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过年(陆续)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过年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过年》中国当代作家陆续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过年

时间总是快的让人猝不及防,一眨眼就是一天,一回头又是一年。2024年春节又临近啦。小时候老盼着过年,那时候物质匮乏,过年小孩子有新衣穿,过年小孩子有大鱼大肉吃,过年小孩子有零食吃,过年小孩子可以玩鞭炮,过年小孩子可以收压岁钱.....

过了腊八,大人们就开始张罗着办年了。首先是奶奶开始炒年货了,苕壳子、玉米子、米皮、玉米皮、荞麦皮、蚕豆、豌豆,最后炒花生。奶奶从早上开始一直炒到晚上,她背有点微驼站在柴火灶旁,系上洗旧了的海军男色围裙,用黑色的沙粒在柴火锅上慢慢的翻炒着。那时的我十来岁了,给奶奶当下手,专门烧火,别看烧火,这也是个技巧活儿,火不能烧太大,也不能太小了,如果火烧大了,外面就糊了,里面没有熟,火太小了,东西就炒不脆。花生最后炒,不让我们吃,那个年代,花生是最好的零食,过年用来招待家里拜年的客人所用。

接着,是母亲去集市上买回来很多布,准备给我们姊妹五个做过年的新衣服。预约好裁缝,日子到了接她到家里,给我们量身做新衣服。当时我们个儿都不高,衣服做的很大,说是可以多穿几年。到了三十晚上吃过年夜饭,母亲烧了一锅热水,让我们一个个的洗澡洗头,临睡前,母亲会把新衣服套好,让我们试试,试着新衣服,别提多高兴。

开心的事是玩鞭炮了,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不仅象征着喜庆,也预示着过年了。我的童年时很幸运的,平时除了上学外,我们还帮着大人分担家务活,哥哥们负责全年的柴火,每到放暑假的时候,他们三兄弟就上山砍柴,一个暑假,哥哥们砍的柴可以塞满家里的楼。因为过去的房子都是零三的平房,底下是住人屋,顶梁上都是木质的,装上木板,用木梯子爬上去,可以放柴火、粮食等等。我的任务是烧柴火做饭,那时买不起玩具。夏天港里摸鱼,冬天雪地捕鸟都是二哥的拿手活儿,随时把我待在他左右。只有过年的时候,大人们给我们买些鞭炮。记得有大挂鞭,小挂鞭,一百头的,三百头的等,我们小心翼翼的把这些挂鞭拆开,变成一个个小炮,然后再一个个的去燃放,目的就是慢慢的享受着零零的挂炮。左手拽着几个小炮,右手点着一根香,一一燃放。当小炮点燃后,需要掌握好燃放的时间,早扔出去就会变成哑炮,必须在小炮即将爆炸的一瞬间扔出去,这样才可以换来叭叭的鞭炮声。这才是儿时浓浓的年味儿。

接下来就是母亲置办年货,平常吃的品种少的可怜,平常一般三个菜,用陶钵子盛着,一钵子南瓜,一钵子腌菜,一钵子萝卜。过年就不一样了,母亲想着法子为我们姊妹五个准备丰富的食物。有烫豆丝、做高粱粑、米粑,还有打糍粑,打豆腐、炸藕丸子、萝卜丸子、肉丸、鱼炸、豆腐果、荞麦皮子、米皮子、玉米皮子等等,可见吃的是很多吧。烫豆丝,在头一天晚上,把米洗干净,浸泡好,第二天用水桶挑着去隔壁奶奶家用磨子磨。磨时不能只放米,还要带水,放入磨子里磨,磨出来湿湿的米浆,流入磨子底下的放好的木盆子里。母亲推着磨子,我还是当助手,往磨子里小圆孔里用勺子舀米放入,配合着母亲,做好前期的工作努力着做一名能干的“小帮手”。这些都是很费工的活,一旦米磨了一个上午,吃过中饭,我们就开始下步工作。母亲用洗干净的长方形不锈钢的盘子、毛刷、筷子、簸箕,还有柴把。我负责烧火,母亲在柴火锅里倒入了大半锅的水,我在灶中加柴生火,棚柴火焰高,把火烧的大大,锅里的水很快烧热,只看见看见盖上木盖上四周冒着白色的气。母亲揭开锅盖,用刷子在方形盘子里四周刷上一层油,这样不会粘上,用勺子舀好米浆,沿着方形盘子四周放入米浆,均匀的在方盘内流入,再放入烧热的水上面,方盘像一艘“小船”漂浮在锅锅里面。很快,白米浆变成了米白色的豆丝皮。母亲手很麻利提起烫好的一块,又放入另一块进去,用一只筷子把已熟的豆丝皮四周一划,迅速的卷起豆丝皮,放入准备好的簸箕上,后面一直重复的做着这些动作,纸直至豆丝皮全部烫好。

高粱粑和米粑做起来也是个细活儿,用高粱拿机子碾成高粱粉和米粉子,用筛子慢慢的筛一遍,把粗糙的倒出来。再用大盆子把米粉子、高粱粉子调成面团,揉均匀。用干净的蒸布把面盖好。用竹子做的蒸折子铺上已打湿的蒸布,锅里放入少量的水加热。然后将面粉扯成小剂子,用手搓成光光滑的小圆球,将小圆球按压成小饼,然后放入针布上,摆放整齐,折子放满就放入已经加热的锅中,烧大火加热,蒸个二十多分钟就熟了。我们小孩子喜欢吃刚刚蒸好的米粑粑和高粱粑粑,然后蘸上白糖,咬上去软软的糯糯的,美味无穷。

接着是打糍粑。先把糯米洗好,装进木制的水桶里泡着,柴火锅里放水加热,用木质的甑放进锅里,用泡好的糯米放进甑里,盖上木盖子加热蒸熟。蒸熟糯米饭用盘子把它盛起来,放入已经准备好的石臼里。爸爸和叔叔等几个男子汉,用杵槌舂石臼里的糯米饭,三个人你一下,我一下,他一下,很有节奏的舂着,还不时的喊着一二一,石臼里的糍粑差不多要捣个把小时,直至没有米粒为止。这确实是一个力气活,父辈们都干劲十足。最后,母亲把捣好的糍粑用打湿的蒸布包起来,放入簸箕里,扯成一小团一小团,粘上黄豆粉和白砂糖,分给大家,扯在手里吃着又香又甜的糍粑,心里美滋滋的。后面母亲又把那把扯好的小圆拍成小圆饼,晾干放置。随着时代的变迁,儿时的这些习俗已悄悄淡去。

后面还有打豆腐,炸丸子、翻饺.......最隆重最难忘的的还是那年夜饭。年夜饭是那个年代最重要的一顿晚餐,又称除夕之夜,团圆夜,守岁,除旧迎新。母亲早早的去市场买了些家里没有的菜,父亲劈柴生火,母亲开始洗菜、切菜、炖、卤做好准备工作。只见父母亲在厨房里忙忙碌碌的身影。母亲非常有本事,做啥都是能手。年夜饭我们就不帮忙了。到了下午五点左右,一道道香喷喷的菜炒好了,用大脸盆装的大鲤鱼年年有余、红烧肉红红火火、烧鸡、香菇炒肉、肉丸子团团圆圆、烧猪蹄儿、竹笋炒肉节节高、黑木耳炒肉、粉蒸肉。清炒菜苔,一共是十个菜,象征着事事如意。记忆最深刻的还是母亲做的年夜饭那盘红烧肉,母亲用五花肉用水洗干净,放入锅中加水,加入盐,煮到用筷子处进去软软的,就拿起来切成块状,倒入锅中,放入八角、茴香、酱油,用小火慢慢的炖,最后倒入切好的大蒜起锅,吃起来软软的又又很Q弹,肥而不腻,至今回味无穷。菜做好了,父亲开始把菜端到堂屋的八仙桌子上,摆好碗筷倒入,倒上白酒和香槟酒,还用一个小陶壶为爷爷温酒。父亲和哥哥们开始点放鞭炮,团年饭开始了,年也开始了。我望着一桌子香喷喷的美味佳肴,急不可待的,想立刻用筷子去夹。父亲和爷爷没有动筷子,我们任何人都不能先吃。父亲终于提杯了,我们一起举杯,辞旧迎新,相互祝福。外面的炮声轰隆隆的不断,除夕之夜,万家热闹非凡。饭吃到中途中,爷爷笑眯眯的给我们发压岁钱,每人发一张紫色的五角钱,我们接过爷爷的压岁钱嘴巴笑得合不拢。除夕之夜,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聊着,笑着,祝福着......这才有年的味道。

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也逐渐长大,父亲已经老了,母亲已经不在了。生活水平也不断的提高,思想和观念也都在慢慢的改变。当今的年,物质非常丰富,要啥有啥,想吃啥就有啥,但是,再也吃不出童年的那种年的味道。那时候的年,既有年味,又有家的味道,更有亲情的寄托...... [1]

作者简介

陆续,1974年3月生于湖北黄石陆柏林湾,在詹爱宇社区工作,爱好运动,旅游,朗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