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跋涉在“六.二六”指示的曙光里(许清清)

跋涉在“六.二六”指示的曙光里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网

《跋涉在“六.二六”指示的曙光里》中国当代作家许清清写的散文。

目录

作品欣赏

跋涉在“六.二六”指示的曙光里

2017年的五月,又是一个鲜花开满山野的季节。一辆轿车在井陉县测鱼中心卫生院门外停了下来,车里走下一位头发花白、精神隽烁老者,他的双脚又一次重合在曾经的足迹里,触碰了50年前储存在这里20个春秋的美好年华和难以泯灭的记忆……“张医生”这个响亮的称谓,会聚焦人们崇敬的目光。这里的百姓可能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名字——张锡忠。

1963年,水灾后的甘陶河,汹涌的浊浪已经退去,河水恢复了它的平静,苍凉的河道两边却留下了洪水洗劫得千疮百孔。这个远离县城四十多公里“贫穷落后的边远山区”又加上了一个名字“重灾区”,如同一个伤口上撒了一把白生生的盐。

20多岁的年轻医生张锡忠,中等个子,一双明亮而深邃的眼睛。一天的步行给他风尘仆仆的脸上蒙上了极度的疲惫。他背着简单的行李,手里提着一个装着脸盆和洗漱用具的网兜,跟随着测鱼工委的办事员,穿过石头铺成的、高低不平的街道到测鱼地段医院报到。办事员边走边说:“医院暂时租用民房,将来有条件再盖。”

他们走进了一个农家的大门,迎面的隐壁墙中间凹进的“窑半”里,端坐着一个土地爷的泥塑。走进院子,石头的院子石头的墙,四面的房子一目了然,除了充斥在空气中那淡淡的中药香气之外,和普通的农家没什么两样。医院的全体工作人员只有四人,院长张杰,年青中医薛建章,助产士是一位刚从保定调来的中年女医生王兰贞,司药兼会计许赵保。尽管他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但眼前的医院依然与他想象中的相差甚远。人员短缺,没有任何医疗设备,随身带来的听诊器是这里最先进的“武器”,一台笨重的手摇电话机展示着这里唯一的现代文明。他无法想象,42个自然村的地段医院居然保留着三年困难“食不果腹”的严重“医疗饥饿”。作为受过系统医学教育的科班医生,又有着县医院工作几年的临床经验,他是这里想当然的“凤毛麟角。”每一个同仁的脸上都燃起了希望,然而所有的“出乎预料”让他的心绪降到了冰点。

这里没有公路、不通电,交通靠步行,照明靠油灯。与山西交界,却由于贫穷而烧不起煤,当地百姓靠上山打柴烧火作饭。不种棉花,棉布极为短缺,老百姓衣着补丁摞着补丁。他感到自己穿越到了“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的历史空间。躺在陌生而简陋的石屋里,煤油灯发出浓重刺鼻的味道,盯着漆黑的房梁,步行磨起的脚泡让他疼得无法入眠。曾经的雄心壮志,美好的憧憬,被这个除了石头还是石头的世界摔得粉碎。

他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迷茫,感到了度日如年的漫长。原本沉默寡言、性格内向,内心“一天都无法在这里呆下去”郁闷,让他变得更加沉默。他毫无表情地接诊农民患者,这里硬茬茬的方言带着浓重的山西口音,本不易听懂的话与他没有温度的询问碰在一起,像石头撞击着石头。时过不久,便有人把他的“态度生硬、冷漠”告到了工委书记那里。这位善解人意的老干部给出了这样的答复:“人家能从石家庄、县城,来到测鱼这个穷乡僻壤,已经非常不容易了,谁还没个适应过程?”这话传到了这位年轻医生的耳朵里,书记的理解与宽容,给他带来了莫大的温暖与鞭策。

反思,让他回放着一个又一个的镜头:

从武汉铁路医院调来的院长张杰,是建国前参加工作的老革命,在整个测鱼片区的干部中资格最老,级别最高。但从不摆干部架子,总是活跃在出诊第一线。山民们看见他也总是像看见老朋友一样,老大爷咧嘴笑着,露出残缺不全的牙齿,热情地从自己的烟荷包里装一锅旱烟末,撩起满是汗渍的衣襟把烟嘴一擦递给他,他便很自然地叼住烟嘴,接过火镰与火石三下两下,火星迸溅引燃了艾绒,把艾绒往烟锅上一按深深一吸,美美地享受起来。悬殊的地位,了无痕迹地融洽在一起。中医薛建章,几年如一日无怨无悔地在山乡穿行,竭尽全力的解除人们的病痛。药房的许赵保,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他们的坚守让这所医院没有因”三年困难“而倒闭,助产士王兰贞困难时期来到测鱼,无论白天黑夜随时出诊,她亲手接生的婴儿无一例破伤风发生,这在当时四六风常见的年代尤为可贵。每一个人都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把工作做到极致。长年累月的山路行走,他们都练就了一双铁脚板儿。

这位年轻的医生不喜枉语奉承,却把这种质朴而闪光的精神收藏于心,让这些温暖与光亮透过心底世界里逐渐开裂的厚厚云层:这里太需要医生了!多少常见病,由于得不到及时的治疗而导致严重的后果。在这里,一个普通医生的份量远远大于城市医院的专家。他脚上的泡起了落,落了又起,蜕变成一层层的厚茧。

落后地区,比自然条件和物质贫穷更加可怕的是知识的贫乏和观念的落后。他为一个剧烈腹痛病人出诊,患者痛苦地望着他,眼睛里满是挣扎与渴求。根据各方面的反应特征诊断为胃穿孔,可当时的医院根本不具备手术条件,唯一的措施是送县医院进行手术治疗。他给家属讲明情况,要求派一个人跟他回医院取药,病人须输上液、插上胃管停止一切饮食,并马上送县医院进行手术。家属答应:商量一下马上就去。他火速回到医院准备好药剂,可取药的人迟迟未到。原来,患者的长辈中有一名老中医发话:“这个年轻的医生,摸一摸、听一听,不到十五分钟就下次结论?”家属听从了长辈中医的意见采用中药治疗。直到第二天早晨病情明显加重,才决定按张医生的处理意见办,由六个人抬着担架跋山涉水用了整整一天才送到县医院,由于延误时间造成了腹膜炎并出现毒性休克,经手术抢救后才转危为安。山里人看病太难了,值得欣慰的是患者能够在一天的颠簸中坚持到手术

此事传开,人们对新来的西医肃然起敬,对现代医学不再抵触。而这位年轻的医生也深切感到肩上的份量,他的诊疗效果,直接关乎到人们对现代医学的接受与认可,这里没有任何的检测仪器,一切都要靠自己对病症的分析判断,他必须让自己具备一双X光的眼睛。

如豆的灯光里,他翻开厚厚的医学书籍,在艰难中漫溯搜寻、思考,在这个良师益友的“世界”里酝酿真挚的交流。心灵,在思索与探究中沉淀下浮躁,积淀成静谧执着的坚持和勇气。

[1]

作者简介

许清清,1954年11月出生于河北省井陉县胡家滩村。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