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赵俊荣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赵俊荣 (1955年3月 - )出生于甘肃省酒泉县,敦煌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壁画临摹与艺术研究工作。

曾参与多项大型石窟壁画临摹,临摹是依照原作来仿制绘画或者书法作品的一种手法。

上世纪70年代毕业于酒泉师范学院美术专业,随后在敦煌研究院工作。先后得到常书鸿段文杰李其琼等老专家们的指导。

如果说常书鸿前辈是第一代,段文杰、李其琼等前辈是第二代开创敦煌壁画临摹研究事业者,那么赵俊荣就是传承这项事业的第三代。 他是第三代的佼佼者,他不仅忠实地传承了前辈们历经半个世纪积淀的高超画技和宝贵经验,而且把这项工作做到了极致!而在他身后,已经很少有人能安下心来,面壁石窟数十年,忠实原作,忠于职守,去认真传承这门极尽客观与真实的临摹技艺了!

如愿以偿来到了莫高窟

1977年,赵俊荣通过考试如愿以偿地来到了敦煌莫高窟,他所在的美术组,主要工作是石窟壁画雕塑的临摹研究。

每看一座洞窟,他都会激动不已许久,他画画的信念一次比一次坚定。

研究所所长常书鸿、段文杰等先生们的艺术水平极高,对赵俊荣的学习要求也很严,他们手把手训练他练线条、写大楷,练造型、画色彩,学习临摹。

一画入眼中,万事离心头

那时的洞窟大多无门,夏天酷暑,冬天严寒,因为光线过暗无法工作,没有电又不能点灯,赵俊荣只能用自制的反光板采光。有时候没有现成的反光板,他就收集烟盒里的锡纸做反光薄膜,用镜子在洞窟外面反光。

“画洞窟顶部壁画需要搭架子,只要凑合能用的木棍木板草绳都拿来。架起的架子吱吱呀呀、晃晃悠悠。”可以想像,画家在空中的木架上画画,要保证洞窟壁画的安全,还要防自身的安全,拿著调色的陶碟,吃力地仰著头描画,随时都有摔伤的风险。“怎么会不担心自己从架子上掉下来。尤其是画的忘记自己的存在时。”赵俊荣说。

如此度过多年。他觉得自己不过是一个普通的画工,在敦煌的一生只做了这一件事。段文杰先生常说:“一画入眼中,万事离心头。”这种心境,如今是多么的可贵。[1]

面壁石窟四十年

莫高窟昏暗的洞窟内,一座高高的木塔,一个狭窄的梯子端头放著一块画板、几个调色陶碟、一杯水、几支画笔、一块反光板。

面对上千年的壁画,画者一笔一笔地临摹著……这是一个敦煌石窟壁画临摹者的世界——就在这个世界里,赵俊荣一干就是40年。[2]

217窟一画十三年

莫高窟217窟壁画是盛唐时期保存非常完好、画面精美、技艺精湛、色彩艳丽,显现一派富丽堂皇大唐气象的洞窟。

这座洞窟的壁画临摹是段文杰、霍熙亮老先生们从1955年开始临摹的,1979年赵俊荣有幸接过了先生们手中的画笔,随从李其琼先生临摹到1991年彻底复制完成。

赵俊荣仅在盛唐217这一个洞窟就临摹壁画13年。

“一旦选择好职业,你必须全身心投入工作中,坚持做下去,你必须穷尽一生磨炼技能,这就是成功的秘诀,也是让人敬重的关键。” ——就这样,赵俊荣就在这样一个仿佛远离尘世的、弥漫著古代盛唐气氛的217窟临摹壁画13年。

朴素中的坚持

2015年3月,年满60周岁的赵俊荣退休了。工作期间他在莫高窟临摹壁画60馀幅,约140-150平方米。这些看似简单的数字,却倾注了赵俊荣40年的光阴和心血。

真正卓越的技术并非高深莫测,而是朴素中的坚持。

面对上千年的壁画,画者一笔一笔地临摹著……这是一个敦煌石窟壁画临摹者的世界。

他们用生命丈量沙漠,生命亦如流沙;用苍翠点染生命,生命一派昂扬。

他们用绘画诠释生命,绘画亦如魂魄;用魂魄支撑生命,生命五彩缤纷。

他们就这样淡泊名利,默默亦如画僧;四十年执志不移,只为薪火传承。

如数家珍

2015年3月退休,至今被敦煌研究院返聘继续从事临摹工作。

“我现在正在临摹的《舍身饲虎图》整个故事情节与21个角色尽数包含在不足2.5平方米的壁面中。这幅作品的旁边还有一幅著名的作品《降魔变》,我现在也正在洞窟内临摹。这个洞窟是莫高窟早期洞窟中宗教情感最为浓厚、壁画艺术性非常高的一个洞窟……”

在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第六工作室,赵俊荣指著墙上他正在临摹的《舍身饲虎图》如数家珍般地讲解著。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