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逢入京使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逢入京使》
岑参创作的名篇之一

《逢入京使》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名篇之一。此诗描写了诗人远涉边塞,路逢回京使者,托带平安口信,以安慰悬望的家人的典型场面,具有浓烈的人情味。

诗文语言朴实,不加雕琢,却包含着两大情怀:思乡之情与渴望功名之情,一亲情一豪情,交织相融,真挚自然,感人至深。

根据刘开扬《岑参诗集编年笺注·岑参年谱》,此诗作于公元749年(天宝八载)诗人赴安西(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上任途中。这是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此时诗人34岁,前半生功名不如意,无奈之下,出塞任职。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西出阳关,奔赴安西。

岑参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见一个老相识。立马而谈,互叙寒温,知道对方要返京述职,不免有些感伤,同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安慰家人,报个平安。此诗就描写了这一情景。

作品原文

逢入京使[1] 作者: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原文解释

向东遥望长安家园路途遥远,思想的泪沾湿双袖模糊面容。

在马上匆匆相逢没有纸和笔,只托你给我的家人报个平安。

词句注释

⑴入京使:进京的使者。

⑵故园:指长安和自己在长安的家。漫漫:形容路途十分遥远。

⑶龙钟:涕泪淋漓的样子。卞和《退怨之歌》:“空山歔欷泪龙钟。”这里是沾湿的意思。

⑷凭:托,烦,请。传语:捎口信。

作品鉴赏

这首诗是写诗人在西行途中,偶遇前往长安的东行使者,勾起了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也表达了诗人欲建功立业而开阔豪迈、乐观放达的胸襟。旅途的颠沛流离,思乡的肝肠寸断,在诗中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故园东望路漫漫”,写的是眼前的实际感受。诗人已经离开“故园”多日,正行进在去往西域的途中,回望东边的家乡长安城当然是漫漫长路,思念之情不免袭上心头,乡愁难收。“故园”,指的是在长安的家。“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

“双袖龙钟泪不干”,意思是说思乡之泪怎么也擦不干,以至于把两支袖子都擦湿了,可眼泪就是止不住。这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思念亲人之情,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了一个很高的铺垫。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两句是写遇到入京使者时欲捎书回家报平安又苦于没有纸笔的情形,完全是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气,写得十分传神。“逢”字点出了题目,在赶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为入京使者的故人,彼此都鞍马倥偬,交臂而过,一个继续西行,一个东归长安,而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长安,正好托故人带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无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只好托故人带个口信,“凭君传语报平安”吧。这最后一句诗,处理得很简单,收束得很干净利落,但简净之中寄寓着诗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于淡薄,颇有韵味。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的,此时,心情是复杂的。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胸襟,柔情与豪情交织相融,感人至深。

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充满了浓郁边塞生活气息,既有生活情趣,又有人情味,清新明快,余味深长,不加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挚。诗人善于把许多人心头所想、口里要说的话,用艺术手法加以提炼和概括,使之具有典型的意义。在平易之中而又显出丰富的韵味,自能深入人心,历久不忘。岑参这首诗,正是有这一特色。

名家点评

钟惺评此诗:“只是真。”谭元春曰:“人人有此事,从来不曾写出,后人蹈袭不得。所以可久。”(《唐诗归》卷十三)

唐汝询评曰:“叙事真切,自是客中绝唱。”(《唐诗解》)

徐增评曰:“‘马上相逢无纸笔’,此句人人道好,惟在玉关故妙,若在近处则不为妙矣。”(《而庵说唐诗》)

吴昌棋评:“其情惨矣,乃不报客况而报平安,含蓄有味。”(《删订唐诗解》)

刘熙载评:“诗能于易处见工,便觉亲切有味。”(《艺概·诗概》)

沈德潜评:“人人胸臆中语,却成绝唱。”(《唐诗别裁集》卷十九)

作者简介

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荆州江陵(现湖北江陵)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 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 。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岑参,是唐朝边塞诗人,享年约55岁,天宝进士,其诗与高适齐名,长于七言歌行。出生于官僚家庭,父亲任州刺史,但是父亲的去世,使家族开始衰落,所以早年贫苦,从兄就读,纵览史籍,遂有天宝进士,后来从军边塞,由于从军多年,对边塞生活有深刻的感受。所以对边塞的景色和战争描写壮观,瑰丽。从军多年之后,从诗风上能看出来,岑参浪漫色彩少点,壮丽的边塞风光多一点。

我们都知道岑参是边塞诗人,除了边塞以外还有感叹身世、曾与答于朋友的诗、山水诗等。所以他的诗具有多方面的。所以也可以考究一下他的其他诗作,从中能了解到出塞之前的最求与心性。他的诗意境新奇,这里可以看出出塞前,岑参过得还算闲适。出塞后,就多了瑰丽之色。

一般环境的变化,随之而来的是心境的变化。可能有好影响,也有坏的影响,更甚至让诗风大变等。古人抒发情感常用的就是吟诗作赋,把自己的所想,所看,所思记录在他们的诗歌当中,如遇大的变故,诗风也会有很大的变化,岑参亦是这样,之前描述的都是闲适的生活,而后描写的都是边塞生活,他的诗得到了开阔。并且雄壮,大气,瑰丽成为他边塞诗的主要风格。也许环境的变化能让人成长,能让你学到之前没学到的东西。所以岑参的诗才变的开阔,就像成长了一样。

在外久了,不免就会思念家乡,所以岑参的诗也有怀念家人,思念家乡的诗。如果你读过很多诗歌,一些边塞诗就会抒发想念家乡和有家不能回的无奈,还有一些想念亲人和想要建功立业的急迫心情。人生在世,有人图一生平安,有人图功名利率,有人图亲情等等。人活在世上就有所求。岑参所求,在他的诗中就会发现。

在安史之乱后,他的诗风有些感伤和感慨,比起边塞诗就有些逊色了。在此期间的诗多了忧郁,少了些浪漫豪情。后来岑参二次从军,他的诗歌又以抒发报国为主的诗歌,这种跟高适相像。所不同的是他多描写了边塞风光,而高适描写有同情士兵的诗。这主要是两人的出身和经历不同。 他也会向民歌学习,他所创造的民歌有关的诗歌,流传很广,各族人民都喜欢。岑参写的方面真的很广,让我感受到他是那个时代的领军人物之一,是想当然厉害的任务,咱们在课本里学到很多他诗,虽然不能完全感受他当时写此诗的心境,但能通过古人的诗,了解他们所生活的时代,也是很好事。[2]

视频

逢入京使 古诗诵读 国学唐诗宋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