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承綬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趙承綬 |
中文名稱;趙承綬 別名;印甫 出生日期;1891年 逝世日期;1966年 主要成就;曾任晉綏軍騎兵司令,軍長等職 出生地;山西五台縣槐蔭村 獲得勳章;四等雲麾勳章,二等寶鼎勳章 |
趙承綬(1891年—1966年),字印甫。山西五台人。早年入太原陸軍小學、清河陸軍中學。1911年10月參加山西新軍起義,響應辛亥革命。1915年入保定軍校第五期騎科。1918年畢業後入晉軍。1927年閻錫山易幟,參加北伐,任閻部第2師師長。次年,任騎兵司令。1930年中原大戰失敗後,兼任平綏護路司令、大同警備司令、「剿匪」司令等職。1936年參加綏東抗戰。1937年抗戰爆發後,任騎兵第1軍軍長。1938年參加閻錫山組織的民族革命同志會,任高級幹部委員。1939年任第7集團軍總司令兼任第2行署主任。1946年任山西保安副司令、太原「綏靖」公署、野戰軍司令,次年又兼第33軍軍長。1948年6月在山西晉中地區為解放軍俘虜。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任水利部參事。
1966年10月1日,在北京逝世。[1]
人物生平
趙承綬(1891—1966),字印甫,五台縣槐陰村人,其父趙長庚,是前清秀才,以教書為業。趙幼好武藝。18歲入太原陸軍小學。辛亥山西新軍起義後,趙從清河陸軍中學回省,加入忻代寧公團,任教練官。同年11月公團經繁峙出茹越口攻取大同,趙率左翼游擊隊作前鋒。進入大同後擔任東城守備。公團解散後,趙又復學陸軍中學,畢業後入保定軍官學校第五期騎科學習。趙豪爽不羈,綽號二虎,學習不甚用功,考試常居榜末。1919年畢業回山西。在步一團楊愛源屬下歷任排、連、營長。1924年趙升任11團團長。1927年閻錫山易幟,參加北伐,趙任第二師師長。次年閻進占平津,統轄晉、冀、察、綏四省,接收察綏兩省雜牌騎兵4個軍、26個團的人馬。其建制龐雜,委趙為騎兵司令,進行縮編。趙奉命後,設司令部於大同,經兩次並編,縮為4個旅、12個團,大批高級軍官被編遣下來,未生變故,得到閻的信賴。
1930年中原反蔣戰爭中,趙率騎兵在山東、河南配合步兵作戰。閻、馮失敗後,騎兵撤回雁北、綏遠一帶,司令部仍駐大同。兼任平綏護路司令、大同警備司令、剿匪司令等職。次年8月閻由大連返山西,乘飛機直抵大同,趙是閻回晉後第一個舊部。1934年趙與傅作義、王靖國依照閻錫山指示.在綏西地區解決了滋擾地方的孫殿英部數萬之眾。1936年冬,趙率騎兵配合傅作義綏東作戰,收復百靈廟。趙喜好書法,此時自書一聯「出征未遂男兒願,班師猶恨日本奴」,以明抗敵之志。
1937年日軍侵入山西,趙率部撤至綏遠,後轉晉西北。1938年趙補任民族革命同志會高幹委員。同年任第七集團軍總司令。還兼任省政府第二行署主任,駐興縣。十二月晉西事變中,趙向南撤退,為新軍截擊,損失嚴重。事後被重慶國民黨政府給予撤職留任處分。抗戰勝利後,因趙多次代表閻錫山在孝義、汾陽和太原等地與日軍勾結,簽訂投敵的《汾陽協定》,南京國民政府撤銷他第七集團軍的建制。1946年任山西省保安司令部副司令。其後又任野戰軍總司令。1948年6月趙在榆次小常村被解放軍俘獲。
趙被俘後,經過學習,認識到過去反人民戰爭的錯誤,願立功自贖,在太原前線給閻軍寫信喊話,又曾兩次給城內送信。次年四月受解放軍派遣進入閻軍61軍69師206團2營前線指揮部,要求入城談判和平解放太原未果。1952年人民政府委他為中央水利部參事。1953年擔任北京捐獻分會主任委員,積極帶頭捐獻房產、現金、公債券等為數頗巨。他把房子獻出,繳租住房。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衝擊,於10月1日病故於北京。終年76歲。1978年4月予以平反昭雪。抗戰前趙為家鄉建有學校、醫院、供銷社、紡織廠等。
相關視頻
參考來源
- ↑ 山西五台出了三條龍,除了徐向前和閻錫山,還有這位名將 ,搜狐 , 2022-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