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赵世举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赵世举
出生 1958年
国籍 中国
职业 教授
知名于 中国修辞学会中南分会副会长、中国辞书学会理事、湖北省语言学会常务理事等。
知名作品古汉语易混问题辨析
中国语情
雅学史初探

赵世举[1] 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武汉大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武汉大学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兼普通话培训测试工作站站长,兼任国家语言文字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语汇分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湖北省高等学校专业建设委员会委员、世界汉语教育史研究学会理事、中国修辞学会中南分会副会长、中国辞书学会理事、湖北省语言学会常务理事等。[2] 2019年第三届语言文化与军事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国防科技大学举行

人物简介

赵世举 男,1958年生,文学博士,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研究机构中国语情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汉办汉语国际推广教学资源研究与开发基地(武大)执行副主任,武汉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武汉大学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语情》主编;兼任全国语言文字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语汇分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中文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语言学会理事,中国辞书学会常务理事,国际汉语教学硕博士生指导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等。曾任襄阳师专副校长、襄樊学院(今湖北文理学院)副院长、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武汉大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长江学术》主编、中国语言文化学会秘书长、中国修辞学会中南分会副会长等。[3]

1981年大学毕业后一直在高校从事语言教学和研究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汉语语言学、语言应用、高等教育等。在汉语语言学研究方面,率先对古今雅学史进行了较系统整理研究,发表了《雅学史初探》、《历代雅书述略》等论文;较早运用现代语言学新理论新方法系统研究古汉语语法,特别注重隐性语法关系的挖掘,发表了《<孟子>定中结构三平面研究》、《定中结构的指称问题》等论著;研究汉语词汇史和词汇理论用力较多,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发表了《授与动词"给"产生与发展简论》、《汉语词义的微观结构及其切分与描写》等论文;近些年来主要致力于词汇语义与语法的关系及其对接问题研究,提出了新的看法,发表了《试论词汇语义对语法的决定作用》、《关于词义的再认识--基于语义与语法接口的语义观》等论文。在语言应用领域,关注前沿,注重学术研究与学科开拓的结合,在国家语言发展战略和当代语言生活研究、语言科技研究、汉语国际教育研究等领域推出了《语言观的演进与国家语言战略的调适》、《语言与国家》(主编)、《语言科学技术的内涵与范围试说》、《对外汉语教学词汇主导法刍议》等系列成果[4],主持创建了"武汉大学中国语情监测与研究中心"(今中国语情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语言科学技术与当代社会建设跨学科创新平台"、"汉语国际推广教学资源研究与开发基地"等研究平台。已出版专著及合作编著十多部,在《中国语文》等刊物上发表论文百馀篇,主持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新形势下国家语言文字发展战略研究"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十多项。有不少成果被海内外学者引用或评介。应邀赴美国、法国、英国、日本、意大利、加拿大、俄罗斯、新加坡等十多个国家的大学和学术组织讲学或参加学术活动,曾兼任法国巴黎第七大学中文系等客座教授[5]。曾获曾宪梓教育基金教师奖、湖北省人民政府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等。

个人荣誉

曾荣获曾宪梓教育基金会教师奖,享受政府专家津贴,多次被授予湖北省优秀教师等称号。曾应英国、法国、俄罗斯、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大学和学术组织邀请,多次赴国外讲学或参加学术会议。

论著目录

著作

1.《〈孟子〉定中结构三平面研究》(独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

2.《古汉语易混问题辨析》(独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

3.《汉语研究管见录》(独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

4.《古汉语知识辞典》(与罗邦柱先生合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88。

5.《新文化古代汉语》(主要撰稿人之一),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

6.《中国语言与中国文化论集》(副主编),香港亚太教育书局1993。

7.《现代汉语》(参编,编委),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8.《词汇学理论与应用》第3辑(主编),商务印书馆2006。

9.《言语与言语学研究》(合编),崇文书局2005。

10.《普通话培训测试教程》(副主编),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11.《中国文学宝库·唐宋散文精华》(参编,编委),朝华出版社1992。

12.《汉语色彩知识趣典》(参编),湖北人民出版社1995。

论文

词汇·训诂

1.《"和你"即"伙里/伙的"》,《中国语文》2004年第1期。

2.《从语言与言语的区别看词的多形态和词义分析的多样化》,《词汇学理论与应用》丛刊第2辑,商务印书馆2004。

3.《基于语言与言语区别的词义分析问题试探》,《语言文字学论坛》丛刊第1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4.《授与动词"给"产生与发展简论》,《语言研究》2003年第4期。

5.《也谈辞书的释义问题》,《辞书研究》2002年第2期

6.《试论汉语语义对立》,《湖北师院学报》1998年第5期。

7.《汉语对其他语言词语的吸收及其规范问题》,《湛江师院学报》1998年第2期。

8.《评〈诗经疑难词语辨析〉-兼议专书词语研究问题》,《武汉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9.《古汉语同形双音节词语的辨识》,《中文自学指导》1993年第11期。

10.《当代商业店名的构成类析及文化透视》,《云梦学刊》1999年第1期。

11.《雅学与文化论纲》,《古汉语研究》1993年第1期。

12.《黄季刚先生的雅学研究述略》,载《中国海峡两岸黄侃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华中师大出版社1993年版。

13.《雅学史初探》(上、下),《襄阳师专学报》1990年第2期和1991年1期。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1992年第1期全文转载。

14.《历代雅书述略上》,《辞书研究》1991年第3期。

15.《历代雅书述略下》,《辞书研究》1991年第4期。

16.《要略》,《语言文化学刊》1991年第12辑。

17.《提要》,《襄阳师专学报》1998年第3期。

18.《从看雅学的飞跃性发展》,国际会议交流论文,载《黄侃学术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9.《提要》,《襄阳师专学报》1997年第1期。

20.《浅论》,《襄阳师专学报》1996年第1期

21.《汉语词义的微观结构及其切分与描写》,Proceeding of CLSW-5 <Recent Advancement In Chinese Lexical Semantics>,published by COLIPS Publication Singapore. June 2004.

22.《关于汉语词汇系统宏观问题的初步思考》,《词汇学理论与应用》丛刊第3辑,商务印书馆2006。

语法·修辞

1.《关于定中结构的指称问题》,《古汉语研究》2003年第1期。

2.《汉语定语与中心语的语义关系试探》,载《语苑集锦-许威汉先生执教五十周年纪念文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定语的语义指向试探》,《襄樊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4.《和甲骨金文中人称代词的"格"问题》,《古汉语研究》1990年第1期。[日本神奈川大学大西克也《殷周时代の一人称代名词の用法をめぐって》一文把本文的观点作为重要一说介绍,并把本文列为参考文献。见日本《中国语学》第239期(1992年);又,中山大学陈伟武《出土文献之于古汉语研究十年回眸》介绍本文观点,见《古汉语研究》1998年第4期。]

5.《从看语境对定中结构的制约》,《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版),2000年第2期。

6.《关于古汉语"定语后置"问题的新思考》,《襄樊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7.《关于汉语省略句的判定标准问题》,《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计算机工程》2004年第17期,李旺、李绍滋《基于DRT理论的汉语省略恢复研究》列为参考文献)

8.《关于定中结构研究的若干问题》,《襄樊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

9.《汉语句法分析问题漫谈》,《江汉论坛》1998年第10期。又收入《走向新世纪的语言学》,台湾万卷楼图书公司1998年版。

10.《从"之"字的用法看组合式谓补结构的形成》,《湖北大学学报》1998年增刊。

11.《古汉语助词"之"概说》,《襄阳师专学报》1998年第1期。

12.《"以…为…"和"以为"的结构类型及其辨析方法浅说》,《襄阳师专学报》1988年第1期。

13.《浅论在汉语语法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襄阳师专学报》1987年第2期。

14. 《空位-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段》,《修辞学习》2003年第6期。

15. 《古汉语暗喻的表达形式及其特点浅说》,《修辞学习》1998年第6期。

16.《介词"给"考源》,《简帛语言文字研究》第二辑(国际会议论文集),巴蜀书社2006

17. 《洪堡特的汉语观与汉语语法特点的再认识》,世界汉语教学史国际研讨会(日本大阪2007)论文,载《国际汉语教学动态与研究》2007年第2期。

文字、语用及其他

1.《从信息社会对语言文字的要求,看汉语汉字的优长》,载《全国汉语汉字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2.《试论"篝"字及相关问题》,《襄阳师专学报》1995年第1期。

3. 《"说"与"悦"关系辩》,《襄阳师专学报》1981年第1期。

4.《双语双方言运用的心态透视》,国际会议交流论文,载《双语双方言》(三),香港汉学出版社1994年版。

5.《古文化遗址价值论》(与郑远汉师合作),载《蒲圻三国赤壁文化论文集》,三国文化研究会1997。


6.《从语言运用实际看建立言语学之必要》(独撰),《长江学术》第八辑(2005)。收入《言语与言语学研究》(国际会议论文集),崇文书局2005。

7.《汉语第一人称表达的特点与先民自我意识的失落》,古汉语国际研讨会(法国巴黎2006) 论文,载该会议论文集。

8.《〈汉语国际传播理论与实践〉专栏弁言》,《长江学术》2007年第2期。

9.《对外汉语教学词汇主导法刍议》(独撰),《长江学术》2007年第3期,人大《语言文字学》2007年第10期全文转载

10.《试论"以德治国"方略的中国文化基础》,载《反腐倡廉研究》2001年第8期。北京市纪委、北京大学医学院纪委等多家网站转载。另外发表汉字学和评述性文章、著作序言十多篇,从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