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送高三十五书记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送高三十五书记十五韵》
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作品

《送高三十五书记十五韵》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的五言古诗。全诗分三段。首四句写边事,是送别高适的本旨。"饥鹰未饱肉"以下写高适的为人,有宽慰,有忠告。"常恨结欢浅"以下写离别之情。全篇章法整饰,结构匀称,写离情,而情在景中,情景交炼,言外之意别具一格。

全诗分三段。首四句写边事,是送别高适的本旨。"饥鹰未饱肉"以下写高适的为人,有宽慰,有忠告。"常恨结欢浅"以下写离别之情。

按《旧书》:高适,字达夫,渤海人,解褐授汴州封丘尉,非其好也,乃去位客游河右。河西节度使哥舒翰见而异之,表为左骁卫兵曹,充翰府掌书记,从翰入朝,盛称之于上前。据此,则适为书记,在翰未入朝之前,其入朝称适,亦必在十一载时。盖适同至京,而公作诗以送之也。若十四载,翰以风疾还京,阖门不与朝请,岂暇荐士君前乎。《通鉴》谓:十三载五月,翰奏前封丘尉高适为掌书记。此特遥奏授官,恐适未必至京,何缘送赠诗章耶。明与《旧书》、杜诗不合。

作品原文

《送高三十五书记十五韵》 [1]

崆峒小麦熟,且愿休王师!请公问主将:焉用穷荒为?

饥鹰未饱肉,侧翅随人飞。高生跨鞍马,有似幽并儿。

脱身簿尉中,始与捶楚辞。借问"今何官?触热向武威?"

答云"一书记,所愧国士知。"人实不易知,更须慎其仪!

十年出幕府,自可持军麾。此行既特达,足以慰所思。

男儿功名遂,亦在老大时。常恨结欢浅,各在天一涯;

又如参与商,惨惨中肠悲。惊风吹鸿鹄,不得相追随,

黄尘翳沙漠,念子何当归。边城有馀力,早寄从军诗!

注释译文

⑴高三十五,即诗人高适。唐人以称呼排行表示尊敬和亲切。时高适为河西节度使哥舒翰掌书记。

⑵崆峒,山名,在临洮,隶属河西。《唐书·哥舒翰传》:"吐蕃每至麦熟时,即率部众至积石军获取之,共呼为吐蕃麦庄。前后无敢拒之者。至是,翰设伏以待之,杀之略尽,吐蕃屏迹,不敢近青海。"《通鉴》把这件事记在公元747年(天宝六载)十月。按高适有《同吕判官从哥舒大夫破洪济城回登积石军多福七级浮图》诗,是高适实参加了这次战役。今又当麦熟,自应休兵息民,加意防守。

⑶首四句是送别的本旨。公,指适。主将,指翰。穷荒,贫瘠边远之地。公元747年(天宝六载),翰攻吐蕃石堡城,士卒死者数万。

⑷饥鹰,比喻高适。《唐书·高适传》:"适少濩落,不事生业,家贫,客于梁宋,以求丐取给。"

⑸高适本是"大笑向文士"的诗人,二语能写出他的豪迈性格。幽,河北之地;并,山西之地,俗善骑射,多健儿。

⑹适初为封丘县尉,有诗云:"只言小邑无所为,公门百事皆有期。拜迎宫长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今为书记,可不再鞭挞人民。

⑺此下设为问答。触热,冒着炙热。武威,郡名。

⑻此二句高适答言。国士知,是说不以众人相待。高适客游河西,哥舒翰见而异之,表为掌书记,故适《登垅》诗云:"浅才登一命,孤剑通万里。岂不思故乡,从来感知己。"可见高适对哥舒很信赖。

⑼此以下至篇末又都是作者的诺,这两句是规戒。杜甫对哥舒的看法和高适不大同,同时高适也很豪放,所以关照他要加倍小心谨慎。

⑽这两句是鼓励。高适志在封侯,常说"公侯皆战争",但现在还是一书记,所以杜甫对他说,只要你在军府中熬上个十年八载,自然可以作主将了。军麾,用作指摔的军旗。

⑾特达,犹特出,这里有前途远大意。

⑿这两句是宽慰。高适这一年已是五十五六岁了。

⒀自此以下写自己对高的友谊和惜别之情。浅,短浅。方聚复散,故曰结欢浅。

⒁参商二星,一出一没永不相见,是说分手后难得见面。

⒂此二句是说自己不能同往(杜甫曾有《投赠哥舒开府》诗,但没有生效)。

⒃此二句是说高适很难回来。翳,蔽。何当,何时。

⒄一则由于友谊,再则也由于杜甫很爱高适的诗,所以这样希望他。杨伦说:"观诗,直有家人骨肉之爱,公于同时诸诗人,无不惓惓如此。"

译文

崆峒地方的小麦成熟了,

我希望朝廷的军队休兵息战,以保护收成。

请您询问统军主将,

哪里用得着为一贫瘠的边远之地去打仗呢?

您像饥饿的苍鹰未能吃饱肉一样,

侧斜着翅膀随人飞腾。

您身跨鞍马纵横驰骋,

就好像幽并之地的健儿。

您从簿尉的苦差中解脱出来,

才告别了鞭挞黎庶的营生。

请问你如今做了什么官,

为什么冒着炎热向武威行进?

您回答说:

"只做了一名军中的书记官,

我感愧的是将军(哥舒翰)待我以国士相知"。

人啊,的确是不容易相知的,

因此就更应须谨慎小心自己的仪表举动。

十年后从幕府出来,

自然可以掌握指挥军队用的军旗。

这次西行已经看到你的前途远大,

足可以慰藉您的平生所想。

男子汉得以成就功名如意,

也常在年龄老大的时候。

我常恨与您结交欢聚的时间太短浅,

咱们又要分隔在天的一方了。

你我又像参星与商星那样你西我东难得相见,

使我心中无限悲伤。

急风吹送天鹅远征,

我不能追随您同去河西。

河西边地黄色的尘土遮蔽了沙漠,

不知您何时才能回归。

你在边城有多余的精力时,

请早些将所写的从军诗篇寄给我。

作者简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2]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杜甫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现理想抱负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则表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间许多作品 反映当时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动乱、揭露统治者的丑恶行径,从此踏上了忧国忧民的生活和创作道路。随着唐玄宗后期政治越来越腐败,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贫困失望的境地。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

天宝十四年,杜甫被授予一个河西尉这种小官,但杜甫不愿意任此“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的官职,朝廷就将之改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低阶官职,负责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门禁锁钥)。杜甫因已年四十四,至长安也十年有余,为生计而接受了这所学无用之职。十一月,杜甫往奉先省家,杜甫刚刚进到家门就听到哭泣声,原来小儿子饿死了。就长安十年的感受和沿途见闻,写成著名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视频

诗圣杜甫的故事

诗圣杜甫(上)

参考资料

  1. 《送高三十五书记十五韵》 诗词古文网;
  2. 杜甫简介 古诗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