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轮虫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轮虫,英文名rotifer,亦作wheel animalcule。袋形动物门(Aschelminthes)轮虫纲(Rotifera或Rotaria)近2,000种微小无脊椎动物的统称,其中袋形动物门包含担轮动物门。轮虫因它有初生体腔,新的分类系统把它归入原腔动物门(Aschelminthes)。常见的有旋轮属(philodina)、猪吻轮属(Dicraniphorus)、腔轮属(Lecane)和水轮属(Epiphanes)等。轮虫形体微小,长约0.04-2毫米,多数不超过0.5毫米。它们分布广,多数自由生活,有寄生的,有个体也有群体。废水生物处理中的轮虫为自由生活的。身体为长形,分头部、躯干及尾部。头部有一个由1-2圈纤毛组成的、能转动的轮盘,形如车轮故叫轮虫。轮盘为轮虫的运动和摄食器官,咽内有一个几丁质的咀嚼器。躯干呈圆简形,背腹扁宽,具刺或棘,外面有透明的角质甲腊。尾部末端有分叉的趾,内有腺体分泌粘液,借以固着有其他物体上。雌雄异体。卵生,多为孤雌生殖。

轮虫广泛分布于湖泊池塘江河、近海等各类淡、咸水水体中。甚至潮湿土址和苔藓丛中也有它们的踪迹。轮虫因其极快的繁殖速率,生产量很高,在生态系结构、功能和生物生产力的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轮虫是大多数经济水生动物幼体的开口饵料。在渔业生产上有颇大的应用价值。轮虫也是一类指示生物,在环境监测和生态毒理研究中被普遍采用。 [1]

特点构成

特点

  1. 轮虫的头部前端扩大成盘状,其上方有一由纤毛组成的轮盘,称头冠(corona),是运动和摄食的器官。身体其他部分没有纤毛。即具有纤毛环的头冠。
  2. 消化道的咽部特别膨大,形成肌肉很发达的咀嚼囊(mastax),内藏咀嚼器(trophi)。即有内含咀嚼器的咀嚼囊。
  3. 体腔两旁有一对原肾管,其末端有焰茎球。即有末端具有焰茎球的原肾管。

总之,轮虫的主要特征是具有头冠、咀嚼囊和原肾管。

构成

多数轮虫身体由头、躯干和足三部分组成(有的无足)。

分类

一旋轮虫型

分割成左右2个对称的轮盘,各具一短柄,口位于腹面中央两短柄之间。具此头冠者多为底栖种类。

二水轮虫型

口和口围区位于头冠腹面,后者具一圈粗状刚毛(假轮环)。

三晶囊轮虫型

口围区极度缩小,只在口孔周围有一段很不发达的纤毛、围顶纤毛发达但在背、腹面中央间断。盘顶区相当宽阔。在这一区域内常有刺状或棒状的感觉机构。具该类头冠者概为典型的浮游轮虫。

四巨腕轮虫型

围顶带形成上下两圈纤毛环。上环叫轮环。下环叫腰环。口位于二者之间。适应于浮游生活。

五聚花轮虫型

围顶带呈现马蹄形。背面下垂口和口围区位于此。致使口位于头冠的背侧。适应于浮游生活。

六胶鞘轮虫型

整个头冠呈漏斗状。上缘常形成几个(1,3,5,7个)裂片。其上有刺毛。口深陷漏斗底部。此漏斗实际为口围区而围顶带已消失,适应于固着生。

四槌枝型

槌钩由许多长条的齿密集排列一起,槌柄宽而短,隔成三段,砧基短而粗壮,左右砧枝各呈三角形,内侧常有细齿。它与巨腕轮虫型头冠结合,簇轮亚目都属于此类。包括浮游、底层和固着生活三种方式,依靠头冠纤毛运动形成的水流旋涡,沉淀取食水中微小的生物和腐屑。

五枝型

槌钩最为发达,呈2个半圆形的薄片,其上有很多平行的肋条,其中有2-3个(或部分)肋条比较粗壮,肋条的内端形成箭头状的齿;砧枝较小,为三棱形长条,砧基和槌柄都退化。枝型咀嚼器与旋轮虫型头冠结合,是蛭态亚目的主要特征。适应于沉淀取食。

六钩型

砧基和槌柄都极退化,砧板宽阔近乎半圆形,槌钩系极少数长条状的齿组成,除外还有副槌钩,它把砧板和槌钩紧密联结起来。这类轮虫用槌钩来撕碎闯入陷阱的大型生物(如枝角类、桡足类等)。适应于伏击取食方法。多数营固着生活,极少数营浮游生活。

咀嚼器类型

不同的轮虫它的咀嚼器各部分发达的程度不同,形态上变化很大,形成不同的咀嚼器类型。常见的咀嚼器类型有:

  1. 槌型 所有咀嚼板都比较粗壮而结实,槌钩弯转。中央部裂成几个长条齿,横置于砧板上。通过左右槌钩运动,不断地嚼碎食物。
  2. 枝型 砧基与槌柄已高度退化,且砧枝缩小,为一三棱形的长条,左右槌钩最为发达,各为半圆形的薄片,两半合成圆形,各自其上有许多平行的肋条。
  3. 槌枝型 槌钩为许多长条齿排列组成,槌柄短宽,显著地隔成三段。砧基短粗,左右砧枝呈长三角形,内侧具细齿。
  4. 砧型 砧枝特别发达,内侧具1-2个刺状突起。砧基已缩短,槌柄退化仅留痕迹,槌钩也变得较细。能突然伸出口外以捕获食物入口。
  5. 梳型 砧板为提琴状,槌柄复杂,其中部分出一月牙形弯曲的枝。在槌柄前有一前咽片,常比槌钩发达。吮吸取食为主。
  6. 杖型 砧基和槌柄都细长呈杖型。砧枝呈宽阔的三角形,槌钩一般有1-2个齿。槌钩能伸出口外,攫取食物并把它咬碎。具此咀嚼器的轮虫系凶猛种类。
  7. 钳形 槌柄很长,与细长的槌钩交错在一起呈钳状,砧基较短,砧枝长而稍弯,也呈钳状,其内侧有很多锯齿。取食时钳形咀嚼器能完全伸出口外,攫取食物。
  8. 钩型 砧基与槌柄已高度退化,砧枝宽阔而发达,槌钩系由少数长条箭头状的齿所组成。

生活特性

生活习性

运动

多数轮虫主要借头冠纤毛的转动作旋转或螺旋式运动,另一些有附肢的种类如三肢轮虫、多肢轮虫、巨腕轮虫等则借此作跳跃式运动。轮虫的尾部虽不是主要运动器官。但它的摆动无疑可以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当足腺分泌物粘着在基质上时,还会以此足作圆心转圈运动。三肢轮虫的后肢不能活动。但在运动中可起舵的作用。无论哪种运动方式。其速度一般<0.02cm/S。轮虫缓慢的运动正是其成为水产动物幼苗开口饵料的有利条件。

食性

多数轮虫靠轮盘纤毛环向同一方向的转动使水形成旋涡。其中适口的细菌、单胞藻和腐屑等便被沉入口中,过大的物体被口围纤毛拒之于外。实验表明,多数滤食性轮虫的适口食物< 5 µm,最适5-10 µm;另一部分大型种类如晶囊轮虫则倚仗其特殊的头冠和砧型咀嚼器扑食原生动物、其它轮虫、小型甲壳动物等。当然与这类食物大小差不多的大型浮游植物、有机碎屑等也在取食之例。

取食方式

轮虫的取食方式不同,食物的类别各式各样。它们的取食器官虽能排除一些异物。但也仅局限于颗粒大小而对食物的质量难有选择性。现已查明,某些单胞藻如小球藻Chlorella、扁藻Platymonas等饲喂轮虫的效果较裸藻属Euglena、裸甲藻Gymnodinium为好。这里除细胞大小、运动速度外可能还有营养成分和毒性问题。

生活方式

轮虫的基本生活方式有两类。一类营浮游或兼性浮游生活;另一类营底栖、附着或固着生活。

隐生特性

轮虫有隐生(cryptosis)的特性。环境条件恶化,如水体干涸,温度不适宜时,某些种类可以停止活动,如死一般,代谢几乎无法测量,当环境适宜时又复苏,称为隐生。进入隐生必须缓慢干燥若干天。已有记录隐生动物抗温可达150-200摄氏度几分钟至几天,短时间接近绝对零度仍能复苏。已知道甘油和海藻糖对于其生物大分子的晶体化和保存是必要的。甘油可以保护组织免于氧化,取代水结合到生物大分子上;海藻糖则能取代膜上的水分子。

生态分布

轮虫广泛分布于各类淡水水体中,在海洋、内陆咸水中也有其踪迹。但种量稀少。部分具一定耐盐性的种类可在河口、内陆盐水以及浅海沿岸带的混盐水水体中生活,甚至大量繁殖。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