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海縣博物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通海縣博物館,位於雲南省,據2020年9月國家文物局信息顯示,現有藏品4000件/套、珍貴文物304件/套,舉辦展覽10個,參觀人數8.4萬人次。
相關資訊
嘆為觀止!通海縣博物館鎮館之寶
冠冕南州
在傳統建築中,木雕作為極具代表性的中國傳統藝術形式之一,常貫穿於建築的屋檐、欄杆、板壁和門窗之中。而那些常見於殿、閣及民居之間,且帶有格眼,可供採光的格子門,在具備了實用價值的同時,也因精湛的雕刻工藝和豐富的文化內涵,而更兼具藝術觀賞性和研究價值。
清末民初,通海木雕大師高應美以其精湛的木雕技藝,先後雕刻出不少傳世佳作。如今,通海縣博物館就藏有一樘出自高應美之手的格子門,這不僅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更是該館的鎮館之寶。
出自周家花園
說起通海木雕大師高應美,熟識木雕工藝和通海傳統建築行當的人基本都知曉。
高應美
字繼高,通海河西南門人,生於清咸豐年間,1932年去世,終年71歲。在高應美的雕刻生涯中,從清光緒末年到民國初期的17年裡,曾先後在通海、河西、個舊等地雕刻格子門4樘。一樘在河西園明寺大雄殿,後被焚毀;一樘在個舊李家花園;一樘在通海縣城周家花園;一樘在通海小新村三聖宮。
木雕格子門雕刻主題,以傳統文化[2]元素為主,涵蓋了諸多歷史人物、故事和傳說。
而通海縣博物館藏的這樘格子門,就出自周家花園。
時間回到清朝末期,那時在通海縣城內有一戶周姓人家。周家人周和經寒窗苦讀後考取功名,併到外地為官。清宣統三年(1911年),周和卸任後回到通海,並在通海城西門外建蓋了一座庭院。身為通海人,他自然知曉當時在木雕方面已頗有名氣的高應美。出於對他才藝的仰慕,周和思索後決定邀請高應美為自家宅院雕刻格子門。
馬躍檀溪
高應美應允後,開始使用上等紅椿木為原料,使用鑿、刀等木雕工具,在平淡無奇的木料上刻畫着腦海中形成的畫卷。
1913年,經過一年多的雕刻、打磨,一樘雕工細膩且融合了諸多歷史人物和典故的格子門,在木屑的飛濺中呈現於世人眼前,接着就被安放到周家宅院的堂屋。這樘格子門在成為周家宅院一部分的同時,也成了周家展示其家風文化的一種途徑。
綁子上殿
新中國成立之後,由於歷史原因,周家宅院被另作他用,而置於堂屋的格子門,因其雕工精美,被移到了當時的通海文化館保存,後又移交至通海縣博物館,才得以流傳至今。
四層鏤空雕刻
位於秀山腳下的通海縣博物館,是這樘格子門如今的「棲身」之地。
醉寫嚇蠻
這樘格子門共6扇,單扇高238.5厘米,寬48.5厘米,厚6厘米。格子門沒有經過彩繪,保留着原木本色,僅在其中3扇格子門上刷過桐油,其雕刻主題以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為主,涵蓋了《三國演義》《白蛇傳》《說岳全傳》《封神演義》中的歷史故事和傳說,分「馬躍檀溪」「文王訪賢」「劉備過江招親」「岳飛學藝」「姜太公釣魚」等10多個內容,並將這些人們所熟知的經典故事融為了一體。
文王訪賢
由於當時高應美採用了四層鏤空技法進行雕刻,以至於在觀賞這樘格子門時,我們還能欣賞到極強的立體感。其間,亭台樓閣、人物花草刻畫細緻入微,栩栩如生,從人物的眉毛、鬍鬚、眼神、站姿等都能感知其雕工的細膩程度。細看之下,每個人物的面相、神態又迥然不同,他們或是慈眉善目、相視而語,又或微張唇齒,笑看世間百態。在其中一扇格子門中,高應美以嫻熟的技藝,通過不同場景的轉換,在展現「劉備過江招親」歷史典故的同時,細膩地刻畫了洶湧的波濤之中魚蝦躍動的畫面,其複雜的構圖、立體的呈現,展示了他精湛的雕刻技藝。
劉備過江招親
通海縣文物管理所所長、博物館館長李波說:
這樘格子門雕工細膩,人物刻畫形象生動,構圖布局合理、比例協調,不僅是高應美中年時期的作品,也是他所雕刻的4樘格子門中最經典的一樘,是不可多得的木雕精品。這是通海縣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待新館建成後,這樘格子門將作為重點文物進行展示。
視頻
通海縣博物館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木雕歷史知多少:該藝術在新石器時期就有啦!,搜狐,2018-01-24
- ↑ 傳統文化,你了解多少?,搜狐,202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