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跨界创作的魅力-读王大可(北城纪事)(杜建英)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跨界创作的魅力-读王大可(北城纪事)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跨界创作的魅力-读王大可(北城纪事)》中国当代作家杜建英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跨界创作的魅力-读王大可(北城纪事)

当下,跨界已经成为一种新兴潮流,无论是在职场还是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跨越自己的界限,尝试新的事物,拓宽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在文学创作中,很多作家也在尝试跨界写作。这是一个可以让作家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用自己的才华纵横捭阖,来演绎万千故事的创作途径。跨界作家涉猎多种文学体裁,打破阻碍自己创作发展的思维定式,更好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和能力,就能创作出体现个人社会价值的好作品。

王大可的小说《北城纪事》就是这样的跨界作品。王大可在金牛作协新书分享会上讲道,他没有从事科研工作的经历,也没有与科研人员的近距离接触,但他接受了为新金牛三部曲的创作任务。他认真思考,如何才能反映新金牛日新月异的巨变,首要的是揭示科技领先的作用;如何才能体现新金牛科技引领的地位,重要的是表现高科技的实力;如何才能呈现新金牛科技创新的高水平,主要的是人才资源的培养。王大可找到了科技题材创作的方向,他敢于用自己的文学功底去挑战高科技专业的生疏,敢于用自己的笃志勤奋去挑战高科技专业的生僻。王大可选择科技题材的创作开始了突破自己创作的跨界。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小说《北城记事》以上世纪80年代初到本世纪20年代初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国防保密山川基地“三线建设”艰难的科技创业故事。续以改革开放后山川基地从大凉山腹地迁到成都凤凰山扎根安家,开始了第二次科技创业。跨越近四十年,用七十个片段,组合了在国防尖端科学领域的开拓、发展、巅峰的经历,塑造了以陆三水为代表的一百多位科研工作者的人物形象,重点描写了历时26年北斗导航的系统建设,以及成都北城科技圈的建设。

20世纪60年代跟随父亲从美国回到祖国,先后在北京几所大学就读不同专业以优异成绩毕业的陆三水,没有凭借强大的“背景”,留北京,赴国外,而是来到四川大山里的山川基地,子承父业,他要完成父亲未竟的国防事业。

为解决饥肠辘辘的问题,几个新分到基地的大学生从库房“借枪”打野味,因枪声太大试做“消音器”而启动了基地停业一年多的工作。研发立项“高精战术步枪研发小组”,陆三水任副组长。他带着四人小组研发,只身到云南寻求解决枪的光学元件,推动了曙光厂的生产,还完成了“高精武器”任务,得到了西战区和北战区领导的经费支持。陆三水进入绝密山体,研发火箭炮,找到了发动机材料专家丰天翔,如虎添翼。为解决基础计算,陆三水要研发小型微机,同时设计集成电路移到硅芯片的试验。紧接着成立自主研发项目,为了在实战中测试武器的真正性能,冒着承担外交责任和牺牲精神到边境上进行云爆弹测试一举成功,歼灭S国“毒刺”别动队,从此宣告了我国防的应战能力,让窥视者再也不敢越我边防线一步。陆三水还在“J致命匕首射击测试”中寻找到设计计算的失败原因,修改枪管壁厚的设计,在实战中取得领先地位。山川基地研发的大小装备,不仅仅是注重部队有无的问题,更注重装备的高性能。他们研发的装备,其性能与国际上同类装备的性能几乎没有差距,这是来自列装这些装备部队的反映。陆三水还进行了电磁轨道炮的研发,电磁轨道炮可用于防空系统,也可以作为反装甲的武器,还可用于反导弹系统。这种武器通常用在军舰上,其威力远大于舰炮,是海上作战的大杀器,西方在这方面的研发也才刚起步。这项技术甚至可用于月球开发,可以在月球上发射货运飞船,让它回到地球。研发武器装备的陆三水等科技人员,他们最大的快乐,莫过于他们设计出来的武器被部队大规模地装备。在这个世界上能够造出枪来的国家不胜枚举,但能研发并生产弹药的国家却不多。枪械仅仅涉及设计,以及材料、加工和热处理等工艺。子弹不仅这些都会涉及,还将涉及化学、空气动力学等方面的原理。

《北城纪事》,王大可著,团结出版社,2012年12月

山川基地涉及的研发项目众多,而这些项目每周都有进展。从陆三水向上级汇报近些年装备的研发和实效情况可见全貌。“从目前来看,武装直升机、坦克、装甲车和导弹等装备,已经过中东战场的检验,效果很好。已研发两年的电磁炸弹,上月实验已获得成功。四年前开始研发的重型歼击机,首架样机下个月将下线。另一款改进型的重型歼击机,这几天在试飞,性能测试数据可能已经出来……”

陆三水令人惊奇之处,在于他设计的多款武器,既快又精准,他好像什么都知道,这种神奇的跨界能力从哪里来,就连基地的各类专家都注意到了“陆三水现象”,专家和领导们一致认为这年轻人是国家功臣,有逆天的本事。上级决定启用陆三水,任命他担任山川基地管理委员会主任一职。半年后,陆三水被任命为国防科工委主任,但山川基地管理委员会主任的职务仍没卸下。真乃:“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小说中陆三水的武器设计跨界到登峰造极之势,国家对人才的使用跨界到无与伦比之重。作家王大可对武器制造的跨界写作也达到出神入化之境。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陆三水上任后组织基地迁到成都北城凤凰山。来到大都市,一份《卫星导航系统工程实施步骤(草案)》把航天工业部、中科院和山川基地拧在一起,开始了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在导航系统工程骨干32人第一次会上,陆三水以古代辨别方向用的一种叫做“司南”的仪器为例,说明不同季节,斗柄的位置不同的特点。引用《淮南子》“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将我国第一颗卫星导航取名为“北斗”。

陆三水具备“大局观念”,他把北斗导航试验系统,当成了山川基地的项目来做,不管是资金还是技术都投入得特别多。功夫不负有心人,2000年10月31日凌晨0点2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第一颗卫星”发射成功!全国人民还处在欢呼中,陆三水对第二颗卫星什么时候发射的问题作出了部署。他向国家请示,尽快发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第二颗卫星。因为只有建成了覆盖全国区域的卫星网导航系统,才能发挥卫星网导航的威力。经过他们的努力,距离北斗导航试验系统第一颗卫星发射成功后仅仅51天,第二颗卫星又在西昌长风基地发射成功了。这两颗卫星建立起的区域卫星网络系统,覆盖了古老的中华大地,还覆盖了东南亚的部分地区。从此,中国有了自主发展、独立运行的区域卫星网络系统。对于中国的国防来说具有里程碑意义和划时代意义。

长达26年的艰辛建设,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以成功发射最后第55颗卫星为标志,全面建成。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为全球用户提供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进入卫星导航系统全球组网的新时代。

2020年7月31日上午10时30分,国家在北京举行了“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暨开通仪式”。陆三水作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有杰出贡献的专家和有功人员”,受邀参加了仪式活动,并受到了国家高层领导人的接见。可谓:“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陆三水又一次华丽跨界,出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我们已经看到的是我国的航天事业已经站在了世界的顶端。小说中陆三水的每一次跨界,都跨越了学科领域,跨越了未知领域,都取得了高科技的重大进展或突破,推动了国家的竞争力。

王大可的《北城纪事》一书,让我们不仅看到他跨界的写作天赋和完美塑造科学精英的形象,更看到的是人们对跨界本质的认识,以及在不同专业和个人才华相互碰撞而生发出的独特魅力的欣赏与接纳。[1]

作者简介

杜建英,山西省临县人,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中学高级教师。四川省文艺传播促进会会员,四川省散文学会会员,成都市金牛区作家协会会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