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超时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孔夫子旧书网 的图片

超时是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的科技术语。

历史名词是历史上曾出现的事件及事物的名称[1],例如“禅让”,传说古代实行举荐贤能之人为首领继承人的一种制度,据文献记献:有尧举舜、舜举禹[2]、禹先举皋陶、皋陶死禹又举益等历史故事。

名词解释

系统中某个特殊事件发生之前允许经过的特定时间周期。例如,以拨号方式进入ISP时,通讯软件设计成等待一个特定的秒数,若在规定的时间内得不到响应,建立起正确的握手信号,则此次拨号被挂断。另外,当要求进入一个 Web页面时,如果在规定的时间内不能得到满足,浏览器将会显示 “连接超时”的信息。如果计算机没有这样的功能,它会在一直等待一个事件的发生,等到用户也不耐烦的时候,它还在等,那就不合适了。

在很多情况下,即使没有出现数据丢失也可能引发重传。这种不必要的重传称为伪重传(spurious retransmission),其主要造成原因是伪超时(spurious timeout),即过早判定超时,其他因素如包失序、包重复,或ACK丢失也可能导致该现象。在实际RTT显著增长,超过当前RTO时,可能出现伪超时。在下层协议性能变化较大的环境中(如无线环境),这种情况出现得比较多。

为处理伪超时问题提出了许多方法。这些方法通常包含检测(detection)算法与响应(response)算法。检测算法用于判断某个超时或基于计时器的重传是否真实,一旦认定出现伪超时则执行响应算法,用于撤销或减轻该超时带来的影响。

重组超时

一个数据报的任何一个分片首先到达时,IP层就得启动一个计时器。如果不这样做的话,不能到达的分片(如图2所示)可能会最终导致接收方用尽缓存,留下一种攻击机会。清单中的例子由一个特殊程序产生,该程序构造一个ICMPv4回显请求报文,并且以一定延迟只发送这个消息的前面两个分片,然后不再发送任何其他分片。

这里我们看到第一个分片(的时间和序列空间)被发送,总长度是400。第二个分片20s后被发送,但最后一个分片一直没被发送。接收到第一个分片30s后,目标机器回复一个ICMPv4超时(代码1)消息,告诉发送方数据报已丢失,包括第一个分片的拷贝。一般的超时时间是30s或60s。正如我们所见,收到任何一个分片时计时器就开始计时,且收到新的分片也不会被重置。因此,计时器给出了同一数据报分片之间可被分隔的最大间隔时间的限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