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赤眼鳟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赤眼鳟:属鲤科,雅罗鱼亚科,赤眼鳟属;别名与俗称:红眼鼓、红眼棒、野草鱼醉角眼、红眼鳟、马浪鱼。是优质的经济鱼类,全国各水系均产,具有生长稍快、适应性强、食性杂、商品售价高等优点。

一种观赏鱼,分布在欧洲和西亚淡水域的植物中间。后引入美国,称美国拟鲤或珍珠拟鲤。群游,生活于水生植物茂密的湖泊以及缓流的江河。以植物、小动物及昆虫为食。体粗壮,长达35-40厘米。重1-2公斤。

背部金黄或黄褐色。腹部银白色,鳍深红色,眼金黄色。 [1]

简介

体长筒形,后部较扁,头锥形,吻钝。须两对细小,体银白,背部灰黑,体侧各鳞片基部有一黑斑,形成纵列条纹。鳞大,侧线平直后延至尾柄中央。尾鳍深叉形、深灰具黑色边缘。眼上缘有一红斑故名赤眼、红眼鱼。

生活习性

江河中层鱼类,生活适应性强。善跳跃,易惊而致鳞片脱落受伤。

食性

杂食性鱼类,藻类、有机碎屑、水草等均可摄食,喜食人工配合饲料。

繁殖习性

赤眼鳟性成熟早,二龄鱼即可达性成熟。生殖季节一般在4-9月份。卵浅绿色,沉性。

形态特征

赤眼鳟体修长,略呈圆筒状,体色银白,因眼上缘有一红斑而得名。

头小。吻圆钝,两侧各有一可活动的三角形小侧叶,吻皮向腹面扩展,盖住上颌,边缘成流苏状。口下位;上唇消失;下唇与下颌分离,前缘腹面有一横带,上被小乳突。两颌具薄角质缘。须2对;吻须位于吻侧沟的始端,较眼半径长;口角须颇小,隐于口角内。鼻孔周围有白色小颗粒,疏密不一。侧线鳞36-38个。体背和侧部青灰色,杂云纹斑,腹部灰白。背鳍上部和臀鳍中部灰黑;尾鳍下缘黑色,其余浅灰色。眼为红色。

生长习性

赤眼鳟为广温性经济鱼类,广泛分布于我国不同纬度的淡水水域。 在不同的水域生长速度不同:长江水系种群的体长生长速度最快,较黑龙江水系种群快2~3倍,达到相同体长要比珠江水系种群快约一年。

赤眼鳟的体长生长速度在低龄阶段较快,随年龄增加,体长生长速度逐渐变慢;体长生长加速度呈减速上升趋势。3龄以前赤眼鳟全长生长速度较高,以后便逐渐缓而趋向最大值。

体质量生长曲线近似S形,在拐点前质量增加迅速,拐点后增加变缓。赤眼鳟全长增长的速度和加速度不具有拐点,生长速度随年龄增长而递减。出生时全长生长速度最高,年龄越大,全长生长越慢。

繁殖习性

赤眼鳟产漂浮性卵,各水系的繁殖季节有所差异,一般为4~9月,以6~7月为盛产期。

繁殖的适宜水温为22~28℃。赤眼鳟初次性成熟年龄为2冬龄, 3~5龄鱼的绝对繁殖力随着年龄和体质量的增加而增加,而相对繁殖力虽然也增加,但增加的幅度不大。 [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