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费氏牡丹鹦鹉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费氏牡丹鹦鹉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费氏牡丹鹦鹉(拉丁学名:Agapornis fischeri),脊索动物门鸟纲动物。费氏鹦鹉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易危物种。

费氏牡丹鹦鹉棕头牡丹鹦鹉体长一般在15厘米左右,体重40-50克。头部棕褐色,颈部有赤黄色的环带。上胸浅绿色,背部和翼为绿色,野生的牡丹鹦鹉生活在热带丛林中,常集大群生活,一般在树洞中营巢繁殖,以各种植物种子、水果和桨果为食。原生于非洲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的部分区域中。

费氏牡丹鹦鹉有白色的眼圈,比较小巧,说话能力不行。

基本内容

中文名字:棕头牡丹鹦鹉

门:脊索动物门

纲:鸟纲

食物:各种植物种子、水果和桨果

分布区域: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原产地)、布隆迪肯尼亚卢旺达

繁殖期:1-2月、4-6月、7月

界:动物界

学名:Agapornis fischeri

生活环境:热带丛林

体长:15厘米左右

体重:0.04-0.05千克(棕头牡丹鹦鹉)、0.042-0.058千克(费氏牡丹鹦鹉)

形态特征

费氏牡丹鹦鹉一般长度14-15厘米,体重42-58克。略小于同属的桃脸牡丹鹦鹉,鸟体为绿色,额头、鸟喙和眼睛之间、脸颊、喉咙为橘红色;头顶和头部后方为橄榄绿色;前胸和颈部为橙黄色;身体两侧、腹部、尾巴内侧覆羽黄绿色,尾部上方为紫蓝色;翅膀内侧覆羽蓝绿色;眼睛外有一圈粗宽的白眼圈,鸟喙鲜红色,虹膜棕色,脚灰色。幼鸟体色较暗,鸟喙基部有棕色斑纹。

喙钩曲,上颌具有可活动关节,喙基部具有腊膜。脚短,强大,对趾型,适于攀援生活。

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于灌木丛和金合欢属植物分布的高原地区、介于1100-2000米之间各种棕榈树和其他数种分布的林区、灌丛平原区、开阔的草原地型和农耕区等。

生活特点

在繁殖季会组成20-80只左右的群体,生性非常吵杂,往往还没看见其踪迹就会先听见那尖锐刺耳的鸣叫;平时会大批聚集于农耕区,觅食黍类、玉米和谷类作物等。有时候会高达数百只;大多在地面觅食,个性十分活泼大胆,可以在很近的距离内接近它们。

费氏牡丹鹦鹉有季节性迁移的习性,平常是游牧性质的鸟种,活动的地点完全视食物充足与否而定。主要以地面上的草类种子、浆果、水果、植物嫩芽等为食。也会定期前往农耕区觅食农作物,造成相当程度的损害。

人工饲养牡丹鹦鹉,可成对或成群笼养,每对鸟的活动空间不得小于0.5立方米。鸟笼需用12号铅丝编制,网眼的直径不得超过2厘米,以防鸟钻出飞走。笼底应铺细砂,并及时清理粪便,保证笼内清洁卫生。牡丹鹦鹉常喂给稻谷、谷子、小米等饲料,还可加喂麻籽、葵花籽、牡蛎粉、叶菜和水果。日常可把稗子、稻谷、谷子按3:2:2的比例混合喂给。

种类介绍

单型种,无亚种分化。经人工培养有多种色系的品种,如黄、白、钴蓝、紫、灰、银、乳白及杂纹等。

分布范围

原产地: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引进:布隆迪、肯尼亚、卢旺达;来源不确定:乌干达。

繁殖饲养

在干燥季节费氏牡丹鹦鹉的繁殖季为1-2月、4-6月、7月;它们会寻找枯死的树洞为筑巢地点,也有些鸟会在峭壁上的裂缝中筑巢。

人工豢养的费氏牡丹鹦鹉非常容易繁殖,繁殖期大多在春季开始,可以提供20×20×30厘米的厚木巢箱;一般雌鸟每窝产卵3-6枚,孵化期约20天。孵化过程中,雄鸟坚守在巢外看护并饲喂雌鸟,而雌鸟除取食饮水和排粪时外出之外,始终坚持孵化。雏鸟出壳后由亲鸟饲喂,35-40天方能离巢,50天左右才可独立生产,6个半月达到性成熟。幼鸟羽毛长成约需32天。如果缺乏矿物质,亲鸟会有拔去幼鸟身上羽毛的倾向,照顾得宜一年可以繁殖数次,但是为了亲鸟的健康一年最好不要超过两次。[1]

参考文献