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赵铭彝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赵铭彝
出生 (1907-12-00)1907年12月0日
四川省江津
逝世 1999年12月0日(1999-12-00)(92岁)
国籍 中国
母校 上海大学肄业
职业 话剧和电影评论家

赵铭彝(1907年-1999年)四川省江津(今属重庆市)人,教授,中国现代戏剧活动家、话剧和电影评论家;四川江津人,上海大学肄业。

1923年就读于江津中学;1926年到上海,先后攻读于大夏大学和上海大学;怀着对戏剧的喜爱及良好的契机,1928年进入南国艺术学院学习并加入田汉创办的南国社。与左明陈凝秋陈明中一起被誉为田汉的“四大金刚”。1932年,任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书记,同时,参与建立左翼电影、音乐组织;1935年被捕,次年获释,参与“重庆救国会”,任《新蜀报》编辑;抗战爆发后,参与导演话剧《保卫芦沟桥》,影响了重庆大批青年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7年,他当选为中华戏剧界抗敌协会理事。各地救亡话剧团来到大后方,他积极接待和宣传,使所在的《新蜀报》成为抗战时期宣传话剧的最有成绩的媒体。

抗战爆发后,参加筹建怒吼剧社[1],公演了《芦沟桥》一剧。1938年,被选为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理事。

1942年,在中国话剧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戏剧月报》在重庆创刊,他担任编委。同年,中国艺术剧社成立,他担任艺术委员。解放后,他曾担任重庆中华戏剧专科学校校长,后任上海戏剧学院教授。1943年和金山于伶宋之的等发起成立中国艺术剧社,任艺术委员。

儿时心中中埋下戏剧的种子[2]

赵铭彝读小学二年级时,镇上来了一个戏班,这是他第一次接触戏剧,也对戏剧表演形式产生了好奇。在江津中学求学时,第一次看新剧、演新剧。当时,高年级同学演了一出新剧,赵铭彝和朋友们都认为演得十分真切,很富于教育意义,非常了不起,也动了演新剧的念头。

童年的赵铭彝虽因家教严厉,对戏剧接触较少,但就是那为数不多的几次外来戏剧表演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他日后的戏剧事业播下了种子。

参考资料

  1. 上海企业文化研究所. 中国现代文学社团流派辞典. 上海书店出版. 1993. 
  2. 扬声綦河之畔 广兴戏剧之魂赵铭彝的传奇人生. cq.cqnews.net. 2019-02-13 [2019-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