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贺缠生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贺缠生兰州大学教授、博导。毕业于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兼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特聘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客座教授,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和环境生态研究中心国际知识创新团队队员。任《资源与生态学报》, 《中国地理科学》, 《寒旱地区科学》, 《资源科学》等杂志编委:。列入世界名人榜, 科学与工程名人榜。

贺缠生 缩略图]原图链接  来自360网

目录

中文名 贺缠生 出生日期 1958年12月
国 籍 中国 职 业 教师,科学家
出生地 中国 毕业院校 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
民 族 主要成就 提出流域尺度水资源分析的新概念

1简介

2研究方向

3学习教育经历 4兼职状况

5科研状况

发表论文概况 研究成果 在研项目 6代表性论文

7专著专辑

8书中章节

简介

贺缠生,男, 1958年12月生,博士,兰州大学教授、博导。毕业于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获资源管理博士贺缠生学位,兼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特聘研究员, 上海交通大学客座教授,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和环境生态研究中心国际知识创新团队队员。

曾任兰州大学翠英讲席教授,美国环境保护署研究项目专家评审委员会委员,美国地理学家协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主任,美国地理学家协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兼司库 ,美国地理学家协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国际地理联合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委员(International Geographical Union Commission for Water Sustainability)、美国水资源协会委员(American Water Resources Association)、美国科学发展协会会员(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国际科学技术工程委员会成员(World Academy of Science,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中美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海外地理信息系统协会理事 等。美国国家宇航局(NASA)、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美国农业部、美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国家科技奖办公室、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中国教育部长江学者评委列入世界名人榜 (Marquis Who‘s Who 55th-58th edition), 科学与工程名人榜(Who’s Who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任以下杂志编委: 《资源与生态学报》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English edition,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中国地理科学》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English edition,, China, Springer, SCI 收录刊物), 《寒旱地区科学》(Sciences in Cold and Arid Regions (English edition,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资源科学》 (Resources Science,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为20多个国际杂志审稿.

研究方向

(1)流域(区域)尺度水文过程与规律研究、水文与水资源模型研制, 水资源时空分布、演化及可持续发展;

(2)非点源模型开发与应用;

(3)农业灌溉及生态系统保护;

(4)中美水资源政策比较分析。

贺缠生

学习教育经历

1985年获西北农业大学农业区划和自然资源管理硕士学位

1992年毕业于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获资源管理博士学位,辅修系统科学.

1990.9-1994.8任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客座助理教授(Visiting Asst. Prof),

1994.9-1995.7,任美国圣客劳德州立大学(St. Cloud State University)地理系助理教授,

1995年起,在美国西密西根大学(Western Michigan University)地理系任助理教授和副教授,

2005年起为美国西密歇根大学地理系教授。

2011年始,到兰州大学,组建和成立“旱区流域科学与水资源研究中心”。兼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特聘研究员, 上海交通大学客座教授,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和环境生态研究中心国际知识创新团队队员。

曾任兰州大学翠英讲席教授,美国环境保护署研究项目专家评审委员会委员(2002-2006,2010-2011)、美国地理学家协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主任(2008-2010)、美国地理学家协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兼司库 (2006-2008),美国地理学家协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2004-2006),国际地理联合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委员(International Geographical Union Commission for Water Sustainability)、美国水资源协会委员(American Water Resources Association)、美国科学发展协会会员(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国际科学技术工程委员会成员(World Academy of Science,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中美协会常务理事(2006-2008),中国海外地理信息系统协会理事 (2000-2001) 等.美国国家宇航局(NASA)、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美国农业部、美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国家科技奖办公室、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中国教育部长江学者评委,以及比利时、澳大利亚、马来西亚等国科技机构评委.获美国国务院富布莱特高级专家奖 (2009), 中国科学院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国际合作研究成就奖 (2009),西密歇根大学文理学院研究创造学术成就奖(2007); Phi Kappa Phi荣誉学会会员(2004);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国家海洋气象管理局高级研究员奖(NOAA)高级研究员(2001-2002);中国自然科学基金海外学者回国研究奖学金(1997); 密西根州立大学国际领袖计划奖 (1992), 美国水资源协会最佳学生论文竞赛奖(1991).

2005年被中国科学院聘为”海外知名”学者。 列入世界名人榜 (Marquis Who‘s Who 55th-58th edition), 科学与工程名人榜(Who’s Who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兼职状况

任《资源与生态学报》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English edition,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中国地理科学》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English edition,, China, Springer, SCI 收录刊物), 《寒旱地区科学》(Sciences in Cold and Arid Regions (English edition,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资源科学》 (Resources Science,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为20多个国际杂志审稿.

科研状况

发表论文概况

在国际主流期刊Journal of Hydrology, Environmental Modeling & Software, Journal of American Water Resources Association, Journal of Water Resources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 Journal of Hydrologic Engineering, Geographical Analysis,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等发表论文80多篇。

研究成果

长期以来致力于流域(区域)尺度水文过程与规律研究、水资源时空分布、演化及可持续发展、水文与水资源模型研制、非点源模型开发与应用、农业灌溉及生态系统保护、中美水资源政策比较分析等。力求回答的科学问题包括:1)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有限的水资源能否满足一地区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需求?2)人类活动所导致的土地利用变化如何影响水资源的时空分布?3)如何把遥感、GIS、计算机模拟、可视化技术和水资源管理相结合以支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主要学术贡献包括:

(1)提出了流域尺度水资源分析的新概念、新方法和和管理模式:于20世纪九十年代早期在国际上提出了综合利用遥感、GIS、作物生长模型和水文模型就土地利用/植被变化对区域和景观尺度生态水文过程的分析途径与方法,对地表环境(包括地面温度、净辐射、蒸发蒸腾)、地表径流、土壤侵蚀、养分传输等过程、机制和迁移规律作了深入研究;建立了以流域为基础的集自然、生态和管理科学于一体的水资源管理模式;2008年在国际水文界与同事首次提出“水文资源域”的概念与研究方法,在国际水文界产生积极影响。利用模拟、遥感和监测技术实时分析模拟、预测和可视化流域过程以及水资源及污染物的传播与时空分布,并将这一新理念与方法成功应用于美国五大湖地区水文水资源预测与管理。

(2)提出了流域尺度点源和非点源污染的系统分析理论和方法:提出了流域是水文水资源分析的基本系统和单元,必须采用系统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分析点源和非点源污染物在流域系统中的产生、传输和沉积过程和规律的重要学术观点; 开发了基于ArcView 界面的农业面源污染模型(AVNPSM)与技术,已在12个国家46个部门得到应用与好评;与美国海洋气象管理局(NOAA)五大湖环境研究实验室合作研究、开发出大流域分布式水文水质模型(DLBRM),已经在北美40多个流域,中国西北黑河流域和其它国家得到成功应用;于九十年代将非点源污染国际前沿理论和方法最先系统地介绍到中国,1998年发表的《非点源污染的管理与控制》被引用370多次,在学术界产生较大影响。

(3)提出了兼顾生态保护及粮食生产的农业灌溉理论与分析模式:于九十年代提出了农业灌溉需首先满足流域河流生态需水量,且将此方法应用于美国五大湖农业灌溉研究与管理中;将运筹学等系统科学分析方法应用于流域农业灌溉,提出了满足兼顾农业生产、农民收入和生态保护协调发展的管理政策与模式;2004年以来,与中国科学院和兰州大学合作,应用系统科学分析方法和水文模型,就干旱内陆流域生态水文过程和旱区水资源利用等关键问题开展研究,将DLBRM模型成功应用到黑河流域,构建了山区-绿洲-荒漠的自然-人工-水资源量化体系,为促进严重缺水地区社会-经济-生态复合体系的协调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方法和科学数据支撑。

在研项目

(1) 合作研究, 科技部973 项目“气候变化对西北干旱区水循环影响机理与水资源安全研究” 子课题 “气候变化对西北干旱区水循环过程的影响”(2010CB951002),2010.9-2012.8.

(2)美方主持人,“中美生态系统服务区域集成方法合作研究计划”, 2009.4-2011.12,中科院国际合作重点项目;

(3)主持人,“通过流域内水资源分配与节水解决中国西北地区黑河水资源短缺问题”,2008.9-2009.12,西密西根大学地理系Milton E. & Ruth M. Scherer基金会;

(4)主持人,“以点源和面源数据分析为基础建立美国五大湖流域分布式水文水质模型”,2007.9-2008.8,NOAA大湖生态系统预测;

(5)合作主持人,发展应对管理模式-揭示多重因子对海岸生态系统影响, 2007.7-2012.6,NOAA海岸海洋研究中心;

(6)主持人,“美国五大湖流域空间分布式水文水质模型开发”, 2006.9-2007.8,NOAA五大湖生态系统预测;

(7)合作主持人,“伊利湖缺氧原因、结果及潜在解决方案预测”, 2006.8-2011.7,NOAA海岸海洋计划 ;

(8)中国科学院寒旱所国际知识创新团队队员,“黑河流域地表过程基础研究”,2005.7-2008.12,中国科学院。

代表性论文

1. He, C. and T.E. Croley. 2010. Hydrological Resource Sheds and the U.S. Great Lakes Applications.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1(1):25-30.

2. DeMarchi, Carlo, Fei Xing, Thomas E. Croley II, Chansheng He, Yaping Wang. 2011. Application of a Distributed Large Basin Runoff Model to Lake Erie: Model Calibration and Analysis of Parameter Spatial Variation. J. of Hydrologic Engineering(SCI), 16((3):193-202 (DOI: 10.1061/(ASCE) HE.1943-5584.0000304).

3. Liu, Lei, Y. Luo, C. He, J. Lai, and X. Li. 2010. Role of the Dual Functional Canals in Improving Water Use Efficiency in the Irrigation Districts along the Lower Yellow River, China. Journal of Hydrology (SCI) Vol. 391( 1-2):157-174) .

4. He, C., X. He, and L. Fu. 2010. China’s South-to-North Water Transfer Project: Is It Needed? Geography Compass 4/9: 1312-1323, 10.1111/j.1749-8198.2010.00375.x.

5. Wang, Xili, L. Fu, and C. He. 2010. Applying 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 to Water Quality Modeling by Remote Sensing Dat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 (SCI) (in press).

6. He, C. and C. DeMarchi. 2010. Modeling Spatial Distributions of Point and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Loadings in the Great Lakes Watershed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1):24-30.

7. Fu, B., Yafeng Wang, Yihe Lu, C. He, Liding Chen, and Chenjun Song. 2009. The effects of land-use combinations on soil erosion: a case study i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 . Progress in Physical Geography (SCI) 33 (6): 793-804.

8. He, C., C. DeMarchi, T. E. Croley, Q. Feng, and T. Hunter. 2009. Modeling the Hydrology of the Heihe Watershed in Northwestern China. Journal of Glaciology and Geocryology, Vol.31 (3):410-421.

9. 贺晓英, 贺缠生. 2008. 北美五大湖保护管理对鄱阳湖发展之启示. 生态学报. 28(12):6235-6242.

10. Luo,Y., C. He, M. Sophocleous, Z. Yin, and H. Ren. 2008. Assessment of Crop Growth and Soil Water Modules in SWAT2000 Using Extensive Field Experiment Data in the Irrigation District of the Yellow River Basin. Journal of Hydrology (SCI) (352):139-156.

11. Croley, T. E., II, D. F. Raikow, C. He, and J. F. Atkinson, 2008. Hydrological Resource Sheds. Journal of Hydrologic Engineering (SCI) Vol.13 (9):873-885.

12. He, C. and T.E. Croley II. 2007. Application of a Distributed Large Basin Runoff Model in the Great Lakes Basin. Control Engineering Practice (SCI)Vol. 15 (8): 1001-1011.

13. Croley, T.E. II. and C. He, 2006. Watershed Surface and Subsurface Spatial Intraflows. Journal of Hydrologic Engineering (SCI) Vol.11 (1):12-20.

14. 贺缠生, 牛叔文, 成升魁. 2005. 美国西部发展对中国西部大开发的启示. 资源科学. 27 (6): 188-193.

15. He, C. S. Cheng, and Y. Luo. 2005. Desiccation of the Yellow River and the South Water Northward Diversion Project. Water International (SCI) Vol. 30 (2):261-268.

16. Croley, T.E.II.and C.He. 2005. Distributed-Parameter Large Basin Runoff Model I: Model Development. Journal of Hydrologic Engineering (SCI) Vol. 10 (3):173-181.

17. Croley, T.E. II., C. He, and D.H. Lee. 2005. Distributed-Parameter Large Basin Runoff Model II: Application. Journal of Hydrologic Engineering (SCI) Vol. 10 (3):182-191.

词条标签

贺缠生

合作编辑者

童哈狗~ ,百科用户 ,百科用户 ,百科用户 ,扫描探针 ,回复神符 ,精炼学概论

免责声明

搜狗百科词条内容由用户共同创建和维护,不代表搜狗百科立场。如果您需要医学、法律、投资理财等专业领域的建议,我们强烈建议您独自对内容的可信性进行评估,并咨询相关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