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赵洪刚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能”,是一个极其普通的汉字。但在军工领域,“含能”又是各种火炸药、起爆药、猛炸药、扩爆药等材料的统称。

  在甘肃,有这样一家企业,能够生产单质及混合系列160余种高含能军品,其中60余个品种为国内独家生产,是中国兵器炸药先进制造技术的研究应用中心,是国内品种最多、生产能力最大的重点保军企业,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一能”。

  在这家企业里,有这样一位高级技师,躲在坚固掩体包围的特殊车间里,指挥着核心工序,伴随着中国火炸药技术,从跟踪仿制到进入世界前列,一干就是32年,成就一段传奇人生。

  他,就是赵洪刚。

  99.9%的极致追求

  “人无完人,但我们生产的产品一定要力求完美。”在中国兵器甘肃银光化学工业集团公司,实行企业“扁平化管理”后,作为“112工组”组长的赵洪刚,统揽全局,提出了一个近于“极致”的要求——优品率99.9%。

  近年来,在我国战略、战术武器系统及航空航天领域,对射程、威力、精度的高标准要求,最终在生产车间里都要“落实”为一颗颗结晶的微小火炸药颗粒。

  行业优品标准为95%,企业的标准是希望达到98%,而赵洪刚坚持“我们必须做得更好!”

  放在天平仪器上,约30个结晶的颗粒仅有1克的重量。当或粉末、或液体的化工原料经过溶解、造粒、过滤、溶剂输送与回收、蒸馏等6道工序岗位,经历过88台(套)设备,走完1600余米管线,最终成为每吨3000万个光洁、均匀、圆滑的“含能”颗粒时,期间,所经历的每一秒都在挑战着“技能极限”。

  当最新的火炸药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生产车间“大生产”的时候,除了一整套严格的技术指标外,有关生产工艺、生产过程的描述,常常是一纸空白。“这都属于各国的高度军事机密,无处查阅资料。”有专家介绍说。

  “技术上已经有了重大突破,生产上就不能掉链子,我们工人必须有志气!” 赵洪刚说。

  在“201产品”首次生产中,赵洪刚连续3个月都吃睡在现场,无数次的观察、比对、演算,记录生产工艺的草稿就写了厚厚一大摞,最终整理出“缓慢降温结晶操作法”。

  在某型号产品生产过程中,经历无数个日夜的“煎熬”,他调整优化工艺思路,首创了黏结液、硬脂酸液匀速、分段、分量加液工艺,不仅有效解决了“撞击感度”的难题,还将过滤岗位产生的母液水循环利用,大幅节约了生产成本。

  正是这种永不低头的探索,成就了赵洪刚传奇般的“火药人生”。在2013年受聘为“中国兵器集团关键技能带头人”后,几年间,他就和同事们一道,先后完成了国家级科研项目4项、兵器工业集团级项目11项、银光集团级项目20多项,成为国内火炸药领域顶尖的“含能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