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送隐者一绝 杜牧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送隐者一绝
图片来自红动中国网

送隐者一绝是一首七言绝句。此诗前两句如静静溪流平和舒缓,透过萧萧荒革,称扬隐者的德行,一个安于索居的隐者形象呼之欲出;后两句如滔滔江湖激荡喷涌,从白发落墨,生发健拔昂扬的议论。

原文

杜牧杜牧〔唐代〕

无媒径路草萧萧,自古云林市朝。

公道世间唯白发,贵人上不曾饶。

译文

由于没有人引荐,你只好遁迹云林,远离争名逐利的市朝,结果门庭冷落,径路上杂草丛生。

世间最公道的事就是任何人到了老年都要生长白发,包括公伯王侯,谁也没有例外。

赏析

  首两句从隐者的居所和处境着笔,称扬隐者的德行。“无媒”语出《韩诗外传》:“士不中道相见,女无媒而嫁者,君子不行也。”原意女子因无人为媒难以出嫁,这里指士子因无人推荐、引见而无法用于世。正因为无汲引者问津,隐者门可罗雀,屋前小路长满了荒草,一片萧索冷落。“草萧萧”暗用汉代张仲蔚事。据《高士传》载,张仲蔚“善属文,好诗赋,闭门养性,不治荣名”。透过萧萧荒草,一个安于索居的隐者形象呼之欲出。“云林”,高入云中的山林,这里指隐者隐之处。市朝,指交易买卖场所和官府治事所在。自古以来,隐者乐于洁身自好,有意避开这些争权夺利的尘嚣地,“退不丘壑,进不市朝,怡然自守,荣辱不及”(《周书·薛端传》)。清心寡欲,恬淡自适,诗人对隐者的洁行高志,流溢出钦羡、称颂之情。

  末两句从白发落墨,生发健拔高昂的议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白发与忧愁有着不解之缘。隐者“无媒”,因而怀才不遇。社会的压抑使他产生忧愁,难以驱逐的忧愁又使他早生华发。他叹息英雄无用武之地,痛恨扼杀人才的社会势力,呼吁世间公道。诗人充分理解隐者的心境,他与隐者灵犀相通,命运与共,对人世、对社会有着相同的见解。他以为,世间只有白发最公道,即使是达官贵人的头上也照长不误,决不饶过。不受财富摆布,不向权贵拜倒,不阿谀,不恂私,一切都公平合理,这就是人间的公道。诗中“唯”字,包含言外之意:除了白发,人世间再没有公道可言。社会不公正,在诗人笔下得到深刻的揭露和无情的针砭。这是理性的批判,是对当时整个社会现实的有力鞭苔。

  全诗随情感的流动、意绪的变化而呈现不同的节奏和语势:前两句如静静溪流平和舒缓,后两句如滔滔江潮激荡喷涌。批斥的锋芒直指不公道的封建社会制度,议论警动,憎爱分明,痛快淋漓而又不乏机趣幽默。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与大中元年(847),时杜牧任睦州刺史。这首诗是杜牧送隐者时所发的感慨。

简析

  《送隐者一绝》是一首七言绝句。此诗前两句如静静溪流平和舒缓,透过萧萧荒革,称扬隐者的德行,一个安于索居的隐者形象呼之欲出;后两句如滔滔江湖激荡喷涌,从白发落墨,生发健拔昂扬的议论。全诗议论警动,憎爱分明,痛快淋漓而又不乏机趣幽默,在艺术上又含蓄蕴藉,颇堪赏味。

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1]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