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贺钧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姓名     =  贺钧

| 外文名 = Jun He | 图像 =

贺钧

[[|缩略图|center |原图链接 来自百度图片]] | 出生日期 = (1896-05-20) 1896年5月20日(128岁) | 出生地点 = 吉林省 德惠 | 国籍 = 中国 | 别名 = 泥人贺 | 职业 = 雕塑 | 知名作品 = 枯木逢春 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 }} 贺钧'

人物经历

贺钧在家乡从艺41年,历尽坎坷,奔波在吉林省的德惠、九台、长春、扶余和黑龙江拜泉等地,扎纸活,修庙抓像。

他为德惠边岗关岳庙抓的岳飞像和为德惠县观音寺承画的十卷“十八层地狱”挂画等作品是日伪时期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意识的可贵体现。

1953年他离开家乡参加了革命队伍。1954年他被东北美专慕名招聘,他的应聘作品“枯木逢春”可以说是作者的自雕像,体现了一位历尽沧桑和艰辛的农民艺术家获得新生的形象。1957年他创作了“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的群雕,这件作品被选送参加第一届全国工美艺术展览,获得很高评价,连续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大公报》和辽宁十年画册上发表刊出,并被国家收藏。

贺钧出席了1957年全国第一届民间艺人代表会议和中华全国手工业合作社社员大会。他的作品被誉为“巧夺天工”,他被艺人称为东北“泥人贺”受到朱德总司令接见。从1958年起,连任辽宁省政协二、三、四届委员。1959年被调到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任教。他一面教学一面创作,为传授民间雕塑遗产和彩塑技巧,培养民族民间雕塑后继人才,作出了贡献。

贺钧从事民族民间雕塑艺术70多年,经历新旧两个社会,辗转东北三省,其艺术思想、艺术成就,突破了清末民间艺人的水平。在社会主义新中国,他的艺术得到了发挥,留下许多宝贵遗作,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民间泥塑艺术家。

1979年贺钧因病逝世,终年83岁。遵照遗嘱,骨灰送回故土,还“泥巴”于家乡大地。

民国年间,关内有个“泥人张”,关外有个“泥人贺”,他俩同样以泥塑艺术名满全国。

“泥人贺”,真名贺钧,吉林省德惠县同太乡西二道沟村西二道沟屯人,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农历五月十二日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里。母亲王氏,是个乡村画匠的女儿,对他影响颇深。他9岁时,开始从外祖父学习民间画活。贺钧自幼聪敏,且能刻苦,其外祖父又用心教授,进步很大,仅3年时间,即能单独画“二十四孝图”及“三国人物图”等,有“神笔马良”之称。12岁,开始了民间艺术生涯。

在民间绘画艺术中,贺钧以纸塑见长,复又转为泥塑,并取得非凡成就。纸塑,即俗话所说的“扎扎彩”。他搞纸塑,能以民间故事情节,将三十六行人物形象地用纸塑表现出来,且表现得活灵活现。同时,并能独具匠心地用提线法,靠纺轮带动,使那些泥塑人物和动物有腿能走,有胳膊能动,有口能张合、有眼珠会转。在当时,那可真是神啦。

他塑的人物纸塑《王大娘锔大缸》《刘三姐推磨》《盲人说唱大鼓书》等,都成为人们喜欢的艺术作品。1934年,黑龙江省拜泉县一户地主家要出“京礼殡”,他和弟弟贺臣前去给塑“敖山”。由于敖山中的阎王和小鬼形象被说成是这家的主人和管家,东家硬是不给工钱。第二年,贺臣前去讨债时路遇“棒子手”,被打成重伤而死去。一气之下,贺钧再也不做纸塑的活了,而改为泥塑。

性格特点

他的泥塑,真实生动,形象鲜明,个性突出,曾留下不少轶闻。一次,他给德惠万宝山村宝山寺塑“白龙马”,由于塑得太逼真而被传奇了。那年农历五月二十三日,是传说中的关羽亮刀日。这个庙上的小和尚去村前河边担水,晨雾中发现一匹白马在河边麦地里吃麦苗,那白马与庙里塑的“白龙马”一模一样。小和尚跑到庙内去看时,只见“白龙马”满身是汗,像刚跑回来似的。于是,贺钧塑的这个“白龙马”被传说成“显圣”了。其实,那是由于天头太热,空气潮湿,泥塑身上凝结成了小露珠的缘故,这跟“水缸出汗”是一个道理。

贺钧泥塑手艺虽然如此高超,但是他在旧社会里的生活却是十分困苦的。他自己常以包袱皮当衣,麻袋片当被,妻子死时穿的是纸糊的寿衣。“9·18”事变后,他的生活更困苦了。同时,使他的觉悟也有了提高。当他看到日本帝国主义践踏家园,蹂躏故土,屠杀同胞,恨得咬牙切齿,当他听到东北有了抗日联军英勇杀敌,驰骋疆场,又得到了欢欣鼓舞。1941年,他借给德惠县边岗村关岳庙塑岳飞像的机会,打破传统的“忠孝”思想,把岳飞英雄形象置于“还我山河”的背景之下,给人以鼓舞,呼唤人民起来抗击外强。

解放后,贺钧也获得了艺术青春。1953年,他以民间泥塑艺人身份被长春电影制片厂招去,翌年转入东北美术专科学校,专门从事泥塑艺术。这个时期,他的第一件泥塑作品就是《枯木逢春》,充分表现了他对新中国诞生的喜悦心情。1957年,他创作的泥塑《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被选送参加了全国第一届工美艺术展览,获得很高评价,分别刊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大公报》。

参考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