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躁狂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精神狂躁症 原图链接
厦门一男子躁狂症发作 三个月花费近两千万 原图链接
躁狂症-心情太好也可能是一种病 原图链接
凯瑟琳泽塔琼斯不堪压力 患躁狂症入院治疗 原图链接
你以为你只是情绪失控,有时它也叫躁狂症 原图链接


躁狂症(Mania)是指以心境显著而持久的高涨为基本临床表现并伴有相应思维和行为异常的一类精神疾病,是躁狂抑郁症的一种发作形式。以情感高涨、思维奔逸、以及言语动作增多为典型症状。通常有反复发作倾向,缓解期精神状态基本正常,预后一般较好。病因仍未明,但大量资料提示,躁狂症与遗传因素有关,但无足够的证据说明本病是一种遗传性疾病;而心理社会因素起触发媒介的作用。本病多见于成人,但各种年龄均可发生。[1]

病因

一、遗传因素。

二、体质因素:循环型人格的主要特征是好交际、开朗、兴趣广泛、好动、易兴奋乐观、也较易变得忧虑多愁。中胚叶型骨骼、肌肉发达、结缔组织充实的病人,比外胚叶型体格纤细娇弱的人患病较多。

三、中枢神经介质的功能及代谢异常。

(一)中枢去甲肾上腺素能系统功能异常。

(二)中枢5一羟色胺能系统功能异常。

(三)多种胺代谢障碍假说。

(四)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

四、精神因素:

躁狂抑郁性精神病的发病可能与精神刺激因素有关,但只能看作诱发因素。

疾病分类

目前在临床上常用的精神疾病诊断分类标准: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精神疾病的国际分类法系统(ICD-10),美国分类法系统(DSM-Ⅳ)。《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中关于躁狂症分类如下: *[2]

1、轻性躁狂症(轻躁狂):

(1)、无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症;

(2)、有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症。

2、复发性躁狂:

(1)复发性躁狂症,目前为轻躁狂;

(2)复发性躁狂症,目前为无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

(3)复发性躁狂症,目前为有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3]

临床表现

躁狂状态的主要临床症状是心境高涨,思维奔逸和精神运动性兴奋。

1、 心境高涨:

病人表现轻松、愉快、兴高采烈,洋洋自得,喜形于色的神态,好像人间从无烦恼事。心境高涨往往生动、鲜明、与内心体验和周围环境相协调,具有感染力。病人常自称是“乐天派”、“高兴极了”、“生活充满阳光,绚丽多采”。情绪反应可能不稳定、易激惹,可因细小琐事或意见遭驳斥,要求未满足而暴跳如雷,可出现破坏或攻击行为,有些病人躁狂期也可出现短暂心情不佳。

2.思维奔逸:

联想过程明显加快,概念接踵而至,说话声大量多,滔滔不绝。因注意力分散,话题常随境转移,可出现观念飘忽,音联意联现象。病人常有“脑子开了窍”、“变聪明了”、“舌头跟思想赛跑”的体验。

3.自我评价过高: 

在心境高涨背景上,自我感觉良好。感到身体从未如此健康,精力从未如此充沛。才思敏捷,一目十行。往往过高评价自己的才智、地位、自命不凡,可出现夸大观念。

4.精神运动性兴奋、躁狂病人兴趣广,喜热闹、交往多,主动与人亲近,与不相识的人也一见如故。与人逗乐,爱管闲事,打抱不平。凡事缺乏深思熟虑,兴之所致狂购乱买,每月工资几天一扫而光,病人虽终日多说,多动,甚至声嘶力竭,却毫无倦意,精力显得异常旺盛。

5.食欲、性欲一般是增强的,睡眠需求减少。

病程特征和典型表现

发病年龄早,多在45岁以前发病,首次躁狂发作多发生青年期,起病较急,可在数日内发展到疾病状态。成人发病者需仔细询问既往是否有不典型的、轻度而短暂的抑郁,如果有,应诊断为双相障碍。

典型发作表现:为发作性病程,间歇期正常,易反复发作。躁狂发作时,情感高涨,言语增多,活动增多,即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4]

疾病危害

躁狂障碍如不治疗,易反复发作,长期的反复发作,导致患者疾病慢性化、人格改变和社会功能受损。由于病前的人格和疾病症状的影响,患者酒依赖、物质滥用、药物依赖发生率高。躁狂状态时,由于易激惹、冲动控制能力弱,判断力受损而做出非理智行为,有可能出现行为轻率、不顾后果,随意挥霍、盲目投资,乱交友、乱性行为,伤人、毁物。因此,一旦确诊躁狂状态积极治疗,避免不良的后果发生。

诊断

一、症状标准:以情绪高涨或易激惹为主要特征,且症状持续至少一周,在心境高扬期,至少有下述症状中的三项:

l.言语比平时显著增多;

2.联想加快,或观念飘忽,或自感言语跟不上思维活动的速度;

3.注意力不集中,或者随境转移;

4.自我评价过高,可达妄想程度;

5.自我感觉良好,如感头脑特别灵活,或身体特别健康,或精力特别充沛;

6.睡眠的需要减少,且不感疲乏;

7.活动增多,或精神运动性兴奋;

8.行为轻率或追求享乐,不顾后果,或具有冒险性;

9.性欲明显亢进。

二、严重程度标准,至少有下述情况之一:

1.工作、学习和家务劳动能力受损;

2.社交能力受损;

3.给别人造成危险或不良后果。

三、鉴别诊断

1、精神分裂症

①精神分裂症青春型发作与躁狂发作相鉴别,前者也在青年期起病,表现兴奋、话多、活动多。但主要特征是言语凌乱,行为怪异、杂乱、愚蠢、幼稚等怪异表现,思维、情感和行为不协调,为不协调的精神运动性兴奋。躁狂发作是在情感高涨基础上出现的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情绪愉快、高涨,有感染力。

②躁狂发作时可伴随精神病性症状,应注意鉴别。躁狂发作是以情感障碍表现为主导症状并贯穿于整个病程,情感高涨伴随思维和行为改变,发作间歇期正常。而精神分裂症表现是以幻觉、妄想、思维逻辑障碍等怪异为主要表现,与内心体验和周围环境不协调,发作间歇期多残留不同程度社会功能缺损。

2、继发性躁狂发作

躁狂发作可由脑器质性疾病、躯体疾病、某些药物和精神活性物质(如酒精、冰毒等)引起,二者鉴别点如下:继发性躁狂发作应有明确的脑器质性疾病史、躯体疾病史,有药物和精神活性物质使用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有相应的改变,可出现意识、记忆、智能问题;情感症状随原发疾病病情好转而好转,随原发疾病病情的加重而加重。

躁狂症和与双相躁狂发作鉴别:需仔细询问既往是否有不典型的、轻度而短暂的抑郁,如果有,应诊断为双相障碍。双相Ⅰ型:躁狂发作明显且严重,又有重性抑郁发作;双相Ⅱ型:躁狂发作一般较轻,其抑郁发作明显而严重;双相其它型:躁狂或抑郁发作均不严重。

3、人格障碍

情绪变化是人格问题还是疾病,注意人格是一个人一贯的情绪和行为模式,而躁狂发作有明显的起病时间,病理性情绪需持续一定的时间。

疾病治疗

1、治疗原则

①早期识别,早期治疗,足量足疗程治疗,全程治疗。

②采取综合治疗,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社会干预和危机干预,以改善治疗依从性。

③长期治疗,躁狂发作复发率很高,需要树立长期治疗的理念;

④患者和家属共同参与治疗,因需要家庭给予患者支持、帮助。

2、药物治疗

①以心境稳定剂治疗为主,心境稳定剂可以治疗和预防发作,在心境稳定剂基础上,根据病情需要联合其他药物;

②及时监测药物的作用和副作用,根据情况调整药物,联合用药时,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③躁狂状态 首选一种心境稳定剂治疗,根基病情需要,及时联合用药,联合另一种心境稳定剂,或抗精神病药,或苯二氮卓类;

④心境稳定剂 常用的有碳酸锂和抗抽搐剂两类,抗抽搐剂包括丙戊酸钠,丙戊酸镁,卡马西平,拉莫三嗪; [5]

⑤抗精神病药 主要是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如喹硫平、奥氮平、利培酮、阿立哌唑、齐拉西酮等); [6]

⑥镇静催眠药 苯二氮卓类(安定等)。

3、心理治疗

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加上心理治疗。识别和改善患者不良的认知模式、情绪和行为模式,提供危机干预,向患者和家属宣传疾病知识,以提高治疗疗效,提高社会适应性及改善社会功能,提高依从性、减少复发。

4、治疗疗程

树立长期治疗的理念,采用综合治疗。

①急性治疗期 控制急性期兴奋。疗程:一般6-8周;

②巩固治疗期 巩固急性期治疗效果,防止症状波动。疗程: 2-3月,药物剂量一般维持原剂量不变。

③维持治疗期 防止复发,恢复社会功能。在仔细观察下逐渐减少非心境稳定剂剂量。维持治疗应持续多久尚无定论,维持治疗的药物剂量和用药持续时间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而定,因人而异,治疗方案个体化。多次发作者,可在病情稳定达到既往发作2-3个循环的间歇期或维持治疗2-3年后,边观察边减少药物剂量,逐渐停药。在停药期间如有复发迹象,及时恢复原治疗方案,缓解后给予更长时间的维持治疗期。发病年龄早,有阳性家族史者应维持治疗。

疾病预后

躁狂发作是发作性病程,发作间歇期缓解正常,如能积极治疗,可以维持病情稳定。但是,如不进行有效的治疗和维持治疗,复发率高。长期反复发作造成疾病发作越来越频繁,正常间歇期缩短,快速循环,难以治疗,残留症状,慢性状态,人格改变,社会功能损害。因此,需树立长期治疗的理念、综合治疗的治疗理念,防止病情复发。

预后良好的因素包括:病前性格良好,社会适应能力良好,急性起病,病程短,发病前存在明显的心理社会应激或躯体疾病,发病年龄晚,获得早期治疗,治疗效果好,家庭和社会支持系统好,无反复发作史,无精神疾病家族史,没有合并人格障碍、焦虑障碍、、药物依赖、精神活性物质依赖、躯体疾病等。反之预后不佳。

疾病预防

心理社会因素因素在发病和复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需要注意心理调节:

①学习心理卫生知识,掌握心理调试方法,培养乐观、积极、健康的性格,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保持良好的心态;

②矫正不良行为模式,如冲动盲目、不顾后果;

③避免不良的社会心理因素,避免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生活不规律、经常熬夜的生活状态,适当给自己减压和放松。

早发现、早治疗,防复发

①注意识别焦虑、抑郁、愤怒、厌倦的情绪等不良情绪,注意识别疾病的早期表现,早发现,早咨询,有病尽早治疗;

②躁狂易反复发作,树立长期治疗的理念,学会监控自己的情绪变化及应对策略,掌握疾病的管理能力;定期门诊复查,与医生沟通,监测病情和药物副反应,维持病情稳定,防复发;

③避免病情反复发作,造成疾病难以治疗护理,功能损害。

疾病护理

①尊重、理解、接纳、关心、支持、帮助患者;

②正确认识疾病,支持患者积极治疗、尽早治疗,反复发作者树立长期治疗的理念,定期门诊复查,与医生沟通,监测病情和药物副反应,维持病情稳定,防复发;

③病情不稳定时,注意防止自伤自杀,冲动伤人,及早就诊治疗,做好心理疏导。处于激越及严重躁狂状态时避免冲突,避免激惹患者;

④学习疾病知识和治疗知识,帮助患者观察病情,及时应对病情变化,采取正确的应对策略,避免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伤害;

⑤平日注意帮助患者培养良好的性格,矫正不良的认知模式和行为模式,学习心理调节的方法,避免不良的社会心理因素,避免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

视频

躁狂症的一分钟科普!

情绪管理工作坊 第十三堂课•躁狂症

双相情感障碍(抑郁&躁狂)——病因、症状、治疗(科普视频)

参考资料

  1. 沈渔邨. 精神病学第5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年. 
  2.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 [23 三月 2020] (中文). 
  3.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编.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 济南: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 年. 
  4. 中华医学会编. 中国双相障碍防治指南. 北京: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9年. 
  5. 王牮, 姜文娟, 童俊; 等. 拉莫三嗪与碳酸锂在躁狂症治疗中的对照研究. 中华医学实践杂志. 2006. 
  6. 刘欣. 利培酮、氯丙嗪合并碳酸锂治疗躁狂症的临床对照研究. 中国民康医学. 2006, 020 (16): 1849-1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