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追和子由去岁试举人洛下所寄九首暴雨初晴楼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习包子讨论 | 贡献2022年8月22日 (一) 13:28的版本 (add)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追和子由去岁试举人洛下所寄九首暴雨初晴楼》
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的诗词

《追和子由去岁试举人洛下所寄九首暴雨初晴楼》是宋代诗人苏轼所作诗词之一。

追和子由去岁试举人洛下所寄九首暴雨初晴楼上晚景。[1]

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苏轼的诗现存约两千七百余首。

学术交流

2016年11月25—27日,第三届教育部名栏建设与学术期刊发展暨《暨南学报》创刊八十周年纪念高峰论坛在暨南大学隆重召开。此次论坛由暨南大学学报编辑部主办。

2016年6月6日,《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召开了“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研讨会,会议由孙升云副主编主持,学报全体工作人员参加了研讨会。

据2018年5月21日中国知网显示,《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共出版文献4942篇。

据2018年5月21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示,《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载文量为1915篇。

基本信息

作品名称;追和子由去岁试举人洛下所寄九首暴雨初晴楼

创作年代;宋

文学体裁;七言绝句

作者;苏轼

诗词正文

《追和子由去岁试举人洛下所寄九首暴雨初晴楼》

秋后风光雨后山,

满城流水碧潺潺。

烟云好处无多子,

及取昏鸦未到间。

作者简介

苏轼[2](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徽宗即位后,苏轼被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四月(1100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于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卒于常州(今属江苏)。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享年六十五岁。苏轼留下遗嘱葬汝州郏城县钧台乡上瑞里。次年,其子苏过遵嘱将父亲灵柩运至郏城县安葬。 宋高宗即位后,追赠苏轼为太师,谥为“文忠”。

苏轼在文、诗、词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而且苏轼的创造性活动不局限于文学,他在书法、绘画等领域内的成就都很突出,对医药、烹饪、水利等技艺也有所贡献。苏轼典型地体现着宋代的文化精神。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视频

《百家讲坛》 苏轼(一)人见人爱苏东坡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