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逃往深圳(闲敲棋子落灯花)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逃往深圳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逃往深圳》中国当代作闲敲棋子落灯花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逃往深圳

姑姑打来电话哭着说她的心尖尖小表妹商量都没有跟她商量一下,就一个人擅自做主跑去深圳了,放弃了她在沈阳那么好的工作,谁劝也不回来。姑姑说小表妹从小就是个听话的孩子,这一次不知是中了什么邪,就这样不管不顾地走了,这孩子是疯啦!电话里姑姑几次泣不成声。

小表妹一直是家族中的宠儿,从小就是一副玲珑剔透的小模样儿,人见人爱。她从六岁开始学钢琴,一直学到从沈阳音乐学院毕业,而后报考中央音乐学院的研究生落榜。姑姑、姑父费尽心力,帮她联系成一份相当不错的工作,在沈阳的一所学院当老师。谁知授课不到一年,她就怎么也不肯在那里继续呆下去了。

不顾姑姑、姑夫的阻挠反对,小表妹毅然跑去了深圳,现在她同学帮她联系的一个公司打工。受姑姑嘱托,我打过去电话问小表妹为什么要离开沈阳,她说自己一直就不喜欢沈阳,非常不喜欢,再待下去会疯掉。

我深知小表妹没有快乐的童年和少年,她成长的时光都给了钢琴。钢琴、琴凳、琴谱、“滴哒滴哒”作响的节拍器伴着她慢慢长大。缺少跟同龄小伙伴的交流,每天面对的是枯燥、乏味的练琴生涯,让小表妹原本快乐阳光的性格发生了深刻的改变,让她变得沉默寡言,脸上早早就有了与年龄不相符的忧郁。

虽然在她生命已走过的二十四年中,她跟钢琴已相伴了十六个年头,可是在心中她却是那么排斥钢琴,而又由不得自己选择,等她长到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时,却已无从选择。她认为自己在钢琴上浪费了太多的时间。

一次私下里聊天,她对我说过,如果再让她重新选择一次,她一定不会选择学钢琴,就算学了这么多年,她感觉自己还是不适合弹钢琴,对钢琴缺少一种天生的悟性,一直是在为学而学,完全是一种被迫的、不得不学的状态。学琴这么多年,小表妹说她从真正没有感受到一点点学琴的快乐,一直是迫于父母的压力,压抑着自己在学习。

小表妹说,我爸爸妈妈并非不明白,不是所有的琴童长大后都可以做成朗朗李云迪,大多数的大多数辛苦多年的所学最终都付之东流。可是爸爸妈妈从来都不死心,他们总以为我是与众不同的一个,有一天我一定会学有所成、出人头地,为他们带来显赫的荣耀。

可是,我让他们失望了,去北京考研究生,我就是带着不想考上的心理去的。专业课和文化课我从头到尾都没有好好准备,也没有用心复习过,这些年我实在是学烦了、学腻了,手指只要一触摸到琴键就感到难受。

小表妹告诉我她之所以不喜欢沈阳,是因为那几年在学校学的太苦了,除了学琴几乎什么都没有做过,爸爸妈妈怕她分心耽误学习,郑重声明不允许她在大学谈恋爱,不许她随便跟男生接触。妈妈还放下了自己的工作,隔三岔五赶来沈阳监督她的学习。大学生活,让小表妹觉得自己如同在遭受囚禁一般痛苦。

几年学习下来,就像一场梦魇,让她不敢回头去看。那时,她就想自己一毕业马上就离开沈阳,去什么地方都可以,就是不能再在沈阳呆下去了。选择去深圳,是觉着可以远远地离开爸爸妈妈,让自己耳根清静,好好地做一回自己,由自己来安排自己的生活。

这么多年,我从来就没有我自己,只是在为爸爸妈妈而活。可是他们却认为差不多已经为我付出了他们全部的精力与金钱,妈妈说,这些年为了让我学琴,为了让我毕业后一个好的去处,家里花出去的钱已经不止几十万了。爸爸妈妈说我从不理解他们的一片苦心,并且人越大越不懂事。我不是不懂事,不过是不想再像一个傻子样凡事听从他们的安排,我只想自己来决定自己的生活。

我知道我这样做一定让爸爸妈妈很伤心,自己有时也会暗暗自责,可是我不能考虑那么多了,如果我考虑了,我就得乖乖地回到让我讨厌的地方,按部就班地开始可以一眼就能看到未来的生活,那样的生活会让我绝望。

我就是想逃跑,逃到他们看不到的地方,让自己能够真正地呼吸到自然的空气。他们始终不明白,弹钢琴对我来说,不论学得有多么好,我也只会把它当成一种谋生的手段,一种职业选择,它远没有生活与生命本身那么重要,不弹琴,我还可以学着去做别的工作,它不是我的唯一。

可是爸爸妈妈从来都不肯听我说一说我的内心,我的需要,他们认为只有他们自己才可以安排好我的未来,可是恰恰是他们替我打算安排的未来让我失去了信心。因为他们的严格约束,因为多年体罚一般的学习,让我变得越来越冷漠,对周围的人和事漠不关心,甚至丧失正常的与人交往和沟通的能力,有几次我甚至都不想活下去了,极度厌世……

倾听着小表妹的诉说,倾听着她内心的压抑与痛苦,我已经不知道怎样去劝解与安慰了,甚至忘记了姑姑的嘱托。在我周围,不是还有许许多多正经历如小表妹一样的经历的孩子吗?他们的未来又在哪里?父母的选择永远替代不了孩子的选择,可是许多孩子在父母的一手安排下等到自己可以做出选择的时候,他们却往往丧失了选择的能力。真的说不清我们的父母究竟是爱孩子,还是在毁孩子? [1]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