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这颗星球,知道你内心最深处的秘密(杜秀香)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这颗星球,知道你内心最深处的秘密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这颗星球,知道你内心最深处的秘密》中国当代作家杜秀香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这颗星球,知道你内心最深处的秘密

科幻小说之所以迷人,恰在于它突破了现实的壁垒,给了人类一个可以想象,也许终会实现的未来。

不得不说,《索拉里斯星》是迄今为止我读过的科幻小说里最耗时、耗精神的一部。因为,读过几页我就必须抬起头,深深呼吸,将文字带来的压抑感呼出胸口,然后再继续随着故事的主人公去经历,去探寻,去挣扎,去放弃。只能说,这绝不是一本单纯的科幻小说,这是一部披着科幻外衣的哲学作品。它展现给我们的绝不是未来世界的超能力、高科技,绝不是,而是我们善恶并存的人性,我们不为人知的内心。

故事里的“索拉里斯星”,是一颗直径比地球还大20%的星球。如同人们已知的许多星体,在经过一番探查论证后,它同样被确认为是一颗没有生命存在的星球。宇宙浩瀚无边,夜空群星闪耀,可在人类已知的范围里,银河系、太阳系,地球上的生命似乎一直是孤独的存在。就好像地球上的生机勃勃是上帝不小心遗落的种子,在宇宙的角落里渐渐繁衍、茂盛。人类的先祖不止一次仰望星空,追寻生命的本源,追问生命的意义。人类的后来者亦是孜孜以求,苦苦探索宇宙的奥妙,渴望能明了我们“来自何方,去往何处”,渴望能回答出“我是谁”?于是,寻找外星文明,寻找另外可能存在的生命,成为人类迈向星际文明的课题,也成为人类的执念与使命。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先后发射出无人星际太空船——旅行者1号、旅行者2号,它们携带著一片旅行者金唱片,唱片中载有地球上的映像及各种生物、一些科学资料和一首串烧曲“地球之声”。曲中收录了诸如鲸鱼、婴儿哭声、海浪拍打声及不同种类的音乐。所有这些,都是为了某一天真的与可能存在的太空智慧生物相遇时,作为文明接触的媒介。可惜,直到现在,旅行者号星际太空船依然孤独地踟蹰在茫茫太空,偶尔发回的照片一再演绎着太空的亘古寂寞与浩浩无边,展示着群星的生死与璀璨。据说最震撼人心的,是在它偶然一次的回眸里,地球渺若沙粒,几乎遥不可见。

即使如此,人类也从未停下探索的脚步。索拉里斯星被发现之初,表面被一片人类无法理解的海洋覆盖。这颗星球上能看到两个太阳,一颗红色,一颗蓝色,交替升起,落下,照耀着这一片人类“常识”外的海洋。人们根据直觉,在“常识”的基础上,假设了这片海洋是一个没有生命的化学聚合体,就是可以形容为一团巨大的胶体覆盖着整个星球表面。只能说,相较于宇宙的浩瀚神秘,人类对世界的认知还是太有限了,人们的思维一直在地球和人类的概念里绕圈子,对生命的定义也是“认知”与“常识”里的狭隘。仅仅三年后,就有研究者指出那片海洋是一个生命体,对,另一个概念里的或者超出我们认知的生命体。之后的一百年里,一批又一批的科学家、天文学家登上索拉里斯星。

人类历史中人为制造的人间惨剧比自然灾害更惨烈,但人类历史同样闪耀着人性的光芒。人性本善?人性本恶?自古以来人们就各执己见,争论不休。去往索拉里斯星的宇航员们和无数为人类发展做出牺牲的人们则更让我们相信人性本善。他们为了探寻一颗陌生的星球而一往无前。经过无数次探查、研究,他们渐渐发现那片海洋不止有生命,还有思想,有情绪,有行为能力,更有心理活动,他们称它为“模仿体”。而之前适用于我们且一再被论证为真理的物理定律,在那片海洋面前统统失去了效力。于是,各种假设、各种假说、各种论著、各种定论,纷纷问世,只是,那片海洋依然是一个未解之谜。

顺理成章,于是,有了下面的故事。宇航员凯尔文历经漫漫太空之旅来到索拉里斯星的飞船上。可他看到的不是欢迎他的队友,不是忙碌的机器人,不是整洁到冰冷的船舱,而是一片混乱狼藉,飞船上的三位科学家、宇航员,似乎也都陷入某种疯狂状态,甚至有一位已经自杀身亡。当然,接下来等待我们阅读的故事,也不是通常意义上科幻小说里描绘的未来世界的废墟或神迹,更没有通常故事里的爱情与奇遇,而是时时萦绕在心头的惊悚与压抑。神秘未知的星球,陷入疯狂的队友,陌生的飞船,未解的疑团,一下子扑面而来。这倒很有几分阿婆——阿加莎惊悚悬疑小说的味道了。

没等解开眼前的谜团,他就遭遇到了最不可思议的事情。他一觉醒来,发现在红色太阳的照耀下,房间里多了一位“客人”。而这位“客人”是他自杀死去多年的女友,哈丽。她是他过去人生里的伤痛,是不能回首的记忆,是悔恨难当的自责。而现在,她竟然活生生地出现在了他的眼前,可触可摸,可看可闻。他陷入深深的分裂,分不清眼前的一切是一场梦,还是从前的事是梦一场。在几近疯狂与崩溃的同时,他苦苦思索,忽然恍然大悟。飞船上的一切混乱疯狂,一切疑惑异常也渐渐明了。原来,飞船上的他们三个人都有一个不请自来,用尽各种手段也不能消失的“客人”,而这个“客人”恰恰都是他们内心最不愿示人的记忆。而制造“客人”的,就是眼前这片在两个太阳轮流照耀下时而平静,时而活跃的海洋。19世纪末,尼采曾宣告“上帝死了”,可分明眼前的海洋就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上帝”,它将人的精神或者说内心活体解剖,从中窃取某段记忆,然后制造出一种物质化的投射产物。

凯尔文还发现眼前每天眺望的这片海洋,更像一面镜子,映射着每个人的内心,映射着另一个不太熟悉的自己,让自己真正的正视和审视自己。这不能不让人想起《盗墓笔记》,能根据人的意识和记忆,复制出另外一个人的青铜神树,与此颇有些异曲同工。有人说,人类最古老、最强烈的情感便是恐惧。而真正的恐惧从来不是可见、可闻的血腥画面或缠着白布条的木乃伊,是未知,一种无法解释、源自人类理解之外的未知。可就算恐惧,就算明明知道眼前的“客人”,不过是大脑中最持久的记忆痕迹,他却依旧动了心,动了情。只是,眼前的人只能生存在这片海洋存在的地方,离开了,便是消亡的结局。所以,他们,其实没有选择。

几番纠结、挣扎、痛苦,他们启动了实验,启动了“湮灭器”,让他们陷入疯狂的“客人”,终于消失了。他们没有如释重负,有的,只是若有所失……

本书的译者说:“他人有可能是自己的天堂,但自己绝对是自己的地狱。”嗯,此话扎心。我更喜欢书封上的另一句话:“这颗星球,知道你内心最深处的秘密。”[1]

作者简介

杜秀香,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济南市作家协会会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