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成都.重返母校(徐峰)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走进成都.重返母校》是中国当代作家徐峰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走进成都.重返母校
天还没亮,天空飘着零星小雨,外面雾蒙蒙的。徐光学夫妇乘坐的火车就驶进了成都市。此时,成都市的路灯还没有灭。阔别成都三十年,阔别母校三十年,游子再度归来。当火车到达成都时,徐光学显得无比激动。70年代,徐光学在这里度过了四年的大学时光,自从毕业走出母校后,他就像嫁出去的姑娘,一直没有机会回到母校去看一看,时隔三十年,姑娘终于回娘家探亲了。
徐光学夫妇走下火车。深秋的早晨,成都显得有一丝凉意,徐光学夫妇二人刚刚从火车站出来,感觉到那份凉意稍稍浓了点。徐光学发现成都火车站变化可大了,面貌焕然一新,几乎找不到老车站的影子。车站边上高楼林立,裹着蒙蒙雨雾,像一幅美的图画。徐光学夫妇在雨雾中走出了成都火车站。
还没有出火车站的大门,徐光学的大学同学郑长钧开着一辆私家车与老同学方同秀在火车站门口等待着。刚走出火车站,徐光学就见到了他们,真是喜出望外。他们紧紧握着对方的手,大家眼泪都快要流下来。三十年才见上一面,不容易呀。相互寒暄之后,徐光学向老同学介绍了自己的妻子张晓萍,大家于是又相识一回。然后在说说笑笑中,大家上了车。徐光学感慨万分地说:
“三十年来,成都变化真大呀!你们如果不来接我,我绝对认不得去母校的路。”
“是呀,成都变化很大,学校变化更大。你毕业后一直没有来过母校,不少同学也没有来过。你可知道,母校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离开母校三十年,我想,母校应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徐光学笑着说。
“我们毕业后,方同秀留校在原系'铀矿地质勘探系’任教。”郑长钧说,“原成都地质学院于1993年5月改名为'成都理工学院’,2002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成都理工学院’同'四川商业高等专科学校’'成都有色地质职工大学’合并组建'成都理工大学’。”
“我这一回一定要好好看看母校。”徐光学说。
“那我就先给你介绍介绍吧。”于是,郑长均如数家珍般地向徐光学夫妇介绍。他一边开着车一边向徐光学介绍母校的变化:进门往右原是“四川商业高等专科学校”所在,现在和成都地质学院合并成一个整体。如今,成都理工大学以理工为主,兼有经、管、文、法、哲、农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综合大学;学校设有研究生部十六个学院和一个教学部,四十八个研究机构,两个国家重点学科,十一个部级重点学科,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七个省级重点实验室,设有工学、理学两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二十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五十个硕士点,十二个工程硕士招生领域,六十个本科专业。2006年校本部各类在校学生两万四千多人,其中博士生五百多人,硕士生一千七百多人,工程硕士三百多人,本科生一万九千多人,在编教职工两千一百多人,其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两人,博士生导师六十多人,硕士生导师近五百人,教授和副教授五百多人;学校有七十六人获国务院特殊津贴。
听了郑长钧的介绍,徐光学感到母校发展得真是很快:母校经过五十年的建设,创造了五十年的辉煌。五十年来,母校对社会贡献如此之大,徐光学引以为自豪。
前身为“成都地质学院”的“成都理工大学”坐落在成都市东郊二仙桥。二仙桥也已经彻底变了样。如果不是老同学的介绍,徐光学怎么也不敢相信,眼前就是二仙桥。车过二仙桥,他们就来到了成都理工大学的门口。这个大门不再是当年的成都地质学院的大门了,大门变得更加气派,显出这所大学的身份和地位。
“你们留在母校工作,为母校做出了很大贡献,我们应该向你们学习。”徐光学说。
“我们的工作就是教好学生,只是我们的贡献是微薄的,”方同秀说,“能为母校做点事情,我们当然感到高兴,可你们也干得不错呀,你现在不也是很出色吗?一个地质专业的大学生,如今干到了报业集团的总监,也很了不起。”方同秀说。
“哪里,哪里。”徐光学说,“和你们比还差得远呢。”
“母校发展到今天这个规模,都要归功于学校的一大批优秀的教师,我们几个是学校中的小鱼小虾。”方同秀谦逊地说,“学校先后承担各类科研项目三千余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七百三十项,其中还有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等奖项。1992年以来,母校获国家和部省级教学成果奖四十四项,教材奖二十六项,五十年来,学校累计为国家输送九万余名大学生,特别是为我国的地质、石油、冶金、建材、能源、矿山行业和国家重点工程建设等领域培养上万名技术骨干和管理人员,为国家经济建设科学技术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
徐光学听了方同秀的介绍,心中充满了喜悦之情。
他们一路走一路聊,徐光学不时地把目光投向窗外,看到沿途老公路已经拓宽,这宽广而漂亮的公路是三十年前的道路无法相比的,过去二仙桥的泥泞道路已荡然无存。公路两边雪地里矗立着高楼,鳞次栉比。车快到成都理工大学大门口时,徐光学情不自禁地将头伸到窗外,看到母校的大门,大门还在三十年前的位置,只是变得更加气派,而且为了五十年的校庆,大门早已却装饰一新,看上去非常漂亮。门旁还是“穷究于理,成就于工”的校训,门额上挂着“庆祝成都理工大学五十华诞”的横幅。大门两边摆放着鲜花,校园里处处是鲜花,这些鲜花把校园装扮得分外美丽,使整个校园呈现一片喜庆氛围。
车子一直开进学校招待所。刚刚登记住下,徐光学就见到了阔别已久的老同学陈肇炎、邢玉行等,还见到了方同秀的家属黎志英,大家激动不已。徐光学夫妇坐了一整夜的车,长途劳顿,比较累,虽然兴奋,却也掩饰不住疲惫的样子,就建议先好好地休息一下,待会儿再好好聊。于是,徐光学夫妇被安排住下。郑长均与方同秀安排好徐光学夫妇后,又去接其他的老同学去。临走前,郑长均把校庆的相关事宜向徐光学作了交待,并留下一张50周年庆典安排表。上面大致是说10月26日报到,27、28号庆典的安排。郑、方走后,他们夫妇洗洗脸,先休息一个上午。
上午10点多,徐光学夫妇已休息3个多小时。他俩同黎志英、陈肇炎、戴建国、付建国、任荔敏、邢玉行、周毅、方方和孙建平等徐光学的老同学,在郑长均与方同秀的引领下,一道在校园转转。原成都地质学院的校区大致还可以分辨出来,只是变化很大。
陈肇炎说:“一别母校三十年,变化确实很大。人们说沧海桑田,此话一点不假。你们看,原三系教学楼没有变,右边的宿舍和操场都变了。现在变成了新楼。特别是学校中间的那个大池塘已经变这幺小了,前面建成了图书馆,后面建成了教学大楼,那边的教学区与宿舍区同原四川专科学校连在一起,教师公寓也扩大了。”
“是呀,变化真的很大。”徐光学感叹道,“原来的图书馆建成了又新又大的图书楼。学校博物馆应该就在原地,我记得,这个博物馆一直是一座在全国享有较高的知名度的博物馆,它是以地质学为主的自然博物馆。”
“这个博物馆在今天仍然很了不起,”郑长均说,“它里面藏有标本6万余件,其中不乏国家以及世界级的精品和珍品,如'合川马门溪龙’化石,'重庆大竹鱼’化石,'隆昌铁陨石’等。”
“博物馆已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高校首批建设的数字博物馆,并获得从中央到地方所有级别的青少年科普教育和爱国主义基地称号。”方同秀接下来说道。
“学校的发展太快了。我好像能感觉到,母校正以豪迈的热情和高昂的斗志,迈向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教学研究多科型大学。”任荔敏说。
徐光学夫妇与众同学一起在校园里转一圈,发现学校变化确实大,新图书馆高大、宏伟、漂亮,池塘变小了,不过也补充了一些小景点。好在池塘两边的大树还存在,老树仍然苍翠,树下已经建了许多大理石凳,还放了几张木椅子。池边杨柳,叶子已经变黄,这些老树和池塘老式教学楼可以证明这是一所有半个世纪历史的学校。现在,校园里有树木,有假山,有池水,有景点,更加美丽,看上去像一幅画。
校园左边是原四川省商业专科学校,合并后,原来的两个校区连成一个整体,使校园显得特别大。新扩建的体育场,异常气派,能容纳几万人。27日和28日的校庆大会就在这里召开。
校园里到处都是人,大都成群结队,他们应该是同一个班级,或者是同一个系的,或者是老乡等等;校园里许多显要的地方都挂上横幅,写上标语,高高的半空中悬着几个彩色气球;地面上,到处都摆满鲜花;池子里还喷出几十丈高的泉水。整个成都理工大学都沉浸在一片喜悦的氛围中。[1]
作者简介
徐峰,真名徐光学,诗人、作家,1949年10月生,安徽桐城鲁谼山人,毕业于成都理工大学,中共党员,高级经济师,有23年军旅生涯,曾荣立三等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