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走访红军纪念馆(龚保彦)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走访红军纪念馆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网

《走访红军纪念馆》中国当代作家龚保彦的散文。

作品欣赏

走访红军纪念馆

一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下了山,

秋雨里格绵绵,介支个秋风寒。

树树里格梧桐叶落尽,

愁绪里格万千压在心间。

问一声亲人红军啊,

几时里格人马,介支个再回山……

很小的时候,就常听父母唱这首名叫《十送红军》的江西民歌。

它动人的旋律,真挚的感情,深沉的意蕴,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留下深刻印象,以致转眼几十载时间过去了,虽然时光之水已洗去心头很多东西,但这首民歌及民歌中所描写的头戴红五星、身穿灰军装的红军战士形象,却从未在心头淡去,甚至随着岁月的流逝更加清晰,更加刻骨铭心……

红军,一个在乱世中探索中华民族前途,奋力拯救满目疮痍、积贫积弱的中华民族,由无数贫穷劳苦大众组织起来的群体,在一段特殊历史时期掀波擎浪,披荆斩棘,走在时代前列,于白色恐怖和血雨腥风中,一往无前地追求自已的梦想,曾涌现出了多少气壮山河的英雄人物,演绎出了多今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事迹……

为近距离了解早已定格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里的红军事迹,感受他们在过去峥嵘岁月里建立的不平凡业绩。3月8日这天清晨,我们一行六十多人,冒着淅淅沥沥下个不停春雨,从安康市出发,沿十(十堰)天(天水)高速一路向东,专门乘车去红军纪念馆进行走访参观。

红军纪念馆位于陕西省新晋的旬阳市红军镇红军村红军沟口,是全国唯一一个以红军命名的地方。其面向红军村,背靠九龙山,左右两边青山对峙。

纪念馆始建于1977年。2007年,还是安康市下辖的行政区的旬阳县委和县政府,投资1500余万元,加上各界人士捐款,重新对红军纪念馆进行了规划修建,2011年正式对外开放,同年被原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3A级红色旅游景区。

红军纪念馆先后被陕西省授予“陕西省廉政教育基地”、“陕西省青少年教育基地”、“陕西省国防教育基地”等称号。

1934年,徐海东、程子华率红二十五军转战到此,创建革命根据地,建立地方苏维埃政权。在这期间,他们充分利用田间地头,组织农民举办培训班、夜校、识字班。红军每到一处,都刷写革命标语、散发传单、咏唱歌谣,宣传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主张。1935年10月18日,为掩护红军主力人马转移,红二十五军特务班14人与敌军300人在九龙山激战,有“神医”、“医官”之称的指导员高中宽和尚班长,在战斗中壮烈牺牲。当地老百姓自发秘密将两位烈士遗体掩埋于九龙山下,事后又为他们修了坟、立了碑、塑了像,红军镇也因此而得名。

红二十五军在巩固和发展旬阳苏区过程中,与当地老百姓打成一片。他们经常深入群众访贫问苦,行医治病,为老百姓排忧解难。尤其是两位烈士,生前曾用祖传医术,为群众治好了许多疾病,包括各种疑难杂症。有一位70多岁的孤寡老奶奶患严重伤寒,指导员高中宽守了她四天四夜,给行动不便的她喂药、喂饭、喂水,终于治好了老奶奶的病,与老百姓建立起深厚感情。

我们的车子到达红军镇,幸好天公还算作美,风停了,雨住了,一轮鲜红的太阳从东边山峰上冉冉升起,驱散了天空中的阴云,也将笼罩在山恋上的重重雾霭驱赶得无踪无影。春阳普照,天朗气清。经过春雨洗濯的山野和红军镇,此时显得格外干净清新。

一走到红军纪念馆门前广场,首先看见的是一座石砌的牌坊式大门。只见用一根根石柱、石条和一块块石板建成的牌坊,雕花镂纹,浑朴凝重,牌坊上方横额处,写着“红军纪念馆”几个大字,远远望去,格外醒目。

进入大门登上几十级台阶,在一块大约二三百平米的平台上,也就是当年红军与敌浴血战斗的九龙山山脚下,矗立着一座高耸入云的纪念塔。

这座纪念塔呈四方形立柱状,用1949块石头砌成,象征着烈士们为共和国的成立建立的不朽功绩。其上小下大,高25米,正面刻着“红军英雄纪念碑”几个大字,背面则刻着由原国家主席李先念题写的“红军精神永放光芒”几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塔的基座四周,雕刻着八幅浮雕,内容丰富,图案生动,取名《足迹》,再现了当年红军长征的历程和红二十五军在陕南这片土地上留下的红色足迹,教育和激励广大干部群众,继承和发扬红军精神,弘扬和培育伟大民族精神。整座纪念塔巍峨挺拔,英姿飒爽,气宇轩昂,威武雄壮,与两边高高的山峰比肩而立,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纪念塔后一条顺山势而上的折线形道路边墙面上,还有七组参差错落,高低不同的砖红色浮雕,内容集中展示了红军为创建革命政权不屈不挠,浴血奋战的场面。

沿这条路再往上走不多远,以次可以看到三座名字分别为“运筹帷幄”、“艰难岁月”和“军民鱼水情”的大理石人物雕像。

三座雕像都是依据真人大小制作的,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生动再现了红军将领、战士,以及当地老百姓,在那艰苦卓绝的岁月里,为了革命理想和信念,布衣蔽屣,不怕牺牲,并肩作战,一往无前的大无畏英雄主义精神。

再沿这三座雕像后一条徐徐幽幽、两边尽是鲜艳的花草和青葱的树木的小路往山上走约百十米,就是安葬着高中宽、尚班长两位红军烈士的坟墓。墓碑上高度概括两位烈士革命情操的“碧血丹心”四个红色大字格外醒目。而坟墓上方纵横交错的树枝树干上,则挂满了一条条代表着前来祭拜的各界人士对烈士缅怀和敬仰之情的红色绸带。

站在这里回望山下的纪念碑,由李先念同志亲笔题词的“红军精神永放光芒”八个金色大字和烈士墓遥相呼应,昭示着这个革命老区对红军精神的传承和发扬。

为充分展示红军当年在这里生活、工作、战斗的事迹,增加红军精神感染力,纪念馆左边半山腰里,还建有三座平房。里面分别陈列着红军曾穿过的衣裤、鞋袜,用过的水壶、饭碗和刀枪、土炮等等实物。

仔细观看那粗布做成的衣裤,龙须草打成的草鞋,麻线织成的袜子,以及锈迹斑斑的铁皮水壶、搪瓷饭碗,十分简陋的土枪土炮大刀等等,着实让人真切感到,红军当时为了革命事业,经历了太多一般人难以承受的艰辛和不易。

走出红军纪念馆,春阳正好当头,看着馆外明媚煦暖的阳光下红军镇上正在盛开的一树树娇艳欲滴的鲜花,平坦宽阔的柏油马路,路两边一排排窗明几净、粉墙黛瓦的房屋,以及一家家、一户户村民幸福富裕的生活。我想,安睡在九龙山下的两位红军烈士如果灵魂有知,一定会感到由衷的欣慰。

因为他们曾经为之浴血奋斗,一心想打烂一个旧世界,建立一个新世界,让千千万万老百姓过上幸福富裕生活的梦想早己实现…… [1]

作者简介

龚保彦,男,作家,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人。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