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祭屈原(李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遙祭屈原》是中國當代作家李浩的散文。
作品欣賞
遙祭屈原
他在淡水河邊遙祭屈原,他在汨羅江封屈原為高潔的烈士、不朽的詩魂,而秭歸,他似乎更多地為自己而來,茱萸的孩子想把最美的茱萸插在這裡,因為屈子魂歸之處,就是詩人心之歸處,如此最可一慰長達半個世紀的鄉愁。從此,余光中手中最美的茱萸,將盛開在秭歸的高山之巔。
余光中先生深情朗誦着《秭歸祭屈原》,聲音不大,但清晰有力。「秭歸秭歸,之子不歸!」,被詩人反覆吟誦,低沉渾厚充滿力量的《招魂曲》和哀傷婉轉滿懷柔情的《我哥回》像背景音樂一樣在我的想象中切入了詩人的朗誦,不一樣的形式有一個共同的內容:屈子,魂兮歸來!
如果稍多一些了解和關注,我就應該沒有疑惑,我應該確信,腳步已經走到汨羅江的余光中先生,只是在等待一個到達秭歸的機緣!詩人一生寫詩近千首,在二十多首吟詠歷代詩人的作品中,截止2010年單為屈原創作了七首詩歌。這是什麼樣的情感維繫與詩性遙望呢?從1951年23歲寫下《淡水河邊吊屈原》,到2010年寫下《秭歸祭屈原》,60年間,7首詩歌,是一再的歌吟,是一再的回首。余光中為回頭有岸而欣慰,所以,他一次次體驗可以回頭的甜蜜,這種體驗更加深了他對屈原的同情和懂得。屈原回頭有什麼呢?是故國淪喪,故土日遠,歷史沒有給他退路,也沒有給他前進的路,他只能以結束肉體來結束痛苦的靈魂。相隔兩千年的靈魂心意相通。
先生說,「這許多年來,我所以在詩中狂呼着、低囈着中國,無非是一念耿耿為自己喊魂。」 而屈原在他所有作品中的狂呼,除了為楚國喊魂,又何嘗不是在給自己喊魂呢?《離騷》雖長,在長長的訴說中,全是舍不下的家國情懷;《鄉愁》雖短,說的亦是分離之痛,相思之苦。余光中比屈原幸運,鄉愁最終有個了斷,而屈原只能如江水一去不回,埋骨異鄉汨羅。「從汨羅江畔你披髮投水,到秭歸家門你赤體投胎,從國士吞恨到啼嬰發聲,把一生的悲憤倒收起來,來你的廟前行禮祭拜。」
時光倒轉, 2010年6月16日,詩人余光中第一次在詩中將汨羅與秭歸聯繫起來,將心路從台灣的西子灣、湖南的汨羅江延伸到湖北秭歸,也將他對屈原的情感作了一次最充沛淋漓的表達。漂泊海外,與屈原流放沅湘,有着無盡的相同意味,那是另一種文化的流浪,家國的概念,五千年的傳統文化,壯麗的大山大河,怎麼能說放下就放下?無論隔着幾千年,無論在海邊還是江邊,在彼岸還是此岸,鄉愁的質地都一樣。屈原的鄉愁,余光中的鄉愁,最終都是歷史的鄉愁,文化的鄉愁。這樣的余光中,當然會到秭歸來。
余光中先生剛好出生在農曆九月九日,仿佛命運冥冥中的安排。九月重陽,菊酒登高,他始終是異鄉的客人,只能一遍遍吟唱:「給我一瓢長江水,那酒一樣的長江水,那醉酒的滋味是鄉愁的滋味」。茱萸之子永遠不忘海峽對岸登高的兄弟,海峽這邊的兄弟,又怎麼會忘記那個茱萸的孩子?從此,五月五日,我們召喚屈原歸來,九月九日,我們也將手捧菊花美酒,遙祭海峽那岸的你。你把最美的茱萸插在了秭歸,我們會用詩歌滋養她年年歲歲。
作者簡介
李浩,品詩文網簽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