2009, 351, 353.. . ,

9. Guo-Jun Deng; Kirika, Ueda; Shuichi Yanagisawa; Kenichiro, Itami*; Chao-Jun, Li*, Chem. Eur. J. 2009, 15, 333.. . ,

10. Lukas J. Goossen*; Nuria Rodriguez; Bettina Melzer; Christophe Linde;, Guo-Jun Deng; Laura M. Levy, J. Am. Chem. Soc. 2007, 129, 4824.. . ,

11. Lukas J. Goossen*, Jan E. Rauhaus, Guo-Jun Deng, Angew. Chem. Int. Ed. 2005, 44, 4042.. . ,

12. Guo-Jun Deng; Bing,Yi; Yiyong, Huang; Weijun, Tang; Yanmei, He; Qinghua, Fan* , Adv. Synth. Catal. 2004, 346, 1440.. . ,

13. Guo-Jun Deng; Qinghua, Fan*; Xiaomin, Chen; Dongsheng, Liu; Albert S.C.Chan, Chem. Commun. 2002, 1570. . . ,

14.Jing Liu, Xianya

Zhou, Honghua Rao, Fuhong Xiao, Chao-Jun Li,* Guo-Jun Deng,* Direct Synthesis of Aryl Ketones by Palladium-Catalyzed Desulfinative Addition of Sodium Sunfinates to Nitriles, Chem. Eur. J. 2011, 17, 7996. . ,

15. Yong Liu, Wen Chen, Chao Feng, Guo-Jun Deng*, Ruthenium-Catalyzed One-Pot Aromatic Secondary Amine Formation from Nitroarenes and Alcohols, Chem. Asian J. 2011, 6, 1142.. . ,

16. Jiaying Luo, Mingyue Wu, Fuhong Xiao, Guo-Jun Deng*, Ruthenium-Catalyzed Direct Amination of Alcohols with Tertiary Amines, Tetrahedron Letters 2011, 52, 2706.. . ,

17. Jiaying Luo, Youling Lu, Saiwen Liu, Jing Liu, Guo-Jun Deng,*Efficient One-Pot Synthesis of Dibenzopyranones via Decarboxylative Cross Coupling and Lactonization Sequence, Adv. Synth. Catal. 2011, 353,2604. . ,

18. Ru Chen, Saiwen Liu, Xinhua Liu, Luo Yang and Guo-Jun Deng,* Palladium-Catalyzed Desulfitative C-H Arylation of Azoles with Sodium Sulfinates, Org. Biomol. Chem. 2011, 9, 7675.. . ,

19. Fuhong Xiao, Yong Liu, Chenglin Tang, Guo-Jun Deng*, Peroxide-Mediated Transition-Metal-Free Direct Amidation of Alcohols with Nitroarenes, Org. Lett. 2012, 14, 984.. . ,

20. Mingyue Wu, Jiaying Luo, Fuhong Xiao, Shufeng Zhang, Guo-Jun Deng*, and He-An Luo, * Palladium-Catalyzed Direct and Site-Selective Desulfitative Arylation of Indoles with Sodium Sulfinates, Adv. Synth. Catal., 2012, 354, 335

申请专利

1. 2006年8月 A new synthesis of biaryls: through a copper mediated decarboxylations,.WO2006,136135

2. 2004年10月 一种树状分子膦配体及其应用。CN1465608

出版书籍

1. 负载手性膦金属催化剂及其在不对称氢化反应中的应用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

2. Handbook of Asymmetric Heterogeneous Catalysis Wiley-VCH, Weinhein, Germany 2008.

3. Organic Chemistry-Breakthroughs and Perspectives Wiley-VCH, Germany 2011.

4.Organic Chemistry-Breakthroughs and Perspectives Wiley-VCH, Germany 2012

走进邓国军的科研世界

出生于一个农村的贫困家庭,邓国军通常可以有几种出路:面朝黄土背朝天,做一个本本分分的农民;经营自家的小鞭炮作坊,当个农村致富能手;顺应打工潮,成为北漂南下一族。但这些,并不是这个农村孩子对自己将来的规划。当个知识人,走出农村,闯荡世界,才是他的梦想。

  邓国军,湘潭大学化学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环境友好的过渡金属催化的C-C键及C-N键生成反应研究,有着丰富的催化和有机合成的理论和实践经验。2006年,邓国军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国际顶尖杂志Science上发表文章——Synthesis of Biaryls via Catalytic Decarboxylative Coupling(中文译名:《脱羧偶联联芳化合物合成反应》),并顺利申请了三项专利,该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使邓国军在国际舞台上名声大噪。

  邂逅化学,一场美丽的意外

  1995年,邓国军进入湘潭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学习。与其说他选择了化学专业,倒不如说化学选择了邓国军:自高中以来,邓国军数学不好、化学也差,反倒文科更具优势,却偏偏选择了理科。“选了理科,便没有退路”,邓国军丝毫不敢懈怠,专心听讲,一个学期下来,他的化学成绩成了全班第一。进入大学以后,又被阴差阳错地调剂到化学专业。对于调剂专业的事,邓国军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学习化学。谁能料想,随着学习的深入,这一试,竟试出了兴趣,邓国军一头扎入专业学习中去,成就了日后一条不平凡的科研之路。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本科学习转瞬即逝,凭借扎实的专业基础、优异的学习成绩,邓国军在班主任陈小明(原湘潭大学副校长)的帮助下,于1998年被保送到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做本科论文(3+1),并获得“3+1优秀代表”。1999年邓国军顺利进入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攻读硕博学位。

  在北京读书的日子并不容易,中科院不给“3+1”硕博连读的学生提供住宿,为了节省花销,京郊的平房、阴暗潮湿的地下室成了邓国军的歇脚点,为了挤出更多的时间做实验,他甚至经常在实验室里过夜。旁人眼中苦行僧般的生活,他却乐在其中。对于能在中科院学习,邓国军非常珍惜,中科院的其他同学大多来自985、211名校,相比之下,非名校毕业的邓国军刚入校时显得十分普通,甚至有些不自信,他明白只有付出更多的努力才会有所收获。为了方便查找外国文献,更好地掌握研究领域的国际前沿知识,他拿出看家本领——“笨鸟先飞,死记硬背”,每天死磕英语,硬是将自己的英语水平一点点提高。五年下来,在中科院的评奖评优中,邓国军青年科学奖拿了3次,特别奖拿了1次,除去第一年学生不参与评奖,实际上四次评奖机会他都争取到了,其中的特别奖,是所有的老师一起评分优秀才能获得,邓国军的努力和成绩得到了老师的一致认可。2004年4月邓国军在一百余名博士生中第一个通过博士论文答辩。

  激发兴趣,一腔持续的热情

  何为化学?维基百科这样解释:化学是研究物质组成结构及其属性,和它们在化学反应当中变化的科学。提起化学,你会想到什么?是元素周期表,还是一连串的化学方程式?

  邓国军却说,化学存在于我们身边的点点滴滴,我们穿的衣服与化学有关,我们平时用的锅碗瓢盆与化学有关,我们生病时吃的药、打的针与化学有关,甚至我们吃的饭菜也与化学有关,化学不是一个抽象的名词,它贯穿于吃穿住行的各个方面。

  基于对化学浓厚的兴趣,不满足现状的邓国军放眼中国闯世界,于2004年6月至2009年2月先后在德国马普煤炭所、美国杜兰大学和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做博士后研究。

  顶着国外巨大的竞争压力,邓国军始终经得起诱惑,耐得住寂寞。当时一起在马普煤炭所做研究的德国同事不会英语,而邓国军不会德语,由于语言不通,他经常一个人闷在实验室里,一整天都不说一句话,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研究中去。使他名扬海内外的研究成果——脱羧偶联联芳化合物合成反应,正是在此段时间内发现的。这项成果通过脱羧苯反应合成的方法,采用廉价的芳香羧酸和卤化芳香化合物反应,以过度金属钯和铜作为催化剂,可以高效率地合成联苯衍生物尤其是含硝基取代基的联芳类化合物,通常被运用到农药中的杀虫剂和医药中的镇痛剂。与传统的Suzuki方法相比,该方法减少了三步反应,不用任何化学当量的重金属试剂,具有原料廉价易得、用时少、生产工艺清洁等优点,大大降低了农药杀虫剂和医药镇痛剂的生产成本。目前中试工作已经在德国的Saltigo GmbH公司完成,可以实现百公斤级别的反应。该成果被德国应用化学三次评为亮点,迄今已经被引用260余次。

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而来。如果说,科学上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会偏好那些学有素养的人,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和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为了这项成果,邓国军反复试验近三千次,前后耗时九个月。在项目启动的前半年时间,邓国军的研究几乎没有取得任何进展,按照导师在实验室定下的规矩,实验如果进行了三个月还没有任何进展的话就得放弃。邓国军不忍轻易放弃自己的心血,圣诞节时仍然待在实验室做实验。“实验室就我一个人,出于安全的考虑,实验室只有一个人时不能做实验,所以我白天不开灯,即使光线不好也不开灯,一个人在屋子里偷偷做实验,因为怕被发现。”实验室外洋溢着节日的喜庆,邓国军一个人在冷冷清清的实验室里反复实验,导师和妻子过完圣诞节带着点心来看望他时,发现实验已经取得重大突破,这让导师不敢相信。“你有那种执着的话,还是要尽量坚持下去,那些有经验的人也有看走眼的时候。”

  业精于勤,荒于嬉。邓国军并没有沉溺于德国取得的成就,在美国和加拿大依旧勤奋工作。在美国杜兰大学,他进入了一个华人的实验室,刚去时还有四个博士后在做研究,但没过半年就只剩邓国军一个人了——其他人都去找工作了。邓国军孑然一身,守着五间实验室,三间办公室。他的唯一乐趣,便是闷头做实验。国外五年时间里,有四年基本都是一个人呆着,邓国军很少出门逛街,基本没休过假。

  寓教于学,一次华丽的转身

   2009年3月,邓国军通过湘潭大学“学科带头人”的人才引进计划,结合他的研究特长和湖南省两型社会建设需要,主要从事环境友好的C-C键与C-杂键生成反应方法研究和不对称催化反应研究,其目的是发展高效、高选择性、低毒、低污染的有机合成新反应。迄今为止,邓国军共发表SCI论文70余篇,其中影响因子5.0以上的论文33篇,获专利授权1项(申请国际专利1项,美国专利1项,中国专利1项),论文引用次数超过1300次,参与撰写中文论著1部,英文论著3部。其中回国三年时间里发表的33篇SCI论文,影响因子5.0以上的高水平论文多达22篇。

  在湘大四年多时间里,邓国军建立起一支包括13名硕士研究生和4名博士研究生在内的研究队伍,实现超常规发展,完美地完成了从学者到老师身份的转变。

  对搞科学的人来说,勤奋就是成功之母。邓国军在课题组实行早8点半到晚9点,每周6天的学术研究工作制,营造了一种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研究氛围。事业心的驱使、责任的担当、党员的使命,使他在工作中得到历练,思想上得到升华,业绩得到凸显。目前为止,邓国军指导的研究生已有8名顺利毕业,其中5名研究生获得校长奖,今年有2名学生获得校长奖特等奖。除此之外,今年化学学院共有2名博士、12名硕士获得国家奖学金,其中包含邓国军指导的1名博士研究生、4名硕士研究生,在获奖学生中占了极大比例。谈起培养学生的方法,邓国军坦言,他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侧重挑选专业素养高、并且能吃苦的学生。在教育学生方面,邓国军给学生指引一个大方向,引导学生自己钻研,根据学生自身兴趣所在,让他们自由发挥创新能力。这是邓国军在国外学习阶段获得的经验,他说,“中国留学生每次上课喜欢坐在最后一排,不参与讨论,也不发言,反而成绩最好,这让外国教授感到奇怪。”邓国军并不赞同中国学生的学习方法,反而被外国学生活跃的思维、独特的创新能力所吸引。为了给学生更多的锻炼机会,邓国军支持学生独立做科研,并选拔了两位博士生作为实验室的负责人,分管硕士生。

  作为湘大唯一一名获得湖南省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的老师,邓国军不仅在科研方面起到一个共产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而且在学生中发挥了榜样的力量。邓国军主动申请担任2010级化学班1班的班主任,即使工作繁忙,他也经常抽出时间到学生寝室与学生沟通交流,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他不仅劝诫学生要学会自我定位,早日树立人生目标,而且鼓励他们多参加社会实践,加强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包括职业规划等方面,邓国军也为学生提供了很多建设性意见。长期的交往中,他与学生建立了良好的师生互动,学生也纷纷愿意找他这位“家长”答疑解惑。2010年的英语四级考试中,该班取得良好成绩,四级通过率达到90%,在理工科班级中名列前茅。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科学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道,真理的长河中有无数礁石险滩。只有不畏攀登的采药者,只有不怕巨浪的弄潮儿,才能登上高峰采得仙草,深入水底觅得骊珠。我们相信,邓国军的科研世界会更加精彩纷呈。[2]

参考资料

  1. 个人简历网
  2. 走进邓国军的科研世界,湘潭大学校友总会, 2016-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