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车辙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车辙

车辙是车辆在路面上行驶后留下的车轮的压痕。 过去,人类广泛应用马车,在泥土路上走,由于土路较软,车过后路面就有压痕,雨后,路面有泥水压痕更深。古人云:“前面有车,后面有辙。”车走多了,路上留下两条平行的很深的车辙。 现代路面车辙是路面周期性评价及路面养护中的一个重要指标。路面车辙深度直接反映了车辆行驶的舒适度及路面的安全性和使用期限。路面车辙深度的检测能为决策者提供重要的信息,使决策者能为路面的维修、养护及翻修等作出优化决策。[1]

热点

近日召開的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2019年度考古成果交流報告會上﹐秦嶺公佈的這一研究成果引發學界關注。

據介紹﹐考古人員在遺址南城門附近發現了早期道路路面。路面之上﹐多處車轍痕跡寬0.1至0.15米﹐最深處0.12米﹐最明顯的一條長達3.3米。其中﹐一段車轍雙條並進﹐間距0.8米﹐被專家們初步判斷為“雙輪車”車轍印跡。[2]

深度测定

第一类为人工检测,即用检测横竿横跨在车辙上部,并用尺量出横竿与车辙底部的间距。采用这种方法其效率是极低的,并只能随机抽样检测路面车辙深度。

第二类为自动检测,既采用路面车辙自动测定车自动检测路面车辙深度。其方法就是利用横向布置的一排激光、超声、红外或其它非接触式位移传感器来快速连续测定路面车辙深度。其原理是在检测车的前端上安装配有非接触式位移传感器的横梁,并把传感器同车内的电脑相连,通过电脑对传感器测得的数据进行自动处理以获得路面车辙深度指标。随着公路建设的发展,路面车辙深度的自动检测将成为主要的检测方法,也将是路面施工、验收、养护、评价和管理部门必备的仪器。[3]

沥青路面车辙分类

失稳型车辙。是由于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不足引起的,因路面结构层在车轮荷载作用下内部材料的横向流动引起位移而形成的。当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不足时,在外力作用下沥青路面常会产生这种车辙。

结构型车辙。是由于路面结构整体刚性不足,由荷载作用下产生的永久变形积累造成的,这种变形主要是由于路面基层、垫层的竖向永久压缩变形和土基的固结造成的。

磨耗型车辙。是由于沥青路面表面层的材料受车轮磨擦和自然环境因素作用下持续不断损耗而造成的。在路面车辙中,一般以失稳型车辙为主。当土基和基层垫层的承载力明显不足或压实不足时,结构型车辙比较明显;当沥青结合料明显偏少或者粘附性明显不足或寒冷地区沥青发硬变脆,造成沥青混合料松散时,磨耗型车辙比较明显。[4]

史前文明,1400万年前这么大的车辙轮印,UFO形成的?

参考文献

  1. 车辙(車轍). [2020-1-14]. 
  2. 河南淮陽發現中國最早的車轍. [2020-1-14]. 
  3. 自动化路面车辙检测及的分析仪(亚普勒斯车辙仪). [2020-1-14]. 
  4. 沥青路面几种类型车辙的成因分析与防治. [20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