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赵铭彝」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行 1: 行 1:
 
'''赵铭彝'''(1907年-1999年)四川省江津(今属重庆市)人,教授,中国现代戏剧活动家、话剧和电影评论家;四川江津人,上海大学肄业。
 
'''赵铭彝'''(1907年-1999年)四川省江津(今属重庆市)人,教授,中国现代戏剧活动家、话剧和电影评论家;四川江津人,上海大学肄业。
  
1923年就读于江津中学;1926年到上海,先后攻读于大夏大学和上海大学;怀着对戏剧的喜爱及良好的契机,1928年进入南国艺术学院学习并加入田汉创办的南国社。与左明、陈凝秋、陈明中一起被誉为田汉的“四大金刚”。1932年,任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书记,同时,参与建立左翼电影、音乐组织;1935年被捕,次年获释,参与“重庆救国会”,任《新蜀报》编辑;抗战爆发后,参与导演话剧《保卫芦沟桥》,影响了重庆大批青年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7年,他当选为中华戏剧界抗敌协会理事。各地救亡话剧团来到大后方,他积极接待和宣传,使所在的《新蜀报》成为抗战时期宣传话剧的最有成绩的媒体。
+
1923年就读于江津中学;1926年到上海,先后攻读于大夏大学和上海大学;怀着对戏剧的喜爱及良好的契机,1928年进入南国艺术学院学习并加入田汉创办的南国社。与[[ 左明]] [[ 陈凝秋]] [[ 陈明中]] 一起被誉为田汉的“四大金刚”。1932年,任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书记,同时,参与建立左翼电影、音乐组织;1935年被捕,次年获释,参与“重庆救国会”,任《新蜀报》编辑;抗战爆发后,参与导演话剧《保卫芦沟桥》,影响了重庆大批青年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7年,他当选为中华戏剧界抗敌协会理事。各地救亡话剧团来到大后方,他积极接待和宣传,使所在的《新蜀报》成为抗战时期宣传话剧的最有成绩的媒体。
  
 
 抗战爆发后,参加筹建怒吼剧社<ref>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TS4QAQAAMAAJ&q=%E8%B5%B5%E9%93%AD%E5%BD%9D+%E6%80%92%E5%90%BC%E5%89%A7%E7%A4%BE&dq=%E8%B5%B5%E9%93%AD%E5%BD%9D+%E6%80%92%E5%90%BC%E5%89%A7%E7%A4%BE&hl=zh-TW&sa=X&ved=0ahUKEwiHxP3QkMfgAhUBFHwKHU90BLgQ6AEILzAB</ref>,公演了《芦沟桥》一剧。1938年,被选为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理事。
 
 抗战爆发后,参加筹建怒吼剧社<ref>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TS4QAQAAMAAJ&q=%E8%B5%B5%E9%93%AD%E5%BD%9D+%E6%80%92%E5%90%BC%E5%89%A7%E7%A4%BE&dq=%E8%B5%B5%E9%93%AD%E5%BD%9D+%E6%80%92%E5%90%BC%E5%89%A7%E7%A4%BE&hl=zh-TW&sa=X&ved=0ahUKEwiHxP3QkMfgAhUBFHwKHU90BLgQ6AEILzAB</ref>,公演了《芦沟桥》一剧。1938年,被选为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理事。

於 2019年2月19日 (二) 14:18 的修訂

趙銘彝(1907年-1999年)四川省江津(今屬重慶市)人,教授,中國現代戲劇活動家、話劇和電影評論家;四川江津人,上海大學肄業。

1923年就讀於江津中學;1926年到上海,先後攻讀於大夏大學和上海大學;懷着對戲劇的喜愛及良好的契機,1928年進入南國藝術學院學習並加入田漢創辦的南國社。與左明陳凝秋陳明中一起被譽為田漢的「四大金剛」。1932年,任中國左翼戲劇家聯盟書記,同時,參與建立左翼電影、音樂組織;1935年被捕,次年獲釋,參與「重慶救國會」,任《新蜀報》編輯;抗戰爆發後,參與導演話劇《保衛蘆溝橋》,影響了重慶大批青年參加抗日救亡運動。1937年,他當選為中華戲劇界抗敵協會理事。各地救亡話劇團來到大後方,他積極接待和宣傳,使所在的《新蜀報》成為抗戰時期宣傳話劇的最有成績的媒體。

抗戰爆發後,參加籌建怒吼劇社[1],公演了《蘆溝橋》一劇。1938年,被選為中華全國戲劇界抗敵協會理事。

1942年,在中國話劇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戲劇月報》在重慶創刊,他擔任編委。同年,中國藝術劇社成立,他擔任藝術委員。解放後,他曾擔任重慶中華戲劇專科學校校長,後任上海戲劇學院教授。1943年和金山於伶宋之的等發起成立中國藝術劇社,任藝術委員。

1703ffa5-fa8f-4c46-9222-31f12e783fd1.jpg

兒時心中中埋下戲劇的種子[2]

趙銘彝讀小學二年級時,鎮上來了一個戲班,這是他第一次接觸戲劇,也對戲劇表演形式產生了好奇。在江津中學求學時,第一次看新劇、演新劇。當時,高年級同學演了一出新劇,趙銘彝和朋友們都認為演得十分真切,很富於教育意義,非常了不起,也動了演新劇的念頭。

童年的趙銘彝雖因家教嚴厲,對戲劇接觸較少,但就是那為數不多的幾次外來戲劇表演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為他日後的戲劇事業播下了種子。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