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资治通鉴·梁纪·侯景之乱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资治通鉴·梁纪·侯景之乱出自《资治通鉴》,为司马光等人编著的历史事件。

原文

东魏司徒、河南大将军、大行台侯景①,右足偏短,弓马②非其长,而多谋算。诸将高敖曹、彭乐等皆勇冠一时,景常轻之,曰:“此属皆如豕突③,势何所至!”景尝言于丞相欢:“愿得兵三万,横行天下,要须济江缚取萧衍老公④,以为太平寺主。”欢使将兵十万,专制河南,杖任若己之半体。

景素轻高澄①,尝谓司马子如②曰:“高王在,吾不敢有异;王没,吾不能与鲜卑小儿共事!”子如掩其口。及欢疾笃,澄诈为欢书以召景。先是,景与欢约曰:“今握兵在远,人易为诈,所赐书皆请加微点。”欢从之。景得书无点,辞不至;又闻欢疾笃,用其行台郎颍川王伟③计,遂拥兵自固。

(太清元年正月)丙午,东魏勃海献武王欢卒。

侯景自念己与高氏有隙,内不自安。辛亥,据河南叛,归于魏,颍州①刺史司马世云以城应之。景诱执豫州刺史高元成、襄州刺史李密、广州刺史怀朔②暴显等。遣军士二百人载仗,暮入西兖州③,欲袭取之。刺史邢子才觉之,掩捕,尽获之。因散檄东方诸州,各为之备,由是景不能取。

(二月),魏以开府仪同三司若于惠为司空,侯景为太傅、河南道行台、上谷公。

庚辰,景又遣其行台郎中丁和来,上表言:“臣与高澄有隙,请举函谷①以东,瑕丘②以西,豫、广、颍、荆、襄、兖、南兖、济、东豫、洛、阳、北荆、北扬等十三州内附③,惟青、徐④数州,仅须折简⑤。且黄河以南,皆臣所职,易同反掌。若齐、宋一平⑥,徐事燕、赵⑦。”上召群臣廷议。尚书仆射谢举等皆曰:“顷岁与魏通和,边境无事,今纳其叛臣,窃谓非宜。”上曰:“虽然,得景则塞北可清;机会难得,岂宜胶柱⑧!”

是岁,正月,乙卯,上梦中原牧守皆以地来降,举朝称庆。旦,见中书舍人朱异①,告之,且曰:“吾为人少梦,若有梦,必实。”异曰:“此乃宇内混一之兆也。”及丁和至,称景定计以正月乙卯,上愈神之。然意犹未决,尝独言:“我国家如金瓯②,无一伤缺,今忽受景地,讵③是事宜?脱致纷纭④,悔之何及?”朱异揣知上意,对曰:“圣明御宇,南北归仰,正以事无机会,未达其心。今侯景分魏土之半以来,自非天诱其衷⑤,人赞其谋,何以至此!若拒而不内,恐绝后来之望。此诚易见,愿陛下无疑。”上乃定议纳景。壬午,以景为大将军,封河南王,都督河南北诸军事、大行台,承制如邓禹⑥故事。

注释

①大行台:台省在外者称行台。魏晋始有之,为出征时随其所驻之地设立的代表中央的政务机构。北朝后期,称尚书大行台,设置官属无异于中央,自成行政系统。侯景:鲜卑化羯人。南北朝时期著名的将领,反复无常,他攻打南朝梁的战争,对江南地区的经济文化造成极大的破坏。

②弓马:骑射武艺。

③豕(shǐ)突:像野猪一样奔突窜扰。

④萧衍老公:萧衍老家伙。萧衍,南朝梁武帝。

①高澄:东魏高欢的长子,鲜卑人。

②司马子如:高欢的重臣之一,一度权倾朝野,但不为高澄信任。

③行台郎:官名,大行台所任的郎官,护卫侍从,以备顾问。颍川:郡名,治阳翟(今河南禹州),辖境相当今河南登封、宝丰以东。王伟:侯景心腹。

①颍州:今河南许昌。

②豫州:今河南汝南。襄州:今河南襄城。广州:今河南鲁山。怀朔:今内蒙古固阳。

③西兖州:今河南滑县。

①函谷:函谷关,今河南新安境内。

②瑕丘:今山东兖州东北。

③荆:今河南邓县东南。兖:今山东兖州。南兖:今安徽蒙城。济:今山东茌平。东豫:今河南惠县。洛:今河南洛阳。阳:今河南宜阳。北荆:今河南嵩县。北扬:今河南项城。

④青:今山东青州东。徐:今江苏徐州。

⑤折简:书信。

⑥齐、宋:今山东、河南一带。

⑦燕、赵:指今河北地区。

⑧胶柱:胶住瑟上的弦柱,以致不能调节音的高低,比喻固执拘泥。

①中书舍人:官名,舍人始于先秦,指国君、太子亲近属官,魏晋时于中书省内置中书通事合人,掌传宣诏命。南朝沿置,梁朝称中书舍人,掌管起草诏令,参与机密,权力日重。朱异:博学多才,为梁武帝君臣器重。

②金瓯(ōu):黄金之瓯。后用比喻疆土之完整坚固。

③讵(jù):岂,难道。

④脱致纷纭:倘若引起纠纷。

⑤天诱其衷:上天开导其心意。

梁武帝⑥承制:秉承皇帝旨意而便宜行事。邓禹:东汉中兴名将。

译文

东魏司徒、河南大将军、大行台侯景,右足偏短,不擅长骑射,但富于谋略。当时名将如高敖曹、彭乐等都勇冠一时,侯景却看不起他们,往往轻蔑地说:“这些家伙就像猪一样东奔西跑,能做出什么事来!”他曾对丞相高欢说:“我希望拥兵三万,就可以横行天下,渡过长江擒拿萧衍这老家伙,让他来做太平寺主。”高欢让他带兵十万,统领河南,行事拥有自己一半的权力。

侯景向来看不起高澄,曾经对司马子如说:“高王在,我不敢有异心;高王过世了,我可不要和这个鲜卑小子共事。”子如立刻堵上他的嘴。等到高欢病重,高澄伪造了高欢的书信召侯景回。原先侯景和高欢约定:“我在外带兵,有人会轻易假传信息,请在所赐书信中加小点。”高欢答应了。这次的信没有点,侯景知道有诈,推托不去;又听说高欢病重,于是用其行台郎颍川王伟的计策,决定拥兵自重,不听高澄的命令。

太清元年(547年)正月丙午,东魏勃海献武王高欢去世。

侯景想到自己和高氏有矛盾,内心不安。辛亥,在河南叛变,归降西魏,颍州刺史司马世云开城响应他。侯景诱捕豫州刺史高元成、襄州刺史李密、广州刺史怀朔暴显等人。又派遣二百军士带着武器,趁夜色袭击西兖州,想要夺取此地。但刺史邢子才及早发觉,将侯景派来的人全部拿获,并且发檄文给东魏在东方的各州,各自作好防备,因此侯景不能再夺取州郡。

二月,魏以开府仪同三司若于惠为司空,侯景为太傅、河南道行台、上谷公。

庚辰,侯景又派了行台郎中丁和到梁,上表说:“臣与高澄不和,请让我带着函谷关以东,瑕丘以西,包括豫、广、颍、荆、襄、兖、南兖、济、东豫、洛、阳、北荆、北扬等十三州的广大地区归附朝廷。青、徐数州,只要写信过去就可以招降。而且黄河以南,都曾是臣所职掌之地,想取得那里易如反掌。如果齐、宋平定了,燕、赵之地也可以慢慢去收复。”梁武帝召群臣廷议。尚书仆射谢举等都说:“近来和魏相处友好,边境无事,如今接收魏的叛臣,似乎并不妥当。”武帝说:“虽然如此,可是得到侯景就有机会平定北方,机会难得,不能过于拘泥。”

本年正月乙卯,武帝梦见中原的地方官都献地来降,举朝称庆。第二天见到中书舍人朱异,告诉了他,说:“我很少做梦,但如果有梦,一定会实现。”朱异说:“这是天下统一的预兆。”等到丁和到来,称侯景也是在正月乙卯决定归附的,于是武帝更加相信梦兆。但仍有犹豫,自言自语说:“我国家如金瓯毫无伤缺,现在忽然接纳侯景献地,可以这样做吗?倘若引起纠纷,后悔也来不及了吧?”朱异揣测上意,对武帝说:“圣天子在位,南北归心,只是没有合适的时机,所以没办法表达出心意。如今侯景带着东魏一半的土地前来,如果不是上天开导其心意,又有人从旁协助的话,是怎么也不可能办到的!如果拒而不纳,恐怕会断绝后来人的希望。侯景一定是出于诚心,愿陛下不必怀疑。”于是武帝决定接纳侯景。壬午,以侯景为大将军,封河南王,都督河南河北诸军事、大行台,可以像东汉邓禹那样,秉承皇帝旨意便宜行事。

评析

侯景之乱是南朝后期的一次重大的政治事件。事情的起因很简单,东魏高欢死后,河南大将军侯景因为和高欢的继任者不和,叛离东魏,一度投靠西魏,失败以后,侯景转而向梁武帝请降。他带来的礼物是十余州的土地以及将来可能统一天下的前景。虽然梁朝内部也一直有各种反对意见,而且侯景是个出名的反复无常的将军,但是梁武帝还是接收了侯景,并一直给予优厚的待遇。 [1]

作品出处

《资治通鉴》(Comprehensive Mirror to Aid in Government ),是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1019-1086)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实。《资治通鉴》书名的意思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是我国编年史中包含时间最长的一部巨著。[2]

作者简介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迂夫,晚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自幼聪慧,七岁时,以石破瓮抢救落水儿童,传为佳话。1071年(熙宁四年),以西京留守退居洛阳,筑独乐园,专意编著《资治通鉴》。哲宗即位,高太后垂帘听政,召还主国政,将新法废除殆尽。1086年(元祐元年),拜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是年九月,卒于位,当政仅一年多。赠温国公,谥文正。[3]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