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追和子由去岁试举人洛下所寄九首暴雨初晴楼」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add)
行 16: 行 16:
  
 
[[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苏轼的诗现存约两千七百余首。
 
[[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苏轼的诗现存约两千七百余首。
 +
==学术交流==
 +
 +
2016年11月25—27日,第三届[[教育部]]名栏建设与学术期刊发展暨《暨南学报》创刊八十周年纪念高峰论坛在暨南大学隆重召开。此次论坛由暨南大学学报编辑部主办。
 +
 +
2016年6月6日,《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召开了“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研讨会,会议由孙升云副主编主持,学报全体工作人员参加了研讨会。
 +
 +
据2018年5月21日中国知网显示,《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共出版[[文献]]4942篇。
 +
 +
据2018年5月21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示,《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载文量为1915篇。
 +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作品名称;追和子由去岁试举人洛下所寄九首暴雨初晴楼
 
 作品名称;追和子由去岁试举人洛下所寄九首暴雨初晴楼

於 2022年8月22日 (一) 13:28 的修訂

《追和子由去歲試舉人洛下所寄九首暴雨初晴樓》
北宋著名文學家蘇軾的詩詞

《追和子由去歲試舉人洛下所寄九首暴雨初晴樓》是宋代詩人蘇軾所作詩詞之一。

追和子由去歲試舉人洛下所寄九首暴雨初晴樓上晚景。[1]

蘇軾在詞的創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種文體自身的發展而言,蘇詞的歷史性貢獻又超過了蘇文和蘇詩。蘇軾繼柳永之後,對詞體進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終突破了詞為「艷科」的傳統格局,提高了詞的文學地位,使詞從音樂的附屬品轉變為一種獨立的抒情詩體,從根本上改變了詞史的發展方向。蘇軾的詩現存約兩千七百餘首。

學術交流

2016年11月25—27日,第三屆教育部名欄建設與學術期刊發展暨《暨南學報》創刊八十周年紀念高峰論壇在暨南大學隆重召開。此次論壇由暨南大學學報編輯部主辦。

2016年6月6日,《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編輯部召開了「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研討會,會議由孫升雲副主編主持,學報全體工作人員參加了研討會。

據2018年5月21日中國知網顯示,《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共出版文獻4942篇。

據2018年5月21日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台顯示,《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載文量為1915篇。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追和子由去歲試舉人洛下所寄九首暴雨初晴樓

創作年代;宋

文學體裁;七言絕句

作者;蘇軾

詩詞正文

《追和子由去歲試舉人洛下所寄九首暴雨初晴樓》

秋後風光雨後山,

滿城流水碧潺潺。

煙雲好處無多子,

及取昏鴉未到間。

作者簡介

蘇軾[2](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徽宗即位後,蘇軾被調廉州安置、舒州團練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四月(1100年)大赦,復任朝奉郎,北歸途中,於建中靖國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卒於常州(今屬江蘇)。葬於汝州郟城縣(今河南郟縣),享年六十五歲。蘇軾留下遺囑葬汝州郟城縣鈞台鄉上瑞里。次年,其子蘇過遵囑將父親靈柩運至郟城縣安葬。 宋高宗即位後,追贈蘇軾為太師,諡為「文忠」。

蘇軾在文、詩、詞三方面都達到了極高的造詣,堪稱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而且蘇軾的創造性活動不局限於文學,他在書法、繪畫等領域內的成就都很突出,對醫藥、烹飪、水利等技藝也有所貢獻。蘇軾典型地體現着宋代的文化精神。

蘇軾是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並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其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亦善書,為「宋四家」之一;工於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傳世。

視頻

《百家講壇》 蘇軾(一)人見人愛蘇東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