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趋同进化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孔夫子旧书网 的图片

趋同进化是中国地理学的一个名词术语。

语言一发即逝,不留痕迹。当人类意识到需要把说出的话记下来时,就发明了文字[1]。在世界范围内,曾经独立形成的古老文字除我们的汉字外,还有埃及的圣书字、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古印度的印章文字以及中美洲的玛雅文[2]。后来,这些古老文字的命运各不相同,或因某种历史原因而消亡,如玛雅文;或因文字的根本变革而遭废弃,如楔形文、圣书字,只汉字沿用至今,而且古今传承的脉络清晰可见,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良好载体。

名词解释

趋同进化(Convergent evolution)即源自不同祖先的生物,由于相似的生活方式,整体或部分形态结构向着同一方向改变。

趋同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亲缘关系甚远的生物,由于栖居于同一类型的环境之中,从而演化成具有相似的形态特征或构造的现象。

不同的生物,无亲缘的种,在进化上相距甚远的生物,如果生活在条件相同的环境中,在同样选择压(选择压是指在2个相对性状之间,一个性状被选择而生存下来的优势,或者说,在2个基因频率之间,一个比另一个更能生存下来的优势)的作用下,有可能产生功能相同或十分相似的形态结构,以适应相同的条件。

趋同进化现象是相当普遍的,固着生活的无脊椎动物,如腔肠动物门的珊瑚、甲壳类的藤壶、棘皮动物门的海百合等都有相似的辐射对称躯体构型;生活在水中的脊椎动物,如哺乳纲的鲸和海豚、爬行类的鱼龙等都具有与鱼类相似的体型。 例如:欧亚大陆温带地下生活的鼹鼠、非洲南部的金毛鼹、澳大利亚的袋鼹分类上相距甚远,但生活方式相似,形态也相似;澳大利亚的袋食蚁兽、非洲的土豚、亚洲的穿山甲、南美洲的食蚁兽,也具有相似的生活方式和适于捕食白蚁的相似生理结构;鲸、海豚等和鱼类的亲缘关系很远,前者是哺乳类,后者是鱼类,但体形都很相似。蜻蜓、蚊子、麻雀、蝙蝠、飞鱼等动物虽然亲缘关系甚远,但由于适应飞翔的生活,它们都具有翅。蝼蛄、鼹鼠都营地下生活,它们都有适于掘土的附肢。鲛、鲑、海龟、化石鱼龙、企鹅、海豚、海豹等分别属于软骨鱼类、硬骨鱼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但由于适应水生环境,它们的前后肢均为扁平型、适于划水、并且都具有流线型的体型,可减少在水中的阻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